蓝色港湾再添发展动能

罗源全力解决临港工业原材料运输难,每年可帮企业节省约5亿元

日期:2020-09-15 09:08 来源:福州日报
| | | |

  连日来,位于罗源县碧里乡的将军帽码头一派繁荣景象,一艘艘船舶在港口进出,码头上货物24小时装卸,为临港工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材料。

  今年以来,罗源县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关于海洋和海洋经济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论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开放首个15万吨级散货码头泊位、创新“岸边直提”作业方式、提升码头仓储配套能力、探索“散改集”新业务,打出一套“组合拳”,解决了临港工业原材料运输等难题,为罗源湾的发展再添新动能。

  升级扩能 不再舍近求远

  罗源湾港区位于福州沿海东北部,南岸属连江县,北岸属罗源县,为福建省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也是福建省“两集两散两液”的“两散”核心发展区之一。

  “将军帽码头投资20亿元,是罗源首个15万吨级散货泊位,将使罗源湾北岸港区货物吞吐能力增加1000万吨,实现跨越发展。”罗源县工信局局长游浩告诉记者,今年6月8日,码头1号泊位通过省级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填补了闽东北协同发展区闽东片区无10万吨以上对外开放码头泊位的空缺。

  罗源湾开发区聚集了冶金钢铁、能源、石化等临港工业产业,宝钢德盛、闽光钢铁、华能罗源电厂等龙头企业是罗源经济的核心“引擎”。由于原先北岸码头吞吐能力不足,企业的生产原料需要通过南岸运输。“今后,大型企业的生产原料均可直接在将军帽码头装卸运输,有效降低了物流集散成本。初步估算,每年可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总额约5亿元。”游浩说。

  生产原料运输地由罗源湾南岸转到北岸,还有效缓解了沈海复线连江至罗源段交通压力,消除潜在的交通事故隐患及货物运输引起的“滴洒漏”问题。

  除了新建码头,近年来,罗源还通过扩能改造原有码头,提升港口吞吐能力,港口吞吐量逐年增长。目前罗源湾北岸拥有大小码头泊位11个,2019年吞吐量达到1593万吨。

  此外,通过推进一体化运作,罗源湾北岸码头实现一体化运营,提高了泊位利用率,更高效地服务临港工业。

  “岸边直提”加速货量集聚

  受疫情影响,宝钢德盛、闽光钢铁等钢铁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短缺。疫情缓解后,“饿”了一段时间的钢铁厂纷纷“抢货”、备货,对港口服务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6月以来,罗源湾鲁能码头基本满负荷运转,平均每个月到港五六十艘货船,高峰时有10多艘等待靠泊。”码头方福港罗源湾公司总经理林威介绍,为提高码头装卸能力及效率,他们发挥海关、边检、海事等共建单位业务特长,创新开展镍矿“岸边直提”作业方式,尽可能缩短船员核酸检测时间,加快了货物周转。

  “得益于港口的全力配合,以前一艘船接卸要60多个小时,现在船型大了,卸货却压缩到2天内。”宝钢德盛厂外物流业务协理吕双阳说,船舶压港滞期一天,要交1.5万美元的滞期费,滞期费交得少了,就是看得见的收益。

  目前,罗源正抓紧打造罗源湾千亿钢铁产业基地,宝钢德盛、闽光钢铁等企业均上马建设新项目,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为方便企业备货,福港罗源湾公司提升码头仓储配套能力,将红土镍矿配套堆存能力从20多万吨提升到50万吨,并延长免费堆存期至1个月,还为企业协调出堆场用于存放积压的制成品,减轻了企业自有仓储压力。

  “散改集”推动转型升级

  日前,福州市出台16个重大项目行动方案,提出要将福州港打造为“世界一流港口”。作为福州港“一集一散”的核心散货港区,罗源湾在加速货量集聚的同时,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和“散改集”(散货改为集装箱运输)新业态,向零污染、低损耗的全程物流链转型。

  在政策扶持方面,出台奖励办法,实行航线、“散改集”业务补贴,并将罗源纳入江阴港区穿梭喂给港口(港区)集装箱增量补贴认定范围,开通“罗源—江阴港”集装箱支线。

  “4月,我们对接福港物流、中谷新良等相关单位,开展集装箱拆箱业务,目前已完成约1000个标箱。”福港罗源湾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邹冰说。

  “在目前的业务探索阶段,集装箱运输成本相对散货运输要高,但相信随着不断拓展‘散改集’货种和规模,未来整体物流成本会逐渐降低。”负责罗源湾“散改集”业务的福港国际物流总经理余鑫介绍。

  “我们将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港口航运扶持政策、营造便捷通关环境、促进港区联动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助力罗源湾北岸港口发展壮大。”罗源县相关领导表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