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更有温度 让社区更具活力
——“完整社区,共同缔造”专题论坛观察
你好,世界城市日
昨日,作为2020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福州)活动组成部分,“完整社区,共同缔造”专题论坛在榕举行。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提升社区品质的路径与实践经验。
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家园是美好的,美是让居民觉得心里美、视觉美,好是功能好、交通好”“家园要有礼堂,为社区老百姓举行典礼、婚礼”……主旨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描绘了“家园”的概念。
“家园”应该如何建设?吴志强表示,可以按照3平方公里~5平方公里面积,规划“家园”空间,容纳1万~3万居民,设置“一站式”集中服务的家园中心,能够满足居住、就业、交通、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需求。
“‘家园’规划旨在有效解决‘大城市病’。”吴志强介绍,如根治交通问题,提供种类完善、质量一流的生活服务,避免长距离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强化社区意识,增强“家园”内邻里交往空间,促进居民的“家园”认同等。
推动城市“绿色繁荣”
“绿色发展与绿色技术实施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绿色繁荣、低碳集约、循环利用、公平包容、安全健康的美丽城市,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样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在演讲中着重为城市绿色发展之路指明方向。
对于福州近年来突出绿色发展、强化绿化等诸多实践,李晓江表示,这为老百姓提供了更高品质室外环境的同时,也为增强城市碳汇能力作出贡献,并起到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的作用,“在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福州作出了许多努力,希望这个步子能够迈得更快”。
为实现绿色城市发展目标、破除转型瓶颈,李晓江提出,要促进保护与减量利用公共自然资源的绿色技术、“可循环”的生产和营建方式的绿色技术发展等。在政策支持与社会力量参与方面,他建议,鼓励企业参与绿色发展,并动员公众践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
社区营造凝聚“人”的力量
“在信息时代,‘手机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里关系越来越普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公共管理学院合聘教授罗家德表示,社区营造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破题”,通过良好的社会营造,能变服务式社区工作为参与式社区治理,变等靠要心态为社区主人翁心态,让城市中的居民不再是一座孤岛,凝聚起来守望相助。
罗家德以其团队在北京大栅栏地区从事社区营造试验活动为例,介绍了社区自组织孵化及培育路径。通过从社区营造试验点中,发掘能人、发掘当地社区的社会组织,培养他们从“小种子”长成“大树”,进而参与社区服务,“这一过程中,社区治理数据的积累成为社区营造重要基础”。
福州正在积极打造“全国数字应用第一城”,推进数字化建设。罗家德认为,福建本土良好的互助氛围能更好地助力福州迈出社区营造第一步。
打造海西都会区域
论坛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东南大学国际化示范学院特聘教授夏铸九从海西都会区域的视角切入。
夏铸九表示,城际网络之间的互动与联系至关重要,其中,高速铁路是其空间表现,互联网是其重要技术表现。鉴于此,可对标更高标准,将福州、厦门作为海西都会区域的越界枢纽与创新节点,依托“高铁+互联网”的连接网络进一步构建都会区域。
“创新信息已经成为高价值商品,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激烈,资本、企业和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也越发紧密。”夏铸九建议,福州和厦门可以打造区域创新节点的学习型城市,引领高校与科技企业合作发展,推动校园走出“围墙”,营造“网络的新联结”。
“我们也要看到,如今以技术驱动的、功能性为主导的流动空间,造就了‘难以对话’的‘城市文明’危机。”夏铸九表示,要在新技术范式里存活,城市作为文化特殊性的源泉,必须转变成为“可沟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