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在日常生活中,孤独症群体容易被贴上“不合群”“性格冷漠孤僻”等标签。由于外界异样的目光和内心的担忧,许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都选择将孩子“藏起来”,错过让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
医生指导孤独症儿童开展语言训练。记者 林文婧 摄
4岁的明明(化名)在幼儿园总是喜欢躲在角落独自玩耍,抗拒同学和老师的靠近,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家长急忙求诊于市二总医院妇幼保健院。经该院儿童康训部系统测评,明明存在社交能力不良、缺乏眼神交流、情感沟通障碍等问题,被诊断为孤独症。
经过3个月的治疗训练,明明的社交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可以进行主动性的问好、握手、拥抱等,在与人沟通时眼神有了明显的对视。经过6个月的康复治疗,明明已顺利回到幼儿园。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早期的康复训练是他们融入幼儿园、小学的关键。但要让孤独症儿童顺利融入社会,不仅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更需要社会的包容和支持。”市二总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康训部负责人陈步枢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孤独症的特效药,但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以及教育训练等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和预后。部分轻度孤独症患儿通过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不仅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还能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
去年,中国残联等6部门共同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促进完善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服务体系,提升孤独症儿童发展全程服务能力水平和保障条件,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环境。
陈步枢建议,在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干预中,父母们可以学习做以下事情——
营造温馨环境:
社交技能训练:
语言训练:
家庭训练:
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
发掘兴趣爱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