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汾阳祖庙与郭氏迁徙台湾
福建的郭氏源流主体有二,一是从中原等地迁徙入闽的郭子仪后裔,二是循“丝绸之路”到泉州经商的阿拉伯波斯人宋元时期改汉姓“郭”的后裔。
明末清初,福建和广东郭氏迁居台湾,多聚居于台北、新竹、台中、淡水、台南、屏东、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市。
开放探亲以来,台湾“郭氏宗亲谒祖团”多次来闽寻根谒祖。闽台郭氏多源自长乐芝山乡,尊长乐芝山的“汾阳庙”为祖庙。笔者世居长乐芝山乡,现将对闽台郭氏祖庙的研究与郭氏析迁台湾作简单疏理,以就教于方家。
闽台郭氏多尊崇汾阳王郭子仪为宗祖,郭嵩为开闽始祖,以“汾阳”为堂号,奉长乐芝山乡“汾阳王庙”为祖庙。“汾阳王庙”庙位于长乐芝山乡郭坑(今航城镇东关村太平桥),建于五代,初为郭氏的家庙。据王想撰的《唐故汾阳郡王尚父郭公庙碑铭跋》云:“唐咸通年间(860—873),王想随兄王审知入闽,奉祀郭子仪于官衙,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六月建庙,立铭庑上。”
长乐芝山乡“汾阳王庙”初称“福惠”,后释“灵感”。明万历年间修《福州府志》记载:“灵感庙在长乐,县东宾贤里,祀唐汾阳王郭子仪。宋嘉祐(1056—1063)初重建。又芝山之阳溪滩之上亦有庙。”
长乐“汾阳王庙”有二:
一是唐朝末年王审知从弟王想所立,位于芝山脚。初为郭氏家庙,郭氏迁离芝山乡郭坑村后,改为“观音寺”一部分。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御史沈灼改观音寺为察院,后又改为内箭道。清朝初年因此地为清军绿营“长福营”右军驻地,故改为“长福营”右军都阃府。民国初年改建为吴航公园,并设有“芝厅”。1934年福建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长乐县长王伯秋为纪念孙中山,将“芝厅”改为“中山民众讲堂”。抗日战争胜利后,长乐县长李忠锬为纪念抗日战争中阵亡将士,又将“中山民众讲堂”改为“忠烈祠”。1942年设太平镇,翌年改吴航镇,“忠烈祠”改为镇公所所在地。吴航公园内大多数建筑因年久失修,仅存“忠烈祠”,解放后“忠烈祠”改为太平桥生产队仓库,1970年被火烧毁。1979年,长乐师范学校在遗址上修建食堂和宿舍。
另一处是在水关门外汾阳溪畔(长乐一中东则),即现存的“汾阳祖庙”。《长乐县志》云:“咸通间,光州人王想以从兄审知节度闽部,假令长乐,奉王之像家于芝山,乃即山之北曰郭坑立庙祀之,号曰福惠。又刻汾阳本庙碑铭于庑下,想自为记。宋元祐二年重新。”又,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长乐籍工部尚书、同佥枢密院事陈合所建,位于六平山支脉,距现存的“汾阳祖庙”约400米处之山腰上,地名“郭坑”,濒“郭坑溪”(汾阳溪支流)而建,名“郭坑灵感庙”,现仅存遗址,面积三十多平方米。
现存于长乐县城关汾阳溪畔的“汾阳祖庙”为闽台郭氏祖庙。芝山乡(今太平桥)“汾阳祖庙”原有三座,即前、大、后三殿,占地千余平方米。1935年失火烧毁了前殿、大殿,现仅存后殿,为清初建筑。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汾阳庙内除软身神像及便于收藏文物被乡人收藏保存外,其余之神像等文物皆被毁,汾阳庙沦为生产队之牛棚,上世纪70年代中期改为生产队仓库。1979年,当地居民集资抢修,恢复旧制,重塑神像并收集散落民间之文物。1990年在原前、大殿遗址修建“汾阳礼堂”,东关村在汾阳溪上建“汾阳市场”。“汾阳祖庙”成为当地信众及闽台郭氏后代谒祖之圣地。
据《福建金石志》所录的宋代侯官人徙居长乐之陈伯震(绍兴九年进士、泰州知县,累官广东经略使、龙图阁学士)所撰的《汾阳王庙碑记》记载:“唐贞元二年(786年)邠州所立也,咸通间邑令王想由光州来闽以从兄王审知节度闽部,假令长乐。因王之孙(郭)嵩奉王香火而至,家于芝山即山之北,峙溪为庙,地曰郭坑……庙号‘福惠’。于今不忘曾刻邠宁庙旧碑系以元始莰于东壁,阅年滋久文字剥落……救取碑铭重锓,诸梓而记其略云”。
明弘治刘则和修《长乐县志》卷二“祠庙”条记载:“汾阳庙,在县治东隅丰太桥(今太平桥)北,唐咸通间,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王想避乱来闽,以从兄审知节度闽部,令新宁(今长乐)。奉常所祀汾阳王而来,家于芝山之阳,即山之北,峙溪为庙。梁开平四年,以本庙碑刻于庑下,庙号福惠。元至正辛卯里人田景重修。国朝洪武甲戌知县杨以忠重修。隆庆六年(1572年)知县蒋以忠新砌庙道。崇祯十三年(1640年)圮,知县夏允彝捐俸修建,署县丞事翟国麟为新神像。”
民国丁巳版孟昭涵修、李驹主纂的《长乐县志》也云:“汾阳王庙在县治东北水关外,唐咸通中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光州王想从兄审知节度闽部,摄令长乐,奉所祀郭令公而来,家于芝山之阳即山北为庙。梁开平四年(910年)刻本庙碑铭于庑上,庙号‘福惠’。元至正辛卯(1291年)重修。洪武甲戌(1394年)知县杨以忠重修,隆庆六年(1571年)知县蒋以忠新砌庙道,崇祯十三年圮,知县夏允彝捐俸修建,署县丞事翟国麟为新神像。清乾隆五十九年(1754年)大雨溪涨庙宇损坏。”
民国李永选在其《藏楼笔记》中也记曰:“汾阳庙,在郭坑即今之汾溪。唐王想、孙嵩立,刻邠宁庙记于石。宋嘉定间里人陈伯震取碑铭重锓诸梓。庙滨溪建筑宏伟,重楼水阁,擅一方之胜,惜民国二十四年寺僧不戒于火,付之一炬,仅存后殿。”
福建郭氏或因祖居地地少人多,生存环境恶劣而析迁入台开垦而繁衍,或因在台湾为官,携家眷迁居台湾而繁衍,或因随军入台成家于台湾而繁衍,今分别聚居于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嘉义、台南、高雄、宜兰等县市,以高雄市前镇区,台北市士林、三重、松山区为主要聚居区。他们多奉“汾阳”为堂号,许多郭氏聚居地建有宗祠,奉祀开台始祖和郭氏列祖列宗,以示不忘祖德。
迁移入台湾的郭氏子孙保持与大陆宗族的联系,无论本族修族谱,建宗祠或修祖墓,台湾的郭氏子孙皆派人送钱物或亲自参加家族活动。
迁居台湾之郭氏或回大陆传抄本族家谱、宗法,在台湾修谱、续谱,他们按照祖籍祠堂和堂号而命名,多自建有郭氏宗祠或“汾阳堂”,甚至连建筑形式也模仿祖籍祠堂,以寄托对大陆祖宗的深切怀念和血肉关系。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台海局势的缓和,台湾郭姓宗亲千方百计冲破台湾当局禁令,或经香港、澳门,或经日本辗转回福建探亲谒祖。1988年台北郭氏宗亲会一行7人回大陆寻根谒祖。他们手执家谱,根据“芝山”、“郭坑”等线索,由闽南之南安、厦门、惠安、泉州、晋江、莆田、仙游、福清、福州一路寻到长乐县芝山乡(今太平桥),寻到郭氏祖庙汾阳祖庙,完成数代人的心愿。他们拍照,恭请祖庙圣物回台湾后,揭开台湾郭氏宗亲回大陆寻根谒祖与投资的热潮。台湾郭氏宗亲与芝山“汾阳祖庙”理监事之间联系日益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