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
学贯中西、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以其出众的才华、透明的智慧、时光也无法销蚀的美丽,被誉为无出其右的民国女神。
然而,在纷纷扰扰的网络时代,多数人更关注的是她位于北京北总布胡同的“太太客厅”。她和梁思成的爱情,与徐志摩、金岳霖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则被世俗蒙上了一层绯色。她那令父亲林长民也感叹“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是不好享的福”的才情;她为了爱和信仰无与伦比的一生;她不顾重疾缠身,和梁思成一起在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为中国古建保护研究献身的精神;她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为抢救景泰蓝艺术抱病奔走殚精竭虑,她所热爱的建筑事业,她所珍视的传统文化遗产,她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反而不为人们所熟知。
林徽因多才多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而且她在所涉猎的领域均有所建树。在短暂的51岁生涯中,她的许多才华未及全面绽放,加之她极少发表作品,因此她的作品传世的不多。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香港三联周刊联合出版“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选取了五十位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林徽因是其中唯一不曾出过书的“非专业”作家。1993年林徽因的儿女梁再冰和梁从诫将系列丛书之一的《窗子内外忆徽因》赠与母亲生前助手、好友常沙娜。他们在信中这样写道:
“遗憾的是,如今知道林徽因的人已是这样地少,以致出书前的征订数竟少到几乎无法开印的程度!历史对她似乎有点太不公平了。”
在林徽因的故乡福州,对她的研究和挖掘也鲜有所闻。2019年7月,笔者在上海参加了一个纪念梁思成、林徽因的盛大活动,当了解到梁林足迹所到的众多省市,都先后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致敬这一对学者伉俪时,作为来自林徽因故乡的代表,笔者心中充满了遗憾。尽管她没有生长在福州,仅仅在1928年8月在仓山可园住过一段时间,但不可否认,她的身上流淌着福州的血脉,她的胸怀气节体现着林氏家族的士大夫情怀,她生长在福州人的家庭中,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林徽因卓越成就的源头活水。
第44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将在福州召开,这是继2003年在苏州举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之后中国第二次承办这样的盛会,这是一个弥补缺憾的机会。林徽因从古厝走出,林氏家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家国情怀,林徽因为建构中国建筑史,创建中国建筑学科,为中国乃至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伟大贡献,都值得在这样一个时刻在福州向世人展示。
林徽因
一生挚爱建筑艺术: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林徽因一生挚爱建筑艺术,尽管她多才多艺,但终身挂怀的事业是建筑学。1920年16岁的她跟随父亲游学英国,林徽因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想法。她说:“西方的经典艺术辉煌壮丽,我渴望把那些美好的东西带回我的祖国。”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林徽因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留学美国,一起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一起跋涉在中国的荒僻乡野,一起撰写《中国建筑史》,收获她生命中最为绚丽的美好。
抗战期间,林徽因便意识到,抗后房屋将成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建筑师,让老百姓拥有适合自己生活的居住空间,比建一百座宫殿大厦更有意义。她关注英美的现代住宅建筑,翻译整理了四万多字的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
历经战争的颠沛流离,林徽因失去了健康,但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她极大的工作热情,她在病榻上笔耕不辍。她在《新观察》杂志专栏介绍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等北京古建。她以作家和诗人灵动的文笔,描摹中国的古建,讴歌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在介绍北海公园时,她写道:“这个景象到今天已经保持了整整三百年”。“整整三百年”,字里行间,饱含着林徽因对中国古建艺术满腔的自豪和骄傲。
是谁笑成这千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摘自林徽因《深笑》
抢救景泰蓝:一瓣一瓣的光致 柔的匀的吐息
林徽因十分喜爱景泰蓝,她描绘景泰蓝有“古玉般温润、锦缎般富丽、宋瓷般自然活泼的特质”,她和她的学生们为了挽救这项民族手工艺开始了不懈的努力,并使之走出困境,成为享誉世界的工艺瑰宝。
景泰蓝又叫铜胎掐丝珐琅,它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独特传统工艺于一身,制作工艺融汇了中国的传统绘画、吉祥装饰、金属雕錾、宝石镶嵌以及冶金锻造、玻璃熔炼等技术,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集大成者。1949年,北京有大小景泰蓝作坊200余家,最大的不过二三十人,小的只有两三个人,从业人员不足千人。当时的景泰蓝生产仍沿袭一家一户的作坊模式,规模很小,工人大都在低矮、昏暗的破旧棚屋内从事手工操作,这项盛极一时的手工艺已经处于濒危的境地。林徽因带领的工艺美术小组,对景泰蓝的工艺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造,使其获得新生。
1951年5月林徽因代表清华大学营建系作了题为《景泰蓝新图样设计工作一年总结》报告,把一年来美术小组开展工作的情况、产品设计思路与销售、景泰蓝艺术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阐述,后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那一树的嫣红
像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摘自林徽因《一首桃花》
林徽因与先生梁思成
新中国第一份国礼:花开到深深的深红
工艺美术组的抢救工作,引起了国家相关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当时,北京正在进行“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和迎接苏联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的筹备工作,这两项国际性活动的礼品和大会美工都交给了美术小组。林徽因他们设计的景泰蓝台灯、烟具、金漆套盒、花丝胸针、敦煌图案丝巾等确定为赠送贵宾的礼品。郭沫若称“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前苏联芭蕾艺术家乌兰诺娃赞扬“这是新中国最好的礼物”。
你来了,花开到深深的深红
绿萍遮住池塘上一层晓梦
鸟唱着,树梢交织着枝柯——白云
却是我们,倏忽翻过几重天空
——摘自林徽因《你来了》
《北海公园》手稿
深深地怀念着世纪之交的独白
“深深的怀念着——跨世纪中回首20世纪的人和事。”
2001年1月15日,常沙娜在梁再冰和梁从诫寄给她的《窗子内外忆徽因》一书的扉页上写着上面这句话。泛黄的纸上,常先生娟秀却苍劲的墨迹,仿佛是一句静夜里的独白,将她对林徽因的怀念深深烙印在世纪之交。生于1931年的常沙娜,是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教授,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之女。
2019年岁末,在林徽因外孙于晓东先生的安排下,笔者见到了常沙娜先生。常先生年事已高,但精神健旺,气质如兰,当了解到我们要在福州举办林徽因的纪念活动时,常先生拉着笔者的手,连声激动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常先生深情地回忆了她与林徽因的第一次相见。1951年,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周恩来总理提出在北京举办大型“敦煌文物展”,常年在敦煌进行研究工作的常书鸿和女儿常沙娜都参加了展览的筹备工作。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抱病前来看展,常书鸿让女儿常沙娜陪同照顾。常沙娜说:“那次林徽因先生跟我聊,她问,你在敦煌怎么样。当时林先生虽然身体不好,但思路非常活跃。”后来,林徽因推荐常沙娜破格成为清华大学营建系助教,成了林徽因的助手,并参加抢救景泰蓝的工作。
常先生说,林徽因的指导和教诲我终身难忘,她是我走上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领路人。常先生回忆:“林先生说要把景泰蓝进行改建,不要老是宫廷式的,要跟现代生活结合,比如把景泰蓝弄成台灯、盘子。”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的最初构思。常沙娜至今对那次创作的过程历历在目:“画面上有和平鸽,当时好多人建议我用毕加索的和平鸽样式,但林先生说不要。她建议我从敦煌图案中去提取,就这样引导我,把敦煌图案应用到生活和现代工艺中,决定了我后半生走设计的道路。”常沙娜与林徽因设计的景泰蓝和平鸽大盘在1951年亚太和平会议上深受外国友人喜爱。
此后,林徽因和助手们以敦煌图案为蓝本,大胆地将敦煌图案运用到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并相继参加包括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等国家重点设计任务,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脉融入当代设计。
给人的理想和理想上
铺香花,叫人心和心合着唱
直到灵魂舒展成条银河
长长流在天上一千首歌!
——摘自林徽因《灵感》
笔者(右)与常沙娜先生在北京参观景泰蓝博物馆
空谷回音: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
2020年是林徽因逝世65周年,适逢第44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将在福州召开,在此期间福州将举办关于林徽因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活动,以此纪念这位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
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
才真能懂得,这时间的距离
山河的年岁
——摘自林徽因《无题》
谨以林徽因的诗句,作为本文的结语,期待世遗盛会,期待更多人更深刻地了解和懂得这位伟大的福州女儿——林徽因。
常沙娜《景泰蓝和平鸽大圆盘》 林徽因指导设计 铜胎掐丝珐琅 直径30.5cm 20世纪50年代
常沙娜《丝绸印花和平鸽丝巾》 林徽因指导设计 丝巾设计 130cmx130cm 20世纪50年代
文/蔚然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