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榕政综〔2022〕21号
序号 |
名称 |
年代 |
类别 |
地点 |
简介 |
保护范围 |
1 |
胡也频故居 |
清 |
古建筑 |
鼓楼区乌山南麓道山观弄1号 |
位于鼓楼区乌山路。胡也频(1903—1931),现代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故居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清末至民国多次维修。故居占地面积274平方米,坐东向西,单进,周以围墙。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正厅隔为前后厅,左右厢房又隔为前后房,右后门有小径可登乌石山。 |
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
2 |
利发巷59、61号民居 |
清 |
古建筑 |
台江区利发巷59、61号 |
位于台江区利发巷。占地面积510平方米。院落坐南朝北,东西两侧为封火山墙,轩架、隔架、垂花柱、雀替、插拱等构件雕刻精美,图案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院落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福州地区传统古民居平面格局,在梁架、结构等方面体现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对于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福州古民居的建筑形制与风格,具有重要的科学及建筑价值。 |
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
3 |
万国公益社 |
民国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晋安区宦溪镇宜夏村三宝埕 |
位于鼓岭宜夏村三宝埕。清末外国人兴建的西式俱乐部。建于1914—1915年,1924—1925年翻新重建。建筑坐北朝南。单层石木结构,面阔七间,占地面积约362平方米,前部设通廊至梢间,原设有舞厅、办公室、化妆室等。为鼓岭仅存的近代公共建筑,是研究鼓岭和福州近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载体。 |
建筑东、西各向外延伸10米,南至整个门埕,北面向外延伸20米。 |
4 |
阮公祠 |
清 |
古建筑 |
晋安区鼓山镇前屿村 |
位于晋安区鼓山镇前屿村,依钟山北麓而建。清代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78),清乾隆年间重建,光绪年间重修,民国时期为学校,建国初为福建革大一部校舍。占地面积约690平方米,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平面三进,由仪门厅、祠厅、后祭厅组成,立面牌楼式门墙,外敞八字墙,开三道券门,中门上额“钦赐葬祭忠惠阮公祠”勒石。祠厅为四扇三间,七柱半缝带卷棚廊,双坡顶,明间穿斗减柱造。 |
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8米。 |
5 |
高盖山烈士墓园 |
1958年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仓山区盖山镇首山村高盖山 |
位于仓山区高盖山。1949年8月解放福州战役中负伤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伤病员在部队南下后留在福建省第二康复医院(今肺科医院)治疗。其中有38位解放军伤员因医治无效,于1957—1958年前后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安葬在首山村高盖山天池顶。 |
墓园本体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
6 |
林浦石塔 |
宋 |
古建筑 |
仓山区城门镇邵岐村闽江畔 |
位于仓山区绍岐村。建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石构,仿楼阁式,八角七层,实心,塔壁均浮雕佛龛、佛像、圆珠塔刹,高7米,下有须弥座,塔身上有铭文:“绍熙四年仲□重修”。该塔曾作为闽江船只航行的航标,是研究福州古塔历史的重要实物载体。 |
石塔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
7 |
广东会馆 |
清 |
古建筑 |
仓山区临江街道上藤社区六一南路52号 |
位于仓山区六一南路太平巷。清光绪二年(1876),由旅闽粤人创建,为其乡人集会之所。民国间重修。会馆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45平方米。中轴线上设门厅、戏台(已祀)聚议厅、后楼,左右两侧均设有倒座、厢房、中边厅、后边厅。门厅、聚义厅、厢房、边厅均为穿斗式木构架,明间减中柱,其余为搁檩屋架。灰塑、砖雕、石雕、木雕装饰精美,用材粗壮,为福州仅存的广东风格建筑。民国元年(1912)4月20日,孙中山先生来榕时,曾在广东会馆聚议厅演说,并题一横匾“戮力同心”。 |
建筑东、南、西围墙各向外延伸5米,北面向外延伸20米。 |
8 |
潮江楼 |
民国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马尾区马尾镇马江社区前街177号 |
位于马尾区前街。潮江楼又名马江会议旧址。192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特派员王荷波来马尾造船所组织工人运动时居住于此。同年11月30日国民党、共产党、海军三方代表在潮江楼召开“马江会议”,达成协议,迎接北伐军顺利入闽。民国19年,潮江楼毁于大火,重建后改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阔14米,进深28米。潮江楼是研究近代史、革命史重要的实物载体。 |
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5米。 |
9 |
晦翁摩崖石刻 |
宋 |
石窟寺及石刻 |
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西巌寺内 |
位于亭江镇西巌寺内。宋庆元三年至四年(1197—1198),朱熹避伪学禁,寓居长安村时到此留刻。“仙苑”2字为楷书,南向,直下字高0.59米,宽0.53米,旁署草书“晦翁书”,该摩崖石刻具有一定典型性,为研究朱熹生平及理学的发展传播的实物载体。 |
东、北至围墙边界,西、南至临近建筑院墙。 |
10 |
和平街陈氏民居 |
清 |
古建筑 |
长乐区和平街180号 |
位于长乐区和平街。该建筑为明兵部右侍郎陈省府第“司马第”建筑群之一。清代由长乐著名海商陈利事购置后重建。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80平方米,前后共四进,分别为门厅、前厅、中厅、后厅,均为穿斗屋架,西侧设有书斋。该民居规模宏大,用材精良、雕刻装饰精湛,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
建筑向东延伸至相邻建筑西侧墙基,向西延伸至和平街172号东侧院墙,向南延伸至和平街街中,向北延伸至陡坎。 |
11 |
罗零基点 |
清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长乐区营前街道 |
位于长乐区营前闽江南岸,包括清代罗零基点石刻、当代罗零标石两处。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为确保航运安全,清政府在闽江口下游设立验潮站,1866年至1896年期间,由德国工程师对闽江口下游水位和流量进行系统观测,确定了闽江罗星塔段最低水位的固定观测标记,即罗星塔零点,简称罗零点。解放初期,我省的陆上高度(海拔)和水下深度皆以它作为起点计算,同时该点也被东南沿海各省采用。1951年,国家建立全国统一高程系统,1952年底确定了罗零标高为黄海高程-2.179米,并在“罗基点”上方约20米处埋设标石,称为“国家水准点罗零1”。 |
本体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
12 |
五峰山龙泉寺大殿遗址 |
唐 |
古遗址 |
长乐市鹤上镇上李村五峰山南麓 |
位于长乐区五峰山南麓。龙泉寺大殿始建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唐百丈禅师落发于此,建法堂,立石柱,唐懿宗赐名“龙泉”。寺坐西北向东南。五代后晋天福、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现木构均已毁,仍存16根梭型大石柱、覆莲花柱础,均系唐代原构,并保留有宋石质瓜棱柱残件、旃檀金刚环等石构。前殿庭院中立有《龙泉寺重兴记碑》。殿后山崖上有摩崖造像一处,俗称“流米佛”。寺周还保存有历代名人题刻。 |
龙泉寺大殿台明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