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我由省城福州来到闽清县东桥镇义由村任第一书记,义由村是省级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群众生产生活很不方便,人口只有547人,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
村里的一切对我来说新鲜而陌生,村口的水车,田里的稻草人,“大黄”和“小白”有些欺生,总是对着我吠叫。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省直机关工作,没接触过农村工作。这次驻村,才知道贫困山区农村生活是多么单调枯燥,每到晚上,我一个人住在陈旧的村部值班室,听着呼呼的山风,寂寞、孤独油然而生。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之前的民宅旧貌
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的农家庭院新貌
在最初的入户走访中,乡亲们对我有些不冷不热的,部分乡亲对我也不太信任。我想,既然驻下来了,就不能打退堂鼓,一定要带领他们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于是,我开始逐户走访了解全村的情况。白天,下田间与乡亲们一起劳动;晚上,到乡亲家看电视拉家常,并向村干部和老人会了解村子的发展历史。一段时间后,我走遍了全村所有乡亲家里,了解了村里的人情世故和生活习惯,“大黄”和“小白”也成了我忠实的小跟班。乡亲们也把我看成“自己人”了。
张兆雄(左)到村民黄其良家里商议发展养蜂产业
通过跟乡亲们的亲密接触,我对农村、农民看法不只停留在概念上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非常向往,他们很渴望增加收入,希望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大政策下,找到好门路,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同时,乡亲们对我的看法也改变了:他们觉得我是个关心人、接地气的好干部,并期望我能帮助村里找到致富好门路,改善村里的生活质量。
我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脱贫攻坚这个时代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青春汗水,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张兆雄(右二)与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实地勘察义由村美丽乡村建设
从哪里寻找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呢?林业资源丰富的义由村有养蜂的传统,但村民们养蜂都是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养蜂业形不成规模,卖不出好价钱。于是,我想从养蜂这个“甜蜜的事业”中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张书记,我们村养的是中华蜂,虽然个子小,每次携蜜量少,但是勤快能干,而且中华蜂一年四季什么花都采,产出的蜜质细腻、口感好。”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来到养蜂户刘礼成家,向他了解村里养蜂的情况。
“老刘,如果我们村几十户养蜂的合起来,建立一个养蜂合作社,产量上去了,品牌起来了,收入不就更好了吗?”我一边看着老刘割蜜,一边跟他聊了起来。
“那可不好办呢,每家每户的技术和养的箱数不一样,股份不好分,再说,能不能卖得掉,谁也没把握。”看着老刘对成立养蜂合作社的事情不感兴趣,我一时陷入了沉思。
新建成的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后来,我还找了其他的一些养蜂户,建议他们成立养蜂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可是,一些村民对技术和市场缺乏信心,不赞成我的意见。
为此,我反复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并请来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来村里授课,给他们讲解生态农业与市场的关系,大家的眼界一下子打开了,对成立养蜂合作社也有信心了。
于是,村里成立了由25户蜂农为主的养蜂合作社,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品牌运作、线上线下销售,并找了“网红”电商,借助“我知盘中餐”等几个网络平台,让具有当地特色的义窑青白陶瓷罐乌桕蜂蜜“火”了一把。现在,义由村养殖蜂箱超过1000箱,两年来销售蜂蜜4.1万斤,产值19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8万元。看着乡亲们在“甜蜜的事业”中走上了致富路,我的心里也是甜蜜蜜的。
张兆雄(中)到村民家中察看蜜蜂养殖情况
驻村工作提高了我对农村工作的认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传统农村“三十亩地一头牛”的思维已经跟不上现代经济社会的步伐了。留守在农村的乡亲们,由于在文化、技术、资金、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很难挣脱和突破贫穷落后的束缚。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扑下身子接地气,号准农村贫穷落后的脉搏,把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动态、新技能、新门路告诉他们、教给他们,让他们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新型网络农业技术,从而增加收入,过上好生活。
张兆雄(右)与蜂农共享蜂蜜丰收后的喜悦
驻村工作使我逐渐养成了向群众学习、尊重客观实际、民主决策的好习惯。在驻村工作平台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脉冲;这个平台犹如一面明镜,照出我以前的浮躁与肤浅,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素质与时代的要求还有差距;这个平台犹如一座连心桥,我通过它走入基层贫困群众心里;这个平台犹如人生的加油站,给我的人生增添了新的动力源……
外来企业到村里投资
口述:张兆雄(省公安厅选派闽清县东桥镇义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整理:张文 黄声垒
供稿:闽清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