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一孝廉丨选拔文天祥、掘井造桥建书院……这位罗源尚书“循循善诱人”

发布时间:2019-11-27 15:59 信息来源:福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大][中][小] 404错误页面不存在

404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可能原因:

  1. 找不到请求的页面
  2. 输入的网址不正确

可以尝试:

  1. 返回首页

 


  陈显伯,字立夫,号竹所,罗源县重上里(今飞竹镇)人,历官至吏部尚书,生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卒于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享年71岁。

  

 


  陈显伯在罗源可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他循循善诱,慧眼识英才。宝祐二年(1254年)十月,太子赵禥被封为忠王,东宫建资善堂,遴选讲读官,陈显伯被选中。许多讲官皆不合忠王心意,唯独陈显伯倍受青睐,忠王称其“循循善诱人”。宝祐四年(1256年),陈显伯与王应麟同为考官,为国家选拔人才,评文选中第一甲第一名文天祥,第二甲第一名谢枋得,第二甲第二十七名陆秀夫。三忠烈皆集于门下,陈尚书可谓为国选材,慧眼识珠。

  

 


  陈显伯崇学尚教,设学育才。陈显伯在罗源期间,买下廪田,出资设四斋、置帷帐、给膏火,构建松亭书院。他常与教官等来书院,与诸生讲明义理之学,其间兼习科举之文。为此,成淳元年(1265年)、七年(1271年)、十年(1274年)受业诸生,有的拔擢贡举,有的遂领荐辟。陈显伯有时于夜间巡视书院,考察学生生活、作业。在他办学期间,罗源人文蔚起,出了10个进士。

  

 


  陈显伯不与权势同流合污,独善其身。陈显伯曾出师浙东,在任10个月,理宗诏为兵部侍郎。上京时,改任吏部侍郎兼礼部尚书、国子监祭酒、资善堂翊善,不久任知制诰、吏部尚书、礼部尚书,而辞去祭酒。开庆元年(1259年),正当丁大全、贾似道接踵主政,士大夫在其威胁利诱下,多投其麾下,陈显伯不为所动。后权奸不利,一批追羶逐臭之夫,皆以奸党遭斥,显伯无事,朝中重臣皆钦佩他的懿德嘉行。

  

 


  陈显伯关注民生,掘井造桥。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地处罗源海湾内侧,原为盐碱地,淡水资源稀缺。陈显伯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首先在这里打井取水,因此八井村最早得名为“陈伯井”。景定元年(1260年),左布使吴汝成、按察使何期清、监察御史虞廷熙等通省官员二十三人,会本题请在罗源县城东门外沈尉桥北,上书“恩荣”二字。沈尉桥地处当潮口,被水冲塌,二年(1261年),陈显伯独资重修,使东乡诸村村民来往城乡免予涉水之苦。当地百姓感念其德,称其桥为“陈公桥”,并立碑于桥北。

  

 


  陈显伯德才兼备,备受皇恩。陈显伯返乡后造了一张大床,中间可以排列四个几案,花一年时间造成,命名为“安定床”,很是珍重。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二月陈显伯逝世。他死后,元兵攻陷杭州,益王(端宗)和其母杨氏从海上奔走福州,与元兵大将忽斯遭遇,舍舟登陆避难,由霞浦来到罗源,问起旧臣陈显伯,才知道已经亡故。他们寄宿陈家,睡在安定床上,翌日起驾离开罗源,三个月后立都于福州。

  如今,陈显伯的故事在罗川大地流传,其精神在子孙后代口口相传中永垂不朽。

 

附件下载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中共福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福州市监察委员会 福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 承办
技术支持:0591-83374473 闽ICP备11009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