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口古渡口现照
有渡口的地方就有渡船,永泰嵩口古镇便是如此。嵩口古渡口有着千年历史,见证了古镇代代的繁荣与兴衰。
上世纪80年代的嵩口古渡口
林登华今年80多岁了,是嵩口本地最后一代摆渡人。从记事起他就跟着师傅开始学渡船,80年代初开始以渡船营生,在嵩口当了近16年摆渡人。新中国成立后,古镇先后建起嵩口大桥和中山大桥,逐渐不再需要摆渡人,1996年底他终于决定另谋出路。但在林登华看来,摆渡人始终是将繁华热闹的城镇和宁静自然的乡村连接起来的纽带。
1902年,大樟溪旁的船只。
1910年,大樟溪上的木帆船和船夫。
解放前,嵩口镇有帆船50余艘,船户80多家,船民200多人,外地往来嵩口的帆船亦有数十艘,皆汇集于“楼下潭”。夜幕降临,嵩溪之上,桅杆林立,炊烟袅袅,轻舟晚归,渔歌唱晚,热闹非凡。
1920年,大樟溪上的舢板船。
1938年,来往帆船汇聚于嵩口古渡口。
林登华回忆,最繁华时,停泊在“楼下潭”到“周家里”的木帆船多达上百条,从码头沿溪边一字排开,绵延好几千米。赶圩时节,南北商家云集在此,到处都可以听到商人的讨价还价声和艄公放船的吆喝声。根据乡志记载,嵩口镇集散货物,大宗的有德化的瓷器,各乡茶酒,尤溪及附近各乡的海纸、边纸、笋干,莆田的食盐、鱼货,德化及附近各乡的松、杉木,嵩口及各乡的李干、茶油等土特产品,数量庞大,这些货物常常由挑工挑到渡口,通过水运送到福州,而福州的食盐、布匹等日用品,用木帆船运回。
嵩口大桥
1972年,嵩口境内大樟溪放排。
要致富,先修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公路建设。1958年,嵩口古镇开始建起嵩口大桥,窄小破旧的木桥变成宽阔牢固的钢筋水泥大桥。嵩口大桥南岸通永泰县城和泉州德化,北岸经永泰长庆乡通福州闽清和三明尤溪,加强嵩口与外界的紧密联系。1996年,部分村民自发集资建设中山大桥,方便中山、道南、月阙等对岸村的村民过渡河、走亲戚、买生活用品等等,进一步打通嵩口各村之间的联系。
上世纪60年代,嵩口古渡口。
上世界80年代,嵩口古渡口。
“车、桥多了,外出的人多了,渡船的人少了,渡口也就荒凉了。”林登华感慨道,随着嵩口大桥和中山大桥的建成,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都渐渐挤满古镇的街道,水路没落,渡口再也不见往昔繁荣景象。镇上的年轻人都上赶着往大城市里冲,憧憬着在更广阔的的天空里挣得一个可喜的未来。尤其是中山大桥建成后,渡船的人越来越少,许多摆渡人无法维持生计,只能选择放下手中的桨,转到其他行业谋生。
林登华说,不摆渡后,他转行种植售卖水稻、李果、蔬菜等,终生留在这座他热爱的古城里,以另一种方式陪伴着千年古渡口。他发现,近几年,随着古镇的复兴与发展,观光的游客多了,回乡创业的青年多了,渡船的人也多了。
2017年,嵩口古渡口夜景图(冰芯摄影)。
游客到嵩口古渡口观光旅游
景观防洪堤建设、古渡口两岸景观提升、古渡口灯光夜景建设......渡口正一步步恢复生机。嵩口古镇也以千年古渡口为中心,修旧如旧,重点打造“一环一街一市”,提升渡口边“斜阳院巷”与“古街商铺”,串联建设历史文化名镇旅游景观工程,打造千年渡口休闲旅游热线,吸引众多外来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渡船
而今,嵩口镇区内保留着的两艘解放前的渡船已经成为当地旅游景点之一。当地人把它们分上渡船与下渡船。上渡船在如今的嵩口大桥处,它曾经连接着嵩口镇溪湖、卢洋、东陂、下坂、三峰、佳洋等村,还是长庆镇、盖洋乡以及闽清、尤溪两县部分乡镇通往永泰的近道。下渡船位于嵩口镇楼下潭,因旧时嵩口镇中山、道南、月阙三个村所有耕作地均在对岸,人们每天必须与渡船打交道,因此,月洲、东洋等靠近嵩口镇的几个村每逢初一、十五赶圩时,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乘坐此船参加。
昔日古渡口,今日休闲处。漫步于渡口间,鹅卵石铺设而成的防洪堤整洁宽敞,顺着德星楼的台阶往下,便是排列整齐的竹排。游客站在古渡口边,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碧水、青山、河岸、古亭、人群……与这古朴的渡口融为一体,勾勒出古镇独有的韵致。
复兴的嵩口打造出历史文化招牌,成为福州市唯一的全国特色小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随着古镇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前来探索嵩口这座古城,参观千年古渡口,了解这里过去的繁荣与富庶,了解这里曾经千帆竞发的壮阔景象。
一时间,古镇重新焕发了生机,渡船再次出现在渡口边上,这回却不是为两岸来往而渡人,而是渡现在与过去的故事,渡追寻曾经繁荣景象的八方游客,渡嵩口古镇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