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FZ00100-0300-2007-00042
- 主题分类: 无
- 发文机关: 福州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2007-03-04
- 标 题: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十一五”外经贸发展专项规划纲要的通知
- 发文字号: 榕政综〔2007〕55号
- 发布日期: 2007-03-04
- 有 效 性: 有效
福州市“十一五”外经贸发展专项规划纲要
目 录
福州市外经贸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纲要 1
一、 “十五”期间我市外经贸发展情况的基本回顾 2
(一)主要成就 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二、 “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外经贸发展环境的总体分析 9
(一)国际环境 9
(二)国内环境 12
(三)我市发展环境 14
三、 “十一五”期间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16
(一)指导思想 16
(二)奋斗目标 18
(三)预期目标 19
四、 “十一五”期间外经贸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20
(一) 大力提高福州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夯实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基础 20
(二)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强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25
(三) 扩大对台经贸合作,提升榕港澳合作水平 32
(四) 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 37
福州市外经贸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纲要
“十一五”(2006~2010年)是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省会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我国主要侨乡和大陆对台经贸交往的重要基地,外向型经济的依存度相当高。回顾“十五”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以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福州市外经贸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提高我市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十五”期间我市外经贸发展基本情况回顾
“十五”期间外经贸发展的主要成就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福州市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期间,有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背景趋好,美元大幅贬值等积极因素的影响;同时也经历了“非典疫情”、“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出口退税滞后危机、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原油价格暴涨导致原辅材料价格飚升与运费涨价,以及自然灾害“龙王”台风和百年罕见干旱缺电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给我市外经贸发展带来的巨大困难。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大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外经贸工作不仅有效消除了由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在“九五”较高的起点上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外经贸目标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外经贸规模持续扩大。“十五”期间,我市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前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我市综合经济实力。
——合同外资。“十五”期间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项目1778个,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合同外资66.56亿美元,年均增长3.78%,占改革开放27年来合同外资总量的27.81%。
——实际到资。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 由于历史原因,‘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统计口径全部是历史可比口径,而‘十一五’期间将全部采用验资口径。两种口径虽然不可比,但据这两年经验,验资口径数据大约为历史可比口径数据的50%。]62.3亿美元,年均增长17.18%,占改革开放27年来利用外资总量的44.27%。
——外贸出口。“十五”期间全市对外贸易总额达466.78亿美元,年均增长21.62%;其中外贸出口270.18亿美元,年均增长25.74%,出口总量是“九五”期间出口总量(102.72亿美元)的2.6倍;进口188.46亿美元,年均增长16.14%。
2005年当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35.34亿美元, 是2000年的2.66倍,外贸依存度达74.42%;其中,出口85.18亿美元,是2000年(26.97亿美元)的3.14倍,出口依存度达46.84%;进口50.17亿美元,是2000年(23.73亿美元)的2.11倍。
2、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外资来源实现多元化,由港澳台为主逐步拓展到欧美、拉美等国家。世界前500强大公司到我市投资已达52家,五年来增加了30%。主要有:西门子、麦得龙、奔驰、BP、百安居,圣戈班、家乐福、艾默生、康柏、麦克唐纳、沃尔玛、百事可乐、东芝、日立、三菱、住友、松下、富士通、NEC、雅马哈、三星、LG等。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平均单项利用外资实现了由八十年代中期的60万美元、九十年代初期的122万美元,到2001年的323万美元,2005年的514万美元的大幅跨越,大项目和跨国公司在榕投资近五年增加了30%。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0%以上。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0%以上、出口总值80%以上、税收收入50%以上都源于外(台)资企业的贡献,开外型经济撑起了福州发展的“脊梁”,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外商投资促进我市重点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壮大。“十五”期间,外资的迅速流入大大促进了我市一批重点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外资为重要主体的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冶金、塑胶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和福清、马尾百亿电子城、青口百亿汽车城、长乐百亿纺织城等一批特色产业隆起带。
4、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列。世界知名商业零售企业沃尔玛、麦德龙、百安居大型建材超市、家乐福等企业相继在我市落户,福州商业零售领域对外开放在全国省会城市居前列。此外,恒生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平安银行、集友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等6家境外银行也在福州设立分行或办事处。物流、仓储等行业利用外资持续升温。2005年当年我市第三产业利用外资 1.52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3.68%。
5、外贸出口呈跳跃式高速增长。2001年全市外贸出口30亿美元、2002年35亿美元、2003年46亿美元,2004年74亿美元,2005年达到86亿美元,年均增长幅度达26.5%。根据RNX指数[净出口比率指数,净出口比率指数大于0.5的可视为出口竞争力强的产品;净出口比率指数大于0且小于0.5的可看作是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净出口比率指数小于0的则是出口竞争力较弱或很弱的产品。]和REP指数[出口绩效指数,是反映出口商品竞争力强度的指标。当REPij>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当1.25<REPij<2.5时,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当0.8<REPij<1.25时,产品缺乏出口竞争力。]分析,我市十大传统出口产品中有9个具备了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并在国内出口产品中占有一定地位,分别是:显示器等设备、纺织品服装、鞋靴、家具、非金属矿物制品、光学医疗设备及钟表、塑料制品、竹藤与珠宝工艺品、烤鳗。这些商品占据了全市出口总额的75.86%,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一批新兴产业在“十五”期间迅速兴起,大批出口产品实现升级换代,液晶显示器、家用电器、微电机、精细化工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与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品逐渐发展成为我市出口“拳头”产品。
2005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44.11亿美元,是200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06%,占全市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5.42%上升到2005年的52.03%;高技术产品出口30.68亿美元,是2000年的3.22倍,年均增长26.34%,占全市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6.96%上升到2005年的36.19%。
6、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一定成效。“十五”期间我市出口市场在整体上仍然保持欧美市场和亚洲市场平衡发展,在新兴市场拓展上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新兴市场提供出口增量3.1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增量的31%。其中对瑞士、乌克兰、克罗地亚、俄罗斯、印度、阿联酋、巴拿马、委内瑞拉等国出口增幅达50%以上。大大减轻了我市外贸出口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与东盟等五大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
7、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历史性新突破。“十五”期间,我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过3亿美元。全市累计批准对外投资企业41家,投资总额2183万美元(我方出资1694万美元)。其中,2004~2005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27家,在外总投资1376万美元。投资国别和地区包括美国、越南、埃及、新西兰、南非、香港等,名列全省九地市首位。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以品牌开路,分别在东南亚、拉美等市场建立机电、通讯等重点项目生产基地,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8、外经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五年来,我市外经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外经贸口所属的市五矿公司、粮油公司、工艺进出口公司、中福公司、外贸公司、外经贸服务公司、华福公司等11家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及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在做好国有外贸企业改制的同时,我市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出口,自2004年7月外贸经营权实行登记制以来,全市内资外贸企业已达1100多家,2005年民营企业新增出口占全市净增值的67.2%。全市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国有、民营、混合等多种所有制企业所组成的外贸经营主体。出口结构得到了较好的改善。2005年一般贸易出口35.83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41.3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9亿美元,比增6.2%,内资企业出口26.17亿美元,比增36.9%。
“十五”期间外经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利用外资方面
——外商投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利用外资规模仍然偏小,比重较低。五年累计吸收外资2.44亿美元,仅占全部利用外资的比重3.9%;农业项目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多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科技含量较低;第二产业是利用外商投资最重要的领域,但外商投资与重点产业培育结合不够紧密,投资结构不尽合理。过于依赖少数大企业,产业链条比较单薄,上下游配套不够完善。第三产业五年来发展较快,累计吸收外资9.74亿美元,占比15.62%;其中房地产和建筑业占到88.53%,但城市公用事业和中介等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相对较小。
——招商引资区域整体性布局不尽合理。各县、市、区吸收利用外资的结构仍存在重复雷同现象,互补性较低,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未能实现功能分工,无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取得综合效益。在加快山区开发战略提出后,我市虽然采取了鼓励外商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成效不够明显,山区与海岛县市吸收外资增幅不大。近年来,福州市区、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罗源实际利用外资呈现大幅增长,而永泰、闽清、平潭等县实际利用外资出现下降,各地吸收外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吸引欧美等发达国家投资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近年来,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来源主要依赖港澳台侨资,这类资本约占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七成以上。其中,港澳台地区占51%、东南亚和维尔京群岛占19.5%;台商投资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出现了行业整体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成为福州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日本、美加、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较小,仅占福州市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94%、5.33%和1.89%。
2、对外贸易方面
——产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我市产业基础相对其他沿海省市较为薄弱, 国家对福建的投资少,福州作为福建前线,经济和产业基础的发展受到较多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外向型产业在港澳台侨资为主的外来资本的带动下得以迅速发展。但是相对于日益发展的对外贸易,我市产业基础仍显薄弱,无法满足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需要。
——对外贸易主体结构仍然不尽合理。我市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偏小,随着国有外贸企业的逐步退出,目前我市出口主要依赖冠捷、捷联电子等少数大型外商投资企业,比重约占出口总额的70%。由于缺乏大型出口企业集群的有力支持,增加了我市出口发展的不稳定性。
——出口商品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我市出口增长主要依赖显示器的出口增长,2005年显示器出口约占全市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此外,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烤鳗、玩具、陶瓷制品等传统商品出口也占全市出口的三分之一强,由于传统商品技术含量低,主要依靠成本优势进行数量扩张,因此容易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及“特保”条款等国际贸易壁垒制约;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出口容易产生波折。
——外贸出口的附加值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市外贸出口经营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占主导地位,这样的企业结构决定了我市大多数商品出口仍以加工贸易方式进行。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高达56.3%。我市出口的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也仍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尽管出口商品档次与技术含量都有所提高,但核心技术与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以及原辅材料大多来自境外,国内所能分享到的附加值仍然较少,大多数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与纺织服装等传统商品并无太大的区别,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进行简单装配。
——对外投资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多数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态度谨慎,且多停留在尝试将饱和产品对外转移的初级阶段。我市多数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生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尚未实质性介入对外投资领域,境外投资的总体规模与单项平均规模明显偏小。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出口市场拓展空间较小。港澳与东南亚等传统市场需要进一步恢复与巩固,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仍然有待开拓,对台渔工受制于两岸关系起伏较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外经贸发展环境的总体分析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外经贸发展既面临着急剧变化的国际环境,同时也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形势,发展与风险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1、从国际环境分析
——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国际贸易加速增长,但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回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6 年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周期。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较强的复苏势头,欧元区国家以及日本正在逐步走出衰退,各主要经济体的普遍复苏将直接刺激消费增长和贸易发展,有利于带动我市产品国际市场需求的增加。促进跨国直接投资的增长。世界贸易组织的“千年回合”临近最后期限,有利于加快以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进一步减少农产品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经济自由化步伐。我市外经贸的市场空间将随之扩大。但是,世界经济的复苏过程受到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美国“双赤字”经济和对华贸易政策的趋紧变化增大了我市产品出口的不确定性,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基础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使我市相关产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石化、钢铁等临海工业的发展,对我市产业与外贸结构升级形成制约,而且,还将导致我市重点资源和短缺能源向国际、国内转移。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将进一步深入。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过程远未结束,全球工业化的重心将由西半球向东半球转移,制造业资本继续向中国、东盟等发展中国家或远东地区集中。国际间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突出特点是其包含着更高的制造业技术水平,且制造业技术转移的中间环节将有所减少、进程加快、时间缩短。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我市利用外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利于我市投资带动型贸易的增长。自2001年以来,我市每年10亿美元[ 历史可比口径]左右的外资持续流入,不仅表明我市在承接国际加工制造业资本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而且也为我市未来外贸出口构筑了产业基础。
——国际商品与服务贸易结构高级化,投资并购和外包成为重要的驱动贸易方式。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服务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高技术、环保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服务贸易在传统运输业、旅游业得到新发展的基础上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跨国公司在投资、生产和服务领域愈趋活跃。受到第五次国际投资并购潮和高技术驱动的专业化水平影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越来越多地采用“投资、分拆外包”(Outsourcing)的方式进行。随着与国际通行规则的进一步接轨,跨国并购和风险投资也将成为我市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我市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面临着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以增加高附加值制成品和绿色产品出口比重为重心的商品结构调整压力增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外包加工性投资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 “入世”的积极效应仍将继续发挥,但国际贸易进入摩擦高峰期。在WTO规则约束下,国内市场建设、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投资贸易环境更趋透明、成熟。客商来华投资动机将从注重政策优惠向市场需求、生产要素配套转变,投资效益由不可预期向可预期转变,投资行为日趋市场化、理性化和长期化。更多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我国能够避开意识形态的差异,通过WTO贸易争端机制争取较为平等的贸易地位。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完成“入世”过渡期,进出口贸易将面对更为广阔的市场,这些将增加我市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但进入“后过渡期”后,国家将逐步取消外资进入的行业、地域、数量和股权限制,各类内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国际上各主要经济体都试图以不明显与WTO规则冲突的方式保护本国的弱势产业,导致技术、环保、社会责任壁垒越筑越高,反倾销及保障措施条款等消耗性与拖延性的保护措施被滥用,以及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特定产品选择性保障机制”和“年度审议制度”等措施,构成了比关税与配额更难对付的隐性保护主义。国际贸易争端加剧,无疑会使我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环境。
入世以来,我市已经遭遇到的大宗商品反倾销调查案件主要有玻璃、彩电等。同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也已对我市出口贸易造成一定的损害,未来还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我市水产品(尤其是烤鳗)、蔬菜、服装、鞋帽等大宗商品先后遭遇日本与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蒙受了一定的损失。“十一五”期间,我市提高外经贸的质量与水平,仍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艰辛的努力。
——CEPA和“10+1”合作机制启动。CEPA(第二期)的推进实施,必将增强我市与港、澳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合作,增加港澳服务业挺进福州市场的机遇。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将以高层次的服务业合作为重点,构建人、财、物、信息在三地间便利流动的通道,有利于拓展我市与港澳经贸合作与交流。并由此提升内地市场对台、港、澳商品、服务与资本的吸引力,这将为福州对外经贸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2010年全面启动的“10+1”合作机制及其先期推进的合作,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投资活动。投资与贸易的市场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这一趋势为我市吸收外资,实现外贸出口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机遇,也为我市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新的契机。
2、从国内环境分析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的提出,是我省面对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潮流,立足福建现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明确福建发展方向、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沿海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海峡西岸写入了中央文件,上升为中央决策、全国战略和全局共识,“海峡西岸”的发展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为福建在全国开放发展格局中找到准确的定位,也为福州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海峡西岸打造一个功能完备的对台工作新平台,与海峡东岸相呼应,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海峡经济大区域,为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及协调发展。对接港澳,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了更坚实广阔的平台。
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过程中,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和较快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是我国经济政策的主导目标。这无疑有助于福州发挥其山、海、侨、热等自然与人文综合优势发展外经贸,同时,由于煤电油等要素供应偏紧,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区域性土地资源匮乏以及运输区位劣势等对我市投资和出口增长产生的进一步制约,客观上也迫使我市加快外经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外贸、外资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市拓展外向型经济。从宏观上分析,国内宏观环境更加有利。政治社会稳定,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结构优化与运行质量提高明显;吸引外资规模扩大,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取得新进展,“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内宏观环境总体向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
在区域结构上,东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依然居于主导地位。“长三角”、“珠三角”与海峡西岸仍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但是招商引资竞争激烈、项目落地难度加大。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的机制和政策、方法和手段虽然有所完善和提高,但与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专业招商机构和队伍不够健全。我市经济总量偏小、配套产业不够发达、资源匮乏、廉价优质劳动力持续供给能力和土地资源不足以及其他因素限制等劣势日益暴露,周边区域对我市的竞争压力日益增长。外资“北上”趋势明显,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环渤海地区吸引外商投资步伐加快,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亮点。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多年来没有明显突破,直接影响到外贸的产业基础。
——国家相关政策调整将影响我市外贸的整体发展。我国新《外贸法》要求全面开放进出口经营权,不同类型经济主体参与外贸活动无疑会使我市外贸规模迅速膨胀,对外贸易救济与外贸促进措施的完善也有助于进出口平衡发展。但是民营资本能量释放,外资主导型加工贸易迅猛发展,将加剧外贸领域的资源争夺和价格竞争。新的出口退税制度使我市外贸商品结构的矛盾进一步暴露,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
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增无减。尽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正在推进,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汇率生成机制逐步形成,但由于持续贸易顺差和外资大量流入、公众预期增强、以及国内通货膨胀率较低等因素的存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在加大,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民币升值不但严重影响利用外资,对外贸发展也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降低进口成本促使进口扩大,减轻原料进口型企业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它将影响我市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尤其是低端产品、以价格竞争为主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将被削弱。
——两岸关系出现新的转机有利于我市扩大对台经贸合作。我市对台经贸合作兼有“五缘”之利,独具优势。连战、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的“和平之旅”,为两岸经贸开启全新的局面,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大势不可逆转。“两岸自由贸易区”、“两岸共同市场”构想的提出,为位居对台前沿的我市外经贸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闽台试点直航、台湾产业加快外移为榕台经贸合作提供契机。台商投资区和农业合作试验区为榕台经贸合作提供较好的平台。
3、从我市外经贸发展环境分析
我市经济增长正处于上升通道,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对外开放的地位更加凸显。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充分肯定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取得的成效,高度重视福建省对台工作的独特优势和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殷切希望我们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力量,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殷切希望我们抓住中央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努力走在全国前列。随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战略构想的实施,全市上下发展外经贸的合力将进一步增强,形成更好的氛围和动力。
——外向型产业已具备相当基础。当前,我市已逐步形成了外向型产业集群的雏形,制造业引资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及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着重发展芯片、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及配件制造和钢铁为主的机械产业集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工程机械、纺织、服装、陶瓷、建筑、建材和化工、医药等传统产业,抓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增强传统产业集群效应;围绕整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带,依托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这不仅对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与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有明显好处,而且也对扩大出口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外经贸促进体系渐趋完善。国有外贸企业改制取得明显成效,出口企业更具活力。中介组织的发展与运作方式逐步趋于规范,对企业自律自助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企业出口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政府的支持使企业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法律与信息服务。中央及省里的市场开拓资金可望逐年增加。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后,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基本解决,企业所需的周转资金相对充裕,有利于企业扩大出口。
——交通设施逐步完善。随着福州—长乐机场高速建成,长乐机场,马尾港、江阴港等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福州至省内各设区市所在地的高速公路已全面贯通,四小时经济圈的交通网基本建成,并向县乡延伸。鹰厦、横南、梅坎、赣龙、温福等多条出省铁路通道和福厦铁路的规划建设为我市经济向内陆腹地延伸创造了条件。随着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完善,我市与省内外各地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外商投资的空间更加广阔,出口货源更加丰富。
——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产生积极效应。我市对外投资已有一定规模,而且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必将带动出口增长,同时分散市场风险,减少贸易摩擦,增强外经贸发展的可持续性。
“十一五”期间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目标,努力开创我市外经贸工作新局面。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落实省市委关于“四个推进”、“四个基本”、“四个关键”的战略部署,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作用,加快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做大做强外资、外贸、外经三大体系建设。为把福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积聚中心、信息研发中心而努力奋斗。为此要把握以下原则:
——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全面、协调的开放观的原则。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树立持续的增长观、能动的创新观、动态的平衡观、全面的协调观和发展的人本观。大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要注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更要注意提高质量效益。“十一五”期间我市外经贸将着力从增长、创新、平衡、协调、发展等五个方面挖掘内涵,既要重视“引进来”,又要重视“走出去”,既要重视外经贸企业当前的规模扩张,更要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走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相互协调的对外贸易发展道路。全面提升我市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发挥优势,把握服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需要的原则。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总体发展布局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战略部署的要求,把握好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的有利机遇,密切关注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的积极变化,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开放优势、人文优势、产业优势,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尽快适应入世“后过渡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闽、台、港、澳经贸合作,加快承接台湾产业大转移,加强与周边区域和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与对接,通过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确立福州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领先地位,努力服务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需要。
——坚持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体制创新能力的原则。要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着眼于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作用的主导产业,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着眼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走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外经贸发展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实需要的原则。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客观上要求我市外经贸事业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与贡献。在“十一五”期间,我市既要努力推进外向型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引进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同时也要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继续发展;既要推动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提高经济效益,还要高度重视农林水等产品出口,重视与农民增收相关的外贸问题。
2、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外经贸三项指标要继续站在全省前列,辐射并带动全省外经贸发展。主要目标是:
——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再上新台阶。一是推动外资产业投向高级化、地域分布合理化、资金来源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增强在芯片、电子信息、汽车、钢铁和工程机械制造业等方面利用外资工作,抓好一批重大产业链招商;二是加快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和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业利用外资的发展,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切实提高福州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提高我市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外经贸发展水平能够与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取向相适应。
——对外贸易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一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外贸易发展规模要在“十五”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大的台阶,至“十一五”末出口规模力争达16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70%以上,出口依存度达45%以上;二是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略有盈余;三是增强外贸自我发展能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出口质量,包括出口市场多元化水平、外贸主体在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以及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有福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外贸企业集团;四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服务贸易和零部件贸易为突破口,力争把青口建设成为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使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居全国前列;五是进出口成本明显降低,对外贸易效益显著提高;六是服务贸易得到较快发展,服务贸易规模有较大的提升。
——对台经贸合作取得更大成效。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台经贸合作领域和规模,逐步提高层次。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福州市的特别地方立法权和各项对台经贸政策,在中央授权范围内自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建立榕台经贸合作磋商机制和运行机制,开创对台经贸合作新局面,将我市建设成海峡两岸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基地和产业对接区,使我市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二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创造条件,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融合,发挥福州在对台经贸往来中新的“窗口”与“试验田”的作用,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是以构筑“三条战略通道”为契机,实现福州边际产业向国内外转移;以利用外资与向外投资协同并进为原则,实现福州资本流动从单向型向双向型互动的战略转变;二是鼓励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对在企业管理、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资金利用等方面成熟的企业,要积极引导其走向国外设点办厂或积极参与收购具有知识产权、营销渠道的海外企业,使我市企业和品牌产品能开辟、占领国际市场,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境外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开发与援外、工程承包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境外战略资源开发新模式。
3、预期目标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要求,确定我市“十一五”期间外经贸发展预期目标是:
——合同外资。争取年均合同外资(按验资口径)12.5亿美元以上,“十一五”期间累计合同外资达62.5亿美元。
——实际到资。力争年均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7亿美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实际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35亿美元。
——外贸出口。要在“十五”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大的台阶,实现年均12%的高速增长,至“十一五”末出口规模力争达160亿美元。
——境外投资。争取年均实现境外投资500万美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境外投资累计达2500万美元。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和预期目标,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把福州外经贸发展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局有机对接融合,建立高效、完善的外经贸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外经贸整体水平实现新的飞跃,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我市在全省牢固树立外经贸易排头兵地位,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的实力,辐射并带动全省外经贸发展。
“十一五”期间外经贸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大力提高福州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夯实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基础
根据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发展的最新趋势,福州市利用外资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向引进技术密集型项目转变,由政策导向的外资战略向市场导向的引资战略转变。因此,要通过强化环境建设,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营造统一规范的政策环境,建立完备公正的法律环境,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利用外资全面增长。
1、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要适时修订和出台具有福州特色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推动福州利用外资重点从一般产业向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换,从简单加工制造行业转向提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鼓励外资重点投向农林畜渔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港口运输、出口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升级,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促进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我市利用外资产业导向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工业利用外资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继续把电子、机械(汽车)、纺织等我市支柱产业作为吸引外资的重点,在税收、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和提取风险基金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要重点围绕我市核心产品的生产,形成相对完善的配套生产体系,增强外商投资企业的带动效益,提高整体工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农业引资向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并举转变。大力加强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重点吸引外资尤其是台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品、种苗养殖、蔬菜、花卉、良种繁育等优势产业及新农村规划与建设。
——大力拓展服务贸易领域的外商投资。根据我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现状,结合国际直接投资向服务业倾斜的特点,借助发达国家的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引进竞争机制,加快发展福州市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地发展。大力拓展电信、银行、保险、通信、物流、会展、教育、卫生、体育和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领域,尤其是国际金融、会计、审计、律师、会展业等相关服务业的招商引资,积极鼓励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机构,努力提高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旅游服务、运输服务和对外劳务合作等传统服务贸易的水平和层次。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国际化经营,发展国际第三方物流业,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周边经济体的转口贸易中心、采购中心、货物调配中心。
——鼓励外资建立研发中心。要鼓励外资在我市建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经济”,加快资本进入本土化、资本管理本土化、资本利得本土化,使我方掌握更多先进技术和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打造品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加快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将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工作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市外经贸发展的新方向,根据国家商务部关于《实施服务外包企业“千百十”工程的通知》和《开展“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大力培养我市承接服务外包的大中型企业,全面加强人才培训,加快承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和业务流程服务外包(BPO)业务,积极参与“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评审工作,做大做强我市服务外包工程建设。
2、加快区域经济整合,实现利用外资的可持续增长
统一规划福州利用外资的地域分布,发挥不同区域吸引外资的载体功能,强化区域引资的聚集效应,推动外商投资从沿海向山区梯度推进,实现利用外资区域的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针对福州市开发区比较多、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功能开发不足等问题,要发挥我市联接“长三角”、“珠三角”、东临台湾海峡和毗邻港澳地区的独特优势,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重新定位、规划和指导各类开发区建设,努力形成“一业特强、多业并存”的发展格局。要借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契机,打破行政区划障碍,围绕现有的产业基础,力争形成一批市场集中、产业集群、人才集合的专业特色区域,以特色吸引客商,以服务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区域经济整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重视发挥大企业、优势企业在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中的带动作用,实现利用外资的可持续增长,重点吸引区域外(包括内地、港澳台地区和国外)优势企业,依靠其资本管理、技术和市场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不断延伸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尽快研究制定福州市产业规划,明确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指导各市县的发展,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拓展三大主导产业和重点传统产业链,重点引进电子、石化、机械等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对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的重大外资项目。以发展壮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突破口,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企业并购重组;以上(中下)游产业吸引中下(上)游产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或以配套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发挥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和拉动作用,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注重引导福州市企业参与配套型协作生产,主动接受外资企业产品配套定单,推进内、外资企业的有机对接,把外资企业的“挤出效应”转变为关联效应。永泰、闽清等山区县市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可作为承接福州市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实现产业、企业的互动发展,形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合理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完善的产业链和相互依存的产业群,不断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以提高利用外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创新机制,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创新招商机制,整合招商引资资源,积极探索新方式,制定出台新的引资办法,提高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既推动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动承接招商,又关注产业链薄弱环节或空白点的链接招商;既利用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升级带动招商,又实施产业对口引进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项目;既通过中介机构代理招商,又推动官方专门机构招商。开展论坛、巡展、洽谈会等活动扩大宣传,发挥在榕投资商成功案例的典型示范效应,争取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榕投资设立“总部经济”;进一步丰富“5·18海交会、商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系列投资贸易活动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性与专题性项目推介;锁定重点目标、持续跟踪其流动方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项目的最终落地。积极拓展招商思路,加大引资力度。逐步调整利用外资政策,用好用足国家出台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法规。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市企业实现战略性合资、合作,通过增资扩股、购买股权(收购资产)、参股基金等途径,改造各种所有制经济,提高跨国公司投资所占的比重。使利用外资逐渐从传统的合资、合作方式转到绿地投资、购并重组和证券市场投资等引资方式,使之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形式。
5、扩大外资来源,实现投资来源多元化、合理化和优质化
十一五期间的引资重点是:深化台港澳、拓展欧美,尤其是要突破日本,同时要继续做好对新一代华侨华人的引资工作,有效引导侨资投资我市经济建设。从单纯注重发达国家引资转向不同层次国家的立体化引资,从注重引进大型跨国公司转向兼顾大型跨国公司和优质中小企业,从吸引一般的外商投资项目转向吸引产业链龙头或关键项目。
6、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健全和完善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世贸组织规则的有关要求,抓紧清理废止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带有地方保护、部门利益色彩的政策法规。要加快研究制定新的地方性利用外资政策,建立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并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树立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以落实《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依法管理公共事务,逐步实现政府主导型经济向政府服务型经济转变。加快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为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扭转政府服务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等问题。在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重点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树立为纳税人服务,与投资者利益与共的招商引资理念,行政主体各职能部门必须分工明确、协作配合。不断减少政府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制度,坚决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为外资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形成与国际接轨并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强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不断夯实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基础上,抓住机遇实现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特别要吸引拥有庞大国际市场份额的跨国资本进入我市,以资本流入带动产业转移,以产业转移带动市场存量转入,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壮大外向型产业基础,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实现我市出口跨越式发展。
1、培育壮大外贸主导产业群,构建支撑出口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发展是对外贸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应抓紧构建更为合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外贸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三位一体的出口支撑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机械、石化、船舶制造维修、钢铁等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提高这些产业产品的出口比重;二是提升纺织、服装、鞋革、电机、陶瓷、建材、食品等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科技研发投入,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三是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发展模式,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市本级高新技术区的建设,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制药、软件、光机电一体化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群,把福州建设成为全国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不断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
2、实施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战略
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系列化外贸、外资企业产业配套型外贸和民营企业区域性外贸三大主体。大力扶植民营外贸企业发展,培育大型外贸企业集团,增强外贸经营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争取省市各有关部门在广交会摊位、出口退税、银行融资等多个方面支持集体、私营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运用法律法规或经济杠杆,规范民营企业的外贸经营活动;鼓励支持集体、私营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提高我市集体、私营企业的竞争力;引导有实力的外贸企业通过控股、参股、联营、联合开发等方式,推动贸工、贸农、贸技、贸商结合的国际化经营,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外贸企业集团,稳定我市出口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3、贯彻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增强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一要把实现以质取胜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作为重点。设立“科技兴贸专项基金”,支持出口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支持,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同时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推动生产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四是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
4、大力实施国际品牌发展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要继续加强我市出口商品的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我市出口商品的质量水平。
——重视产品自主品牌的塑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自有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商标注册工作,指导企业申请国际商标注册,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我市培育具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利用知识产权策略开拓国际市场。
——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推动并支持一批已经拥有一定国内知名度的产品参加境外商标注册及各类质量、环保与社会责任认证,做好原产地认证等,提高国际市场的认同度,获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通行证,提高我市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支持重点出口企业提高机电产品和传统出口商品的国际品牌含量。对民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政策倾斜,支持其培育出口名牌。积极配合生产管理部门与检验检疫部门,加强源头管理,切实提高我市出口商品的质量水平。通过财政、税收、展会、进出口配额、营销推介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
——加大力度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扩大出口。鼓励外商投资土地集约程度高、就业吸纳容量大的出口型企业。发挥我市外贸出口中的劳动力优势,积极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5、继续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加强国际营销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提高拓展国际市场的水平和策略。一是树立正确的国际营销观念,以顾客为导向,加大国际市场调研的力度,了解海外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二是调整我市外贸出口的市场结构,加大对传统出口市场的拓展力度,注重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在“十一五”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欧美日都将是我市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世界经济没有这三大经济体的带动就缺乏增长动力。我市外贸出口如果没有这三大市场的支撑同样无法发展,欧美日市场对我市外贸发展至关重要。开发新兴市场有助于分散风险和扩大外贸出口的空间,要做好市场细分工作,找准市场,重点突破,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拓展东欧、非洲、拉美、俄罗斯、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同时要抓住东盟经济复苏以及我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大好机遇,深度开发东盟市场。除进一步对东盟市场进行细分,巩固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传统市场外,还要积极开拓越南、泰国及柬埔寨等潜在市场。三是灵活运用国际市场拓展方式,改变单一的产品出口模式,探索境外加工、许可贸易和特许经营等新方式,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四是注意海外分销网络建设,由政府支持与行业协会出面,在主要出口市场设立福州出口商品展销中心或者分销储运中心,鼓励外贸企业组织同类产品集群化跨国营销活动;五是加大海外市场促销力度,组织出国办展或参加交易会或博览会,加强与国外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的联系,有计划地展开广告促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活动,提高我市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六是加强外贸行业内部的协调,规范行业内部竞争行为,遏制低价竞销的无序竞争活动,保证我市外贸行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6、发挥我市加工贸易的领先优势,加快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实现加工贸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是根据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资源、技术等因素的差别进行区域调整。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逐步向山区县市转移,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延伸和发展;二是加工贸易的主体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主转变;三是要不断加大对外资高水平加工制造环节的引资力度,鼓励我市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使加工贸易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提升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级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组装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己品牌,培育自主的知识产权,提升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四是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承接技术与知识密集产业的力度,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的比重,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和升级;五是提高加工贸易本地配套水平,扩大当地采购比例,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对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六是设立加工贸易本地化基金,形成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配套发展平台,扶植企业开发生产加工贸易所需的配套产品,加快加工贸易中间品投入的本地化进程,提高加工贸易的本地配套水平。
7、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高水平的外贸促进体系
——调整外贸出口扶植方式,加大金融、财税等政策扶植力度。一是继续对外贸出口企业进行金融、财税政策扶持,密切银贸、税贸协作关系,缓解外贸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二是加强出口退税管理,落实退税政策,保证及时足额退税;三是积极利用国家进出口银行、外贸发展基金、出口风险基金和出口信用保险等财政与金融手段,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四是实施“民营企业外贸出口扶持基金”和“民营企业外贸出口贷款担保基金”等政策性扶持项目,减轻相应的税负,推动我市民营外贸出口健康、快速增长;五是要特别重视用好中央、省两级财政设定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着重从参加国际展览、制作境外广告、建立分销点、应对贸易纠纷、创立自主品牌、提供贸易信息、支持技术创新、规避贸易壁垒、加盟跨国公司的国内采购网以及对农产品出口予以适当补贴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实质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扩大出口。
——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外贸行业协会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在行业发展、利益协调等方面积极为外贸行业协会提供指导和帮助,协助外贸行业协会完善服务体系的建设与配套;另一方面,外贸行业协会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政府联系、会员服务、贸易促进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功能,加强协会对外贸易促进、行业行为规范和企业应诉组织等工作,增强福州外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应对海外贸易壁垒的能力。
——建立外贸救济体系,增强外贸促进机制,进一步改善外贸发展环境。一要依据新《外贸法》,外经贸主管部门应会商相关部门,协调建立中央与地方一体化的对外贸易调查与救济体系,发挥法律法规宣传、救济受理协助、外贸调查与救济等功能,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调查与救济活动;二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建立进出口公平贸易的早期预警工作机制以及政府、中介与企业面对贸易摩擦的联动机制,提高政府与中介的服务水平,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增强企业应对“两反一保”与各种贸易壁垒的能力,并做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工作,为全市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三要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协作,从源头抓起,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尽量规避技术壁垒。并从法律、信息、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出口更加积极有效的支持,特别是要鼓励并帮助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蔬菜、水果、水海产品、鳗鱼、茶叶等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四要继续改善对外开放环境,整顿出口经营秩序,营造方便快捷、透明规范的通关环境,提升我市对外贸易的制度竞争力。
8、重视和发展服务贸易,带动对外贸易总量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迅速优化
一是以CEPA和10+1框架启动为契机,快节奏、高起点地用足、用好相关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拓展“两岸四地”互动型服务贸易,尽快提高福州服务贸易的科技含量与开放度,提升服务贸易的层次和水平;二是制定优惠的财政、金融等配套政策,鼓励服务贸易输出,引导专门企业为服务贸易出口提供包括信息服务、知识咨询服务、生产技术服务、商业资讯服务、工程设计服务、会计师服务、计算机互联网服务等各项服务;三是推进银企合作,筹建对外承包工程担保金,探索联合开展对外承包新路子,争取承包若干有规模、上档次的大项目,进一步拓展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四是加快制定福州服务贸易地方性法规,健全全市服务贸易的政府职能机构,建立和完善对外服务贸易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9、鼓励适度发展进口
要适当加强对进口的政策引导,提高我市外贸进出口的综合效益。在规范发展加工贸易进口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入世后关税总水平大幅下降和人民币升值的机遇,更好发挥我市口岸优势,更多进口国内急需的资源性商品、机械电子设备,重点提升工业装备水平,在提高我市口岸对内地省市的辐射能力的同时,通过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促进国内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10、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生产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
一是继续与省内山区县、省外的宁夏、山东等中西部劳动力资源富余地区签订引进劳工协议,二是加大对进城务工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三要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员工待遇。督促企业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并按照国家规定做好员工的养老和失业保险,以环境吸引人才、留住员工。切实有效地解决招工难,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等制约进一步利用外资和扩大外贸出口的因素,确保企业正常开展生产。
扩大对台经贸合作,提升榕港澳合作水平
加强对台经贸合作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所在。“十一五”期间,要做足“海交会”这一知名品牌的文章,利用“五缘”优势,大力推动对台经贸合作,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合作形式,全面发展榕台两地关系,构筑对台通商贸易、台资企业营运、榕台高优农业等合作基地,不断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
1、扩大对台农业合作
以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实验区为中心,用好用足中央对台政策,在我市形成若干个具有福州特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农业领域对台商的吸引力,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台湾的农业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加强台湾农业高新技术、优良品种和专业人才的引进,改变我市农产品品种老化、技术含量低和加工程度浅的现状,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高优农产品,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台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杰出农民来榕投资兴业,推行“契约农业营销”模式,以契约为纽带,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半紧密型的合作关系,组成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服务者的利益共同体,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依托对台政策优势及联结两岸的交通枢纽,统筹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造对台农产品物流运转平台,扩大零关税输入台湾水果品种,建设台湾农产品输入的区域物流集散基地,实现对台农产品物流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五是建立对台农业合作交流机制,以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加强对台农业合作与协调,解决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开展农村建设规划、农业产销组织、观光休闲农业等方面交流合作。
2、加快对台渔业合作步伐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进一步扩大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的引进,加快消化、吸收、创新步伐,优化结构,提高科技水平,推动我市渔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一是营造更为完善的渔业投资环境,努力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支持,重视、关心、支持台资水产企业,增强其在榕投资兴业的信心;二是吸引台商投资我市的海水养殖、渔饲料加工和水产品保鲜、储藏和加工领域,利用台湾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市渔业经营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榕台水产物流中心,发展对台水产品贸易中转业务,吸引台资在我市兴建集生产、科研、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观光园区;四是建立对台海洋与渔业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互访,与台湾合作建设对台渔业劳工培训基地,将基地作为大陆渔工进入台湾的中转基地。
3、加强对台工业合作
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培育我市主导产业,创建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打造产业链,建立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台商投资我市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台资改造我市传统产业,建立具有特色的台资产业集群。一是吸引台商向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投资,重点找准产业链空白点和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链接招商;二是鼓励风险投资,促进台商对福州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支持台商在福州设立研发中心、实验中心和制造中心;三是支持在福州台资企业增资扩产,构建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和较为发达的产业配套网络,推动“以台引台,以台引资”,扩大引资示范效应。
4、加强对台金融合作
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进行对台金融合作机制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组织创新,充分发挥福州作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的作用,开创两岸金融合作新局面。
——充分利用离岸金融业务,与台湾银行建立更畅通的代理行关系。突破两岸间接通汇局面,加快榕台资金流通速度。
——试行和扩大新台币兑换业务。建立区域性新台币流通市场。
——改善台商在福州投资的融资条件。一是鼓励银行在当年新增贷款中拿出一部分规模用于支持台商的投资;二是运用台资企业母公司在台湾的信用,为在榕台资子公司提供融资信用担保;三是探讨榕台两地银行联合为在榕台资企业进行贷款。
——吸引台商投资我市金融业。(必须首先争取国家政策允许)一是争取国家将我市辟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争取台湾银行来榕开办分行或设立代表处,或允许在榕合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二是组建榕台多主体股份制银行或金融机构;三是引进各类台湾投资基金机构,让部分台资保险、证券机构进入福州开展业务。
5、完善对台商贸平台
在现有“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带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对台商贸合作区。并与台湾的“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园区”对接,赋予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更加变通的功能,构建海峡西岸物流中心。
——争取尽快设立江阴“港区联动”区。积极开拓国际采购、货物中转,分拨贸易、物流配送等业务,吸引更多船舶在马尾港开展中转业务,促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出口创造更大的空间。
——积极推进福建沿海与金、马、澎直接往来。在稳定发展两岸定点直航的基础上,争取增加定点直航口岸,扩大直航口岸的功能与范围,拓展对金、马、澎的货运直航,争取大陆货物由加工转口发展到直接进入岛内市场。
——争取长乐机场尽快列入两岸空中包机直航点。促进“包机直航”节日化、常态化和两岸货运便捷化。
——争取福州作为率先开办赴台旅游业务的试点。构建两岸旅游合作和度假休闲基地。允许台资企业租赁码头,拥有适当的揽货、外轮代理、配套运输的权利。
——吸引台湾经销商、代理商及仓储企业在福州成立发货中心。经营保税生产资料,为来料加工企业、保税工厂提供保税物资服务。
——争取更多入台登岛办展机会,扩大对台直接出口。推动国家商务部尽快修订出台新的对台小额贸易管理办法,扩大对台小额贸易,争取进一步扩大台湾农产品零关税进口的种类。
6、提升榕港澳合作水平
要充分利用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平台为榕港澳经贸合作服务,与港澳一个或多个机构建立联系,做到每一个对接平台都有专人负责,有具体的联络人员,有项目的合作计划。要突出项目带动,找准项目合作的切入点,一方面积极吸引制造业项目,另一方面重视服务贸易领域的项目,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项目合作取得较大突破。策划更大范围的联合招商,与港澳地区开展对台湾地区、东南亚、葡语系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招商。从经济文化交流入手,建立长效的互动机制,加强联络沟通,充分利用 CEPA商机,加大力度吸引港澳资金来榕投资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建设“CEPA商贸中心”、“CEPA商贸一条街”等商业区,利用CEPA进一步吸引人才的政策,引进一批香港专业管理人才,完善我市人才结构,提高我市企业的竞争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大力发展境外贸易网点和境外加工贸易为重点的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全面提高“走出去”对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的带动能力,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
充分发挥我市在优势产业和产品上积累的比较优势,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以产业升级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贸易为先导,以生产加工和技术为纽带,积极发展具有所有权优势、技术优势、地缘优势的对外投资,推进我市边际产业的国际转移,加快高新技术对接型投资步伐。将拉美、非洲、中东、东欧、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作为我市边际产业对外转移的主要地区,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作为我市对外投资与高技术的对接区。鼓励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境外技术研发、境外工业小区等多元化的投资形式,实现重点资源及能源导向式海外投资布局,参与国外资源性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以确保我市资源性产品的稳定供应。
2、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
继续调整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加快赋予大型企业、企业集团以及民营企业外经经营权,壮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队伍。加大对已有经营资质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条件承揽海外项目的有利条件。鼓励企业采取参股、并购、租赁、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大力发展以境外营销网点和境外生产加工,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等要素的输出,以规避贸易国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壁垒。逐步提高对外投资在促进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同时,积极承接国家对外援助项目。促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实现恢复性增长。
3、加大“走出去”的扶持力度
深入开展外经企业调研,探索境外投资新机制,努力寻求“走出去”的增长点,引导企业灵活多样地开展对外投资,提高对外投资规模和水平。加大信息服务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培育发展对外投资服务中介机构和促进组织,架构高效的对外投资促进体系。一是注重发挥政府部门、信息中心和侨商社会团体的资源优势,加大对企业政策宣传和指导工作力度,积极向企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有针对性举办商情推介会;二是加强与我国驻外机构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华商网络优势,拓宽福州对外投资的领域和渠道;三是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根据不同的投资项目、行业和国别,向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投资担保等优惠政策和促进措施;四是建立一个高效、系统的对外投资促进体系。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海外投资服务中介机构,大力整合各类投资促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的协调功能,加强对外投资促进的力度;五是树立“走出去”企业典型,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我市企业“走出去”步伐。
4、建立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体系
建立和健全对外投资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升对外投资管理层次,加强对外投资的宏观管理。建立健全境外企业监管体系,促进境外企业管理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建立“走出去”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拨出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绩效评价体系,及时跟踪福州企业境外投资动态,保证政府对境外投资发展状况的总体把握。进一步规范对外劳务合作经营秩序,积极推动我市对外劳务合作进入法制轨道。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劳务输出由低级向高级、由量的扩充到质的提高转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