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索 引 号: FZ00100-0300-2006-00168
  • 主题分类:
  • 发文机关: 福州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2006-11-16
  • 标    题: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十一五”服务业专项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榕政综〔2006〕260号
  • 发布日期: 2006-11-16
  • 有 效 性: 有效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十一五”服务业专项规划的通知
榕政综〔2006〕260号
来源:福州市人民政府 时间:2006-11-16 22:14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福州市“十一五”服务业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福州市“十一五”服务业专项规划


 


  为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开发各类资源,实现“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规模适当、适度超前”的发展目标,逐步建立海峡西岸福州经济区商贸中心,推动福州市服务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特编制《福州市“十一五”服务业专项规划》。


 


十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状况


 


十五”以来,我市服务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总量稳定增长,网点建设成效明显,经营机制不断完善,新的服务贸易方式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递增,已进入结构升级、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的新阶段。


  一、服务贸易经济稳步增长,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臻完善,基本摆脱了低、小、散局面,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传统批零贸易及餐饮业保持稳定发展,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二是产业贡献率得到有效提高。2000-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66.92亿元,年均增长13.6%,其中200  3、2004年连续两年增幅列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二位;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省会中心城市第9位,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安置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


  二、市场建设成效明显,产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五年来,全市新增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建设项目12个,“一心六区”商贸流通的雏形初步形成。目前,市区各类商业网点23285个,其中2000平方米以上大中型商场100家,营业面积125万M2;现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67个,面积146.5万M2,其中营业面积1万平米以上的有32个,年交易额达200亿元以上,约占全省批发市场交易额的三分之一强,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品种多样化、市场布局合理化、经营管理网络化的批发市场体系。


  三、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2001年以来,福州市商贸系统着力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组建了聚春园集团、榕福集团和民天集团。采取各种形式推进企业改革,全市共有83家国有商贸企业完成了改革任务,其中,实行关闭解散18家,国有股转让1家,实行合资合作、租赁经营、减员增效等形式进行改革64家,共分流安置6011名职工,发放安置费12419万元。目前,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渠道并存的发展格局已经全面形成。


  四、新型业态快速发展,现代商贸开始起步。连锁经营、物流中心、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新兴营销方式快速发展,并已经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到2005年,全市已有商业超市、餐饮、医药、石油、石化、烟草、家电、家政服务等多种行业连锁经营企业31家、440个门点。2005年连锁经营销售额达86.53亿元,约占全市社会零售总额13%。新型物流得到发展,全市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100多家,已形成了以福州港务集团、省轮、马轮和保税区内的仓储企业为支撑的物流企业族群;2000年至2005年一批国内、国际知名连锁企业集团陆续入驻我市,利用合同外资8.5亿美元。以麦德龙、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为代表的外资商业企业为我市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树立了典范,推动了我市超市连锁经营方式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开展的“农改超”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掀起了全国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的热潮。


  五、会展业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拍卖业和典当业的作用初步显现。“十五”期间,我市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动具有特色的“海峡”牌会展经济,取得良好成效。几年来,福州市企业组成经贸代表团赴全国各地参展46次,实现现场销售35亿元,合同金额386亿元,签订516个合作项目,建立办事处、代销点718个。在我市共举办专业性、全国性的大型会展264次,参展单位达2786个,人流量达1400多万人,现场交易和订货量达1034亿元。拍卖业发展迅速,在政府采购、财产处置、土地使用权转移、工程发包等经济活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2001年成立了福州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采取多项措施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一是以食品为重点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二是开展“菜篮子”工程和餐桌污染的整治、监督与监测。三是开展农贸市场专项整治。定期监测蔬菜农药残留和肉品检验检疫等。四是开展肉品定点屠宰市场专项整治,由城市向乡镇推进。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死肉、劣质肉,确保肉品供应的放心安全。


  七、管理水平逐渐提高,服务环境日趋改善。加强监管力度,以规范市场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为主线,以强化行政执法、加强日常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整治工作目标和重点,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开展“诚信兴商”活动,规范经营秩序,营造良好流通环境。


  八、服务业开放度加大,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金融服务业运行平稳,网点数量稳步增加,发展态势良好,已初步形成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善,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其它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现有税务师事务所23家,律师事务所55家(其中国资所3家、合作所4家、合伙所48家),会计师事务所47家,分所5家,资产评估机构32家,价格认证机构12家。


总的来说,福州市服务业发展状况良好,特别是新兴流通业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服务贸易竞争实力及发展潜力方面,与国内先进省、市和国外发达城市的水平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及周边地区发展的支撑力度与辐射功能较低。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金融保险、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比重不足。


  二是企业物流市场化程度还较低,整体经济效益不高,真正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一体化服务的物流企业较少,物流业发展滞后。批发市场总体规模小,部分市场腹地被占;市场结构不合理,未能发挥本市、本省特有的资源优势;交易模式不适应商品集中配送的要求;市场功能不适应商品销售全过程服务的要求。


  三是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不完善;经营资金与专业管理人才缺乏;配套的扶持政策与激励机制也不完善。制造业产业关联度低,制约了金融保险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研发和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四是服务业的法制建设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贸易网点功能区分不明确,缺乏特色,交叉重复经营现象比较普遍;连锁经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集约化程度较低;营销方式和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电子信息技术落后,服务贸易企业竞争力不强。


  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的先导作用日益显著,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速,未来几年福州服务业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服务业的组织规模与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型服务贸易组织与方式、新兴业态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重构服务业新体系。


 


 


十一五”服务业专项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福州市服务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以加快省会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区域布局,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改善服务贸易结构,转变服务贸易增长方式,加快构建商贸流通的商品市场、现代流通、市场监控、流通法规和商业信用五大体系;大力推进福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逐步建立符合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形式先进、结构合理、发展协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


  二、总体目标


力争经过五年的建设,到2010年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初步建成现代化服务业体系,总体接近国内领先水平,使福州市成为服务全省、沟通两岸的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


  (一)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适当快于福州GDP的年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在11.5%以上,到2010年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福州GDP的比重达42%,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0%。


  (二)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增长12%,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80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年增长率为13%,餐饮业年增长率为14%。


  (三)改造、盘整、提升连江路、福峡路、福马路三条批发市场走廊,新建杜坞、化工路、下院、上街、福飞路、浦上六个批发市场园区,到2010年大中型批发市场达80个,经营面积260公顷,年成交额500亿元。


  (四)建设闽江口内港区、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长乐航空港、松下港区和火车站(新货运站)等物流园区。积极引进一批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五)大力发展会展、金融、会计、律师、保险、咨询等服务业,培育五四路和金山新展城两个服务配套齐全的会展型商业中心。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充分发挥福州地区北接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临台湾,西连内地的区位、交通、商贸优势,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流向和优势互补要求,参与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分工和协作,实现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围绕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按照“政府规划、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重点推进六大物流园区建设,努力构建物流产业的信息平台、管理平台和管理体系。


  1、培育六大物流园区,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建立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结合我市交通枢纽建设,积极引进和建设一批大型物流中心,鼓励专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和物流密集型工商企业向六大物流园区集中,按各园区所处的区位,对其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同时配套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功能。


--江阴港区国际物流园区:该园区位于福清市的江阴、渔溪、新厝等镇,总面积5000亩(其中包括B型物流中心3000亩),紧靠港口、机场和陆路口岸,与海关监管通道相结合的大型转运枢纽。以国际集装箱、化工产品、保税产品和专业产品仓储、运输、加工等为主。


--闽江口内港区国际物流园区:该园区位于青州港作业区、长安港作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总面积4000亩,紧靠港口、机场和陆路口岸,与海关监管通道相结合的大型转运枢纽。一区多园(多个配送中心的集聚地),以国际集装箱、进出口货物和专业产品仓储、运输、加工等为主。


--长乐空港国际物流园区:该园区位于长乐市空港工业园、营前海峡物流园、台通物流园等,总面积5000亩,紧靠港口、机场和陆路口岸,与海关监管通道相结合的大型转运枢纽。一区多园(多个配送中心集聚地),以国际航空货运、高附加值产品和专业产品仓储、运输、加工等为主。


--罗源湾港区域物流园区:该园区位于罗源湾以北的连江县、以南的罗源县,总面积6000亩,依托交通枢纽,面向城际间、省区间的全国性集散物流。以煤炭、铁矿石、化工产品、散货和专业产品仓储、运输、加工等为主。


--松下港区域物流园区:该园区位于福清市元洪码头、长乐市康宏码头等,总面积4000亩,依托交通枢纽,面向城际间、省区间的全国性集散物流。以粮食、大豆、食用油等专业产品仓储、运输、加工等为主。


--火车站(杜坞货运站)区域物流园区:该园区位于闽侯杜坞,通过福州铁路货运站向该站搬迁,形成的大量物流、人流,逐步建立面向城际间、省区间的全国性集散物流,以煤炭、铁矿石、散货和专业产品仓储、运输、加工等为主。


  2、整合社会资源,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荣泰(闽光)钢铁物流中心、华隆物流中心、罗源湾深水港物流中心、食品果蔬物流中心、福建省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企业。鼓励企业自有物流配送机构和从事运输、仓储、货运代理服务以及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对社会开放,对社会提供服务,扩大经营范围、延伸服务领域,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坚持内引外联,加强榕台物流合作、国际物流合作。依托大型生产制造企业或产业基地的发展,培育原材料和产成品分拨物流市场,以及生活消费品配送物流市场,形成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大力推广物流先进技术,采用物流网络系统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标准,通过先进的管理和现代化的信息交流网络,对商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加工和配送业务过程进行科学、统  一、规范的管理,逐步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拆零商品配货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配送过程无纸化,同时建立自动补货系统,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体系。


  3、着力培育现代批发市场,促进市场功能创新。按照控制总量增长,提高质量档次的原则,调整现有批发市场布局,全面提高批发业现代化水平,依托产业规模和集群效应发展同类产品批发市场,形成批发市场与加工业互相促进、互动发展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现代批发市场,重点做好鳌峰路生活资料批发市场走廊的搬迁工作,建设全省规模最大、信息化水平最高、服务功能最全的中国(福州)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集水产、蔬菜、油脂及粮食复制品、牲畜屠宰、家禽屠宰、肉品加工、冷冻仓储、物流配送、批发交易、餐饮休闲于一体,整体水平达到国家四部委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标准》,适应福州未来20-30年的发展要求,力争成为“供应全市、服务全省、沟通两岸、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化农副产品流通中心。


加速实现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按照“适度发展生产资料专业市场,控制发展生活消费品市场和综合性市场”的原则,对全市批发分销专业市场从行业布局、地域分布、规模控制、数量限制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控和调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营销方式、经营理念和流通技术,合理规划发展新的专业市场,原则上实行“一品一场”,即一类特色商品设一个批发分销专业市场。建设青口汽车及零部件、上街商业、闽清建材、永泰农产品、连江水产品、罗源石板材等物流配送中心。集中力量规划发展一批县、区专业特色鲜明、集散功能较强、连接城乡、辐射周边的现代专业批发市场,注入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信息技术服务、产品标准化、竞价拍卖、网上交易等元素,形成具备商品集散、交易、信息发布、价格形成和制定标准等多种功能的专业市场群体。


十一五”前期,通过南方建材三期、喜盈门国际家居建材城、福州南方钢材物流中心等建设项目,带动连江路批发市场走廊扩大规模和功能创新,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走廊扩大到100公顷,年交易额150亿元以上;在闽江大桥至乌龙江大桥(总长为13公里)沿线区域建成集汽车零售、批发、配件、维修、展示于一体的汽车机电批发市场走廊,年交易额50亿元;晋安福马路家具批发市场以首期30公顷为基础,逐步培育成集家具和寿山石加工、艺术展示、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特色批发市场走廊。同时,要大力吸引国内外有影响的代理商落户福州,使福州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品批发代理中心。


  4、建好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福州产品大流通。尽快筹建好支持交易数据实时备份和恢复管理的一流机房、网络和交易平台,力争在三年内进入正常运营。鼓励、支持商业企业应用现代商业信息化系统,开办网上商店、虚拟购物中心,发展网上交易。通过平台整合政府和各种行业资源,整合各行各业的产业链和企业的供应链,同时采取资源共享、客户共享、市场共享的共同发展方式,促进我市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产品信息的实时沟通,改善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通过企业之间的强强合作,促进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市场的发育。结合“数字福州”工程建设,打好电子商务的应用基础。开展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推动福州商业服务网建设,逐步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形成和流转。积极推广条形码、加快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资金转拨、电子商务等技术在商贸流通业的应用,提高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


  (二)规范城区商业分级设置,打造海峡西岸现代化服务贸易中心。按照《福州市商业分级设置和零售规范》和《福州市商业网点“十五”建设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要求,采取改造旧城区和建设新商业区相结合的办法,围绕二环路以内的中心区建设和闽江两岸以及城市“东扩南进西拓”的总体架构,确立大服务贸易中心的定位,规范福州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建设一个中心、一条繁荣带、七个商贸区、八个特色县(市)。


  1、大力推进服务贸易中心建设,增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向心力和辐射力。以鼓楼区、台江区为重点,覆盖二环路以内。在功能定位上,划为中央购物、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和金融商务等四个功能区。中心购物区以东街口、南门兜、中亭街、三高路及五一中路等大型商业网点为骨干,形成以大型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为主要业态的中高档商品中心区。休闲娱乐区以体育中心、游泳馆、体育馆以及众多体育俱乐部为依托,通过温泉休闲度假村等休闲娱乐项目建设,培育发展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服务中心区。文化旅游区以三坊七巷改造和市区景点建设以及古民居文化开发为重点,培育发展福州传统习俗的工艺品市场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同时发展福州老字号,建立富有特色的旅游购物中心区。金融商务区以国际会展中心、置地广场、中银大厦、宏利大厦、外贸中心酒店、世界金龙大厦、温泉大饭店为骨干,形成以旅馆、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商品展示等为主的商务中心区。通过完善提高服务环境和服务水平,引进更多的世界大型企业驻榕办事处。


  2、打造滨江服务业繁荣带。闽江滨水是建设福州RBD(游憩商业中心区)的最佳场所,要把滨水地区开发摆在重要的位置。依托滨水的独特优势,以旅游和商贸为切入点,以滨水地区的服务业开发带动服务贸易经济的发展。在现有台江传统商业区、金牛山文化休闲购物中心、融侨新天地等重点商业开发项目基础上,通过整合滨水景观资源,结合江南望龙台餐饮娱乐中心、君临巴莎、鳌峰国际商务中心、江北淮安学区主题商业、水都购物公园、烟台山步行街商业区、港头新兴商贸区以及以“国谊酒店”为代表的星级酒店等若干滨江特色商业节点的建设,进一步突出休闲游憩定位,突出滨水景观特色,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餐饮和购物等,打造福州城市时尚地标,建设福州最具魅力的休闲服务型商贸繁荣带。具体分段定位如下:三桥至闽江、乌龙江、马江三江汇合处水运码头多,大力培育物流配送企业,同时积极引导大型企业办事处入驻,形成福州水运货物大型物流配送为重点的企业物流总部集群。二桥至三桥商贸活动比较活跃,定位为商务区,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入驻。一桥至二桥是传统服务贸易街区,以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为主,逐步培育成为购物区。一桥至洪山桥结合沿江房地产开发,发展以“服务白领阶层”为主、集购物、休闲、餐饮、健身、娱乐等为重点的休闲购物区。乌龙江江滨以金山寺、湿地公园、湾边河鲜及水上餐饮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集休闲、旅游、购物、餐饮、商务于一体的乌龙江繁荣带。


  3、培育七大商贸区。发挥七大商贸区高客流量和较完善的商贸服务设施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功能定位上以购物、文化娱乐、休闲为主;在业态与业种设置上,以购物中心、超市、百货店、餐饮店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为主,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商务于一体的新型商贸街区。


--火车站广场商贸区:该中心以华林路为轴心,南面延伸至北环路。随着福温和福厦铁路的建成,火车站年发送旅客将达到600万人次,这为中心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规划结合火车站广场建设,对周边商业配套设施进行完善。


--洪山桥商贸区:该中心以杨桥西路、工业路和西二环为轴心,以洪山西客运站周边和工业路新兴中高档住宅区为支撑,以百安居、万象广场、宝龙广场为龙头,以金牛山公园、江滨公园及沃尔玛山姆店为重要节点,发挥人流集散地的优势,积极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店等新型业态,优化商业环境,同时配套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项目。


--新店商贸区:该中心位于福州五四北路秀山一带,以蓝山四季、三木家园、居住主题公园等中高档住宅小区为依托,重点发展超市(包括生鲜超市)、专业店等新型业态,适度发展社区型购物中心。


--鼓山新区商贸区:该中心以鼓山苑、金辉东景、时代美景等住宅项目为基础以水上公园和都市森林为轴心,重点引进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业店、休闲服务设施。


--金山商贸区:该中心位于金山新区的中心,以南台岛大道为轴心,以金山商务中心为依托,以金山生活区、江南水都、金港小区等住宅区为基础,结合榕城广场商业街、金山文体中心等,构筑集商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商业中心区。


--上街商贸区:该中心位于大学城中心共享区,以大学城和上街别墅群、度假区等为依托,以文化娱乐消费为重点,突出人文、艺术生态特色,凸现商务、文化服务功能,构建现代文化消费区。


--马尾新城商贸区:充分利用外商投资区和对外贸易港口以及中国船政文化发源地的旅游资源优势,以马江大厦为核心,沿着罗星大道和江滨大道向外辐射,重点发展体现港城特色的购物、餐饮、娱乐设施。


  4、八个商贸特色县(市)。以各县(市)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培育以当地名牌产品为主的向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大型集贸市场和物流体系,以产业发展商贸,以商贸带动产业,推动福州地方产品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福州地方产业。福清市以重化工业、电子、玩具、塑料管材等制造业为主;长乐市以纺织、冶金为主;闽侯以汽车制造、铁编、草编、竹编为主;连江以水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为主;罗源以能源、石材、轻纺、船舶修造、食用菌、花卉等为主;闽清以建陶、电瓷等建材工业为主;永泰以现代食品工业为主;平潭以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为主。各县(市)根据现有产业的规模和产品销售网络,在主城区郊外或交通便捷的城镇建立相当规模的、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交易市场和物流体系。


  (三)调整传统商贸业态,大力发展新型业态。以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仓储式超市、会员制大卖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行业,提升传统百货商业业态。加大零售企业的资源、品牌整合力度,发展若干个规模大、实力强、管理规范的连锁商业集团。积极推广电子网上购物,提高网络营销普及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本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福州商贸业整体形象。


  1、整体控制大型百货商店:重点对原有百货店进行改造升级和功能更新,使其成为主题百货商场或功能较为齐全的准购物中心。在新城区宜结合商业街或购物中心适度发展。


  2、大力发展连锁超市:推行“永辉”经营模式,鼓励中小型店铺通过各种途径加盟连锁企业,积极推进超市和生活服务连锁企业向各街道(镇)和农村中心居住点延伸。鼓励农资、医药、烟草、洗涤用品、食品、餐饮、建材、音像、通讯器材、文化体育用品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等发展连锁经营。同时发挥企业的信息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定单农业”、“合同农业”。通过连锁企业的市场导向,带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支持和引导大型连锁经营企业整合重组,培育3-5家主业突出、经营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构筑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发展格局。2010年全市连锁经营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8%以上。


  3、有序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是福州大型零售网点的主力业态,要根据各区人口分布情况,引导企业有序发展和合理布局,防止重复建设。仓储式商场布局在三环路外围交通便利且较为开阔的地方,把握时机,谨慎发展。


  4、引导、合理发展购物中心和大型专业店:应注重购物中心的发展规模,慎重发展超级购物中心。对购物中心的设置,宜选择交通条件较好,发展前景好且有宽敞的机动场所的二环路以外的马尾、琅岐、鼓山新区、金山新区等。大型专业店布局较为灵活,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应注意合理有序,防止盲目发展。


  (四)积极发展农村和社区服务业。针对农村和社区服务业总体水平低、发展潜力大的现状,以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类配套服务,全面提升基层服务业整体水平。


  1、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拓展农村市场。按照《商务部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精神,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农家店”建设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积极推动农村连锁经营的发展。以乡镇为突破口、以村为重点,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2006年重点做好福清、长乐市的试点工作,逐步向闽侯、连江、罗源等县(市)推进,2007年在全市全面展开。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争取五年内,我市农村初步建立起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设高效的农产品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体系。积极引导、鼓励永辉、超大等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入驻各县(市)、乡(镇),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统一销售价格等“六统一”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直营或加盟连锁“农家店”。大力发展“超市(农家店)+配送中心+批发市场+基地”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建立发展自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与生产基地产销对接、定牌订单生产。充分利用农村供销社的经营网点资源,整合、改造、提升和规范农村商贸业。严格按照《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要求开展网点建设,确保“农家店”上规模、上档次。针对农村消费水平、消费习俗,适当增加服务项目,充实扩大经营品种和经营规模,完善与商品贸易相配套的服务,改善送货、安装、维修等售后服务。在电子商务平台中设立农产品服务专区,建立福州市农产品、农副产品产销和农村生产资料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的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促进农村商品市场价格的合理形成。


  2、培育社区商业。按照福州市商业分级设置规范的要求,社区商业应配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特色铺、水果店、生鲜蔬菜副食品店、鲜切花和茶馆、酒吧、饮食店、美容美发店、洗衣房以及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等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商业服务业。大型社区商业人口在4万人以上,以购物中心为重点,以“团组式”和“多点式”开发为目标,配套生鲜食品为主的超市、品牌产品的特色专卖店、各种便利的餐饮、服务设施,集购物、休闲、娱乐多重功能于一体。消费群体以中高档收入为主,重点发展中高档中西餐馆、酒吧,美容美发、健身娱乐、文化休闲、商务票务、洗衣服务等功能齐全的商业群落。小型居住小区商业服务人口4万人以下,通过商业街网点结构调整,以“沿街式”商业为主,其间约设1家中型超市,1家便利店,1家修配店,以及中小餐馆等商业网点。消费群体以工薪阶层为主。重点发展小型中西餐馆、便利店、美容美发、洗染等功能较全的便民利民商业网络。


  (五)积极推进特色餐饮业和传统生活服务业的发展。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餐饮业和传统服务业,倡导餐饮服务社会化,提高卫生质量标准,加强引导和扶持老字号风味小吃、便民早餐快餐,合理布局国家标准等级酒店为重点,发展富有我市地方特色的餐饮业。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型连锁旅店、家庭旅馆和中小型汽车旅馆。进一步规范发展美容、美发、美体和洗浴业,增强社会化生活服务功能。


--开展酒店等级评定工作。在新建和改造园怡大酒店、融侨水乡酒店、新金湖酒楼、温泉百合大楼、名城广场、缤纷时代等一批大中型餐饮企业的同时,按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标准,开展酒店等级评定工作,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培育和推广具有特色的品牌,促进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


--大力发展多元化的餐饮业。以闽菜为主、国内外主流菜系为辅,继续引进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和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餐饮品牌,发展西餐馆、清真饭店等,进一步丰富餐饮门类和品种。


--继续实施“早餐工程”,大力发展中式快餐连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配送、定点销售”的原则,整合社会资源,以早餐为基础,发展便民中式早、午快餐,解决好上班族和学生等特定消费群体对午餐的需求。学习借鉴国外餐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的先进理念、管理方式和营销手段,引导餐饮企业走连锁化、标准化发展路子,重点培育一批中式快餐连锁企业。


--大力培育发展餐饮街区。依托市级商业中心、沿海旅游带区域,建设南江滨饮食走廊、汽车南站饮食城等,发展以海鲜为主要特色的中高档特色餐饮休闲街区,在居民密集区发展适度规模的大众化餐饮街区。规范提升台江步行街、王庄餐饮大排档、金山小吃街等餐饮街,完善功能,增强特色,强化管理。选择适当区域探索夏季露天小吃、夜间烧烤市场。通过特色街区建设,繁荣我市餐饮市场,提高城市服务功能。


--增强社会化生活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步伐,增加洗衣、修理、照相等服务网点,加快家政、看护、快递、家庭设备维护、保洁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完善健身运动设施,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健身项目,发展健康咨询和保健护理服务。努力开拓享受发展型的消费市场,倡导健康的休闲方式,努力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六)大力发展会展业。积极引入先进的办展模式,举办各具特色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展会,培育“海峡”会展品牌,整合现有会展资源,培植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会展企业,大力推进主要会展场馆的科技现代化,实现从粗放型办展向集约型办展的转变。到2010年年办展力争达80场次,1万个标准展位,专业展会达80%以上。


--以服务优势产业发展为主,拓展区域会展协作。综合考虑会展业发展的多种因素,以服务我市本地产业发展为主,并逐步加强区域协作,为周边地区会展业发展提供服务,探讨建立区域会展的协作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培育完善会展服务产业链,形成会展产业集群。大力促进交通、旅游、食宿、通讯、翻译、广告、展览工程等会展配套服务的发展,处理好会展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工与协作,促进会展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我市会展业的总体实力。


--突出“海峡展”优势和特色,扩大会展品牌影响。充分发挥我市已形成的全国“海峡展”品牌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会展业的双向交流、合作与发展,不断拓展海峡两岸品牌展,促进展会规模、影响力及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发挥优势产业作用,以品牌效应向南北协作区域辐射。充分发挥我市建材、工艺品、园艺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在东南沿海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基础,做大做强专业会展,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向南北两翼辐射,吸引“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厂商参展,创建属于我市的中国东南沿海会展品牌。


  (七)规范金融、证券、保险及各类特种行业管理。坚持长期性、指导性、协调性和速度、规模与效益、质量统一的原则,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大力推进商贸服务的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积极引入新的竞争机制,促进适度、良性竞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稳步提高我市商贸服务业整体水平。


  1、积极发展金融等服务业。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九条意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我市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及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密切银贸协作关系;稳步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建立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直接融资体系;逐步形成完整的金融产业链。维护金融稳定,规避金融风险,以CEPA为契机,建立榕港台金融合作新机制。


  2、强化各类特种行业管理。不断拓宽拍卖典当领域,积极打造服务品牌,不断提升拍卖典当行业的整体形象。力争有3-5家拍卖典当企业能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争取有10家以上拍卖典当企业获得行业协会A级以上资格证书;有多家获得年度“重信用守合同”A级以上资格荣誉证书。依托福州市拍卖行业协会,加强会员单位、政府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的沟通,制止和防范拍卖、典当过程中出现的恶意竞争,促进我市拍卖典当行业良性、健康发展。严格按照GB50156-200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及国家、地方行业的有关标准规定,加强对加油站的建设管理,对加油站的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正常供应和有序运行。按照国务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报废汽车回收活动,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的管理。


  3、整合和规范各类服务机构。建立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我市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加强对现有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价格认证机构、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各类服务机构的管理,努力形成质量和风险控制严格、竞争有力有序的科学管理机制。争取设立境外中介组织代表处,加快中介组织市场化、规范化步伐。在县(市)区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微机自动化管理体系,推动执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行业的指导、管理、监督,强化市场中介组织的行业自律管理。


  四、保障措施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服务业法制建设,强化规划建设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养管理人才队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拓展内需市场,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增强我市流通业的竞争实力。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更快发展。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零售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发展多种新兴业态。二是调整融资政策,努力拓宽内资零售企业融资渠道。三是统一政府职能部门对服务贸易企业的管理,创造公平的工商管理和税收环境,引进内外资升级改造传统服务贸易业。四是建立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中,单列一块,统筹安排,着重扶持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各项公共支出、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五是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为重点,大力采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贸易企业发展水平,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诚信的现代服务贸易体系,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六是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保证有足够的商业用地,杜绝挪为他用,特别是物流业建设方面要参照工业用地给予优惠,以扶持发展我市物流企业的发展。七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积极探索有关反零售企业垄断的立法工作。八是对大型流通设施的建设实行听证会制度,规范各类业态的市场准入机制。


  (二)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促进服务业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要建立商贸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实施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协调机制,明确县(市)区以及乡镇的责任分工,在制定和执行分类分区规划、检查规划的实施情况等方面,各级政府及商贸主管部门各有侧重,各负其责,以确保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严格按照《福州市地方标准商业分级设置和商业业态规范》的要求和城区常驻和流动人口、商业网点、交通等基本情况,对不同城区、不同商贸街区、不同业态的数量和规模等进行合理配置,使各商业功能区的大中型商贸服务设施建设和业态布局的定点、定量、定性,实现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市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建立发展计划、财政、贸发、金融、税务、工商、建设、质检、物价等部门互动机制和日常工作机制。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律和维权作用,引导企业合法经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现代服务贸易业发展。根据我市产业规模与特点,利用CEPA与CAFTA的政策优势,以及近台优势,通过财政、金融、税收、准入等政策调控手段,引导榕港、榕台、榕澳及福州与东南亚在物流、金融、会展、管理咨询、旅游、法律、信息、会计等方面的双边与多边合作,并以香港、新加坡为主搭建福州企业“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服务贸易平台。同时要充分利用近台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合作,推进商贸服务业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继续引进先进经营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经营组织形式,积极利用外资和民间资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利用综合性投资贸易洽谈会、商贸业专场招商会、网上招商等推介项目,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相应建立全市商贸行业招商项目库,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发、整合我市商贸行业招商项目信息资源,实现全市商贸行业招商项目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项目的生成、储备、招商、跟踪监督的机制和制度。


  (四)要大力拓展内需市场,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要大力引导消费需求,扩大城乡消费。要提升服务贸易企业的服务水平,延长服务时间,进一步繁荣都市服务业和都市生活,打造具有强大消费能力的“不夜城”。加快服务业设施现代化建设,建立良好城市形象,创造优良的消费环境,吸引周边地区和更多的外地、海外客商来福州消费,实现消费规模增长。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对新型消费的引导、培育,推进服务业消费与文化、体育、教育、旅游、休闲、科技消费的互动和融合,实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


  (五)建设一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管理的人才队伍。适当增加各县(市)区商贸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人员编制。大力引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使之与服务贸易经济发展相适应。针对我市劳动力工资水平低、人才呈净流出趋势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发展服务业人才队伍的计划,建立适应我市实际情况需要的人才回流机制。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增开服务贸易专业,引进实用的理论知识,定向培育、造就一批懂外语、会管理、善经营、有远见、敢于直面市场竞争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培养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仓储及配送技术的高级物流运行管理及服务业管理人才。选送在职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大专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培育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实用人才。营造人才“合理性流动”的政策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鼓励企业院校、物流咨询机构、科研单位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本与技术融合,加快现代物流系统产、学、研联合发展的步伐。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以及律师、公证、会计、税务、审计、价格认证等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评审制度,提高服务业从业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流通环境。围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以及影响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抓好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商业欺诈以及在药品、医疗服务、农资、建材、房地产、文化、通讯产品、会展业等市场领域的专项整治工作,同时继续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打击走私贩私、强化税收征管、严肃财经纪律、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行业垄断以及整顿和规范交通运输、金融、外汇、卷烟、汽车、土地、成品油等市场,严厉打击各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健全政府监管服务、行业自律管理、中介机构市场化运作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推进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和供应应急机制,确保市场繁荣、安定、稳定。完善整规法规制度,推进执法技术创新,充分运用“数字福州”项目成果,全面推进电子信息网络监管执法系统建设,有效地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七)加强服务贸易行业自律,建设统一的企业信用体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利用福州政务信息网,统一采集全市范围内的企业信用信息,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交换平台,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公示,以促进企业信用监督约束机制的形成。培育企业信用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信用主级、信用担保和信用调查咨询三类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市场准入,加强行为监管。引导各类服务贸易行业协会在诚信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行规行约和行业内信用档案,开展行业自律,对会员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业内惩戒,改善业内信用状况。建立由政府监管部门、各类授信机构、用人单位和公共事业单位包括媒体共同参加的市场联防机制,对失信企业和个人依法进行信用公示、警告提示、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降低信用等级、行政处罚等惩戒;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和个人,政府有关部门在工商年检、纳税服务、政府采购、贸易通关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奖励。


  (八)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服务贸易产业新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通过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类投资者通过受让股份、增资扩股、债权转股权、合资改造等多种形式参与服务贸易国企改革,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入新的经营方式、服务理念和服务产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商贸协会、成品油协会、会展业协会、注册税务师协会、价格协会、公证协会等服务贸易行业协会,把政府部门的一些职能转移到协会,加强对行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使其在加强国内、外行业的合作与往来,引进、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等方面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