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FZ00100-0300-2012-00042
- 主题分类: 无
- 发文机关: 福州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2012-04-13
- 标 题: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榕政综〔2012〕53号
- 发布日期: 2012-04-13
- 有 效 性: 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福州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福州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福州市旅游局 二O一二年三月 目 录 根据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制定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福建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州市旅游发展提升策划》以及《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主要依据,特制定《福州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本规划是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福州市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十一五”时期,福州市旅游业成功应对各种挑战,走过了一段既艰难又辉煌的历程。面对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福州市旅游业逆势而上,呈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出台了《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福州市促进旅游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加大规划引领的力度,组织编制了《福州市旅游发展提升策划》;从市到县、到乡(镇)各级更加重视旅游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了旅游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市旅游市场和旅游发展环境的改善。 (二) 旅游经济实力显著增长 “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消费不断增加,成为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747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113.5%;旅游业总收入1056亿元人民币,比增68.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08万人次,比增106.9%;创汇34亿美元,比增209.3%。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3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68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0万人次,创汇8亿美元;旅游接待总人数和国内游客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入境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居全省第二位。旅游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期间启动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船政文化开发建设、闽江游、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核心园区、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云顶旅游区开发、三江口旅游综合体、东雁文化旅游综合体、中国温泉博物馆等一批大型旅游项目,为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成功完成了“中国温泉之都”创建工作。三坊七巷、船政文化、鼓山、于山、天门山、天生农庄等6家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全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9家,居全省首位。长乐市、永泰县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县(市)。永泰县、连江县成功创建“中国温泉之乡”。永泰县嵩口镇、长乐琴江村、马尾闽安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主动抓住榕台两地“五缘”优势,注重先行先试,开辟了海峡旅游交流和合作的新篇章。实现了“福州—台北”空中客运直航、“福州—马祖—基隆”海上直航以及包船方式开通福州至基隆海上客运直航航线。福州市成为大陆第一个与台湾本岛既开通空中客运直航又开通海上客运直航的口岸城市。 确立了福州市“温泉古都,有福之州”旅游主题口号,开启了福州旅游的品牌时代。在旅游市场开拓、旅游宣传营销、旅游协作推介等方面,开展“十佳景区、十佳旅游线路”等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与中央电视台、东南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福建高速大巴网等高层次媒体合作,制作了一批有广泛影响的福州旅游宣传品,高密度投放福州都市旅游形象宣传片,进一步提高福州都市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 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联系市内外的航空、铁路、航运和公路,以及市内交通和旅游道路进一步便捷、通畅,特别是温(州)福(州)、福(州)厦(门)高速铁路的开通给福州市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影响。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公厕等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都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健全。旅行社规模持续壮大,社会餐馆、娱乐场所数量不断增加,且软硬件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娱乐、休闲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化。 “十二五”期间,发展旅游成为众多国家和城市的战略选择。随着大旅游格局的凸显,中国进入旅游大发展时期。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面临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福州市应紧紧把握以下四大发展机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及2011年正式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要把福建建设成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福建省和福州市政府相应提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福州市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提供了强势支撑。 2、海西建设区域快速交通网络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福州省会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突出。随着福州—武夷山高铁和向莆铁路的通车,福州市环城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络将进一步完善,彻底改变福州市周边旅游交通的时空格局,省内外各地旅客进出福州更加便捷,将会极大地拓展福州市旅游市场腹地。福州市已经开始谋划作为海西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准备工作,并着手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工作。 3、福州市举办第八届全国城运会的机遇 以2015年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性赛事活动的成功申办,将大幅度促进完善购物、交通、宾馆、娱乐等旅游要素设施,推动福州市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提高福州旅游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最终提升福州的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未来一系列会展活动的常态化举办,将为福州带来稳定的客源市场,为福州旅游业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十二五”期间闽台旅游互动将进入历史发展新时期。福州市不但拥有对台地缘优势,而且作为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具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对台旅游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福州市应把握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携手两岸创新旅游合作模式,促进榕台旅游合作更上一层楼。 1、游客结构不合理,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提升 2010年,福州市一日游(过境游)人数达1270.07万人,占全市旅游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远程客源市场未打开,国内长线旅游的游客少,过夜比例低。如何延长旅客留榕时间将是福州旅游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福州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现状依然存在,综合竞争力不强,缺乏在国内有巨大影响力的旅行社、酒店、旅游企业集团等骨干企业,全市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目的地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从业人员队伍整体不适应旅游产业化、国际化的要求。 2、缺乏知名度大、有竞争力的核心旅游产品 福州旅游产品总体上还是“满天星、缺月亮”,虽然引进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大型旅游项目,但在“十一五”期间尚未建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设施完善并富有市场感召力、竞争力的品牌旅游产品尚未形成,福州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旅游产品。 3、城市形象有待提升,城市营销需着力加强 福州城市旅游形象提炼不足,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和独特的旅游竞争力。旅游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还远远不够,在全国知名度不高,影响了福州市旅游业的发展。福州要在加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市定位、城市品牌、城市文化,创新城市营销,有的放矢进行城市形象经营。 4、区域合作对接不足,“大旅游”意识需强化 福州旅游业在省外面临着长三角都市旅游合作圈、珠三角都市旅游合作圈的强势挑战,在省内还有武夷山5A级景区、厦门鼓浪屿5A级景区以及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泰宁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等新兴旅游品牌已抢占先机。福州作为海西旅游枢纽中心城市的优势远未发挥,缺乏5A级景区等大项目,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服务对接意识不强。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省、市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国际化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完善现代旅游设施,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产出效益,将福州建成中国重要的都市休闲旅游城市、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海西旅游交通和集散枢纽中心城市。 “十二五”期间,福州旅游产业的定位是:推动福州发展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推动两岸交流交往的先行先试产业。其内容是: 推动福州发展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发展旅游业是福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互动交流,是福州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发展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落脚点是要人民群众满意。“十二五”期间,福州旅游业将促进城市游憩机会均等化,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产业发展的标准和要求,更加强化公平、共享和以人为本的旅游发展理念。 推动两岸交流交往的先行先试产业。发展旅游,加强交流交往是海峡两岸的共同愿望。福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有着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十二五”期间,福州市旅游业要发挥对台的区位优势,探索榕台旅游合作新模式,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推动两岸交流交往的先行产业。 “十二五”期间,福州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整合山海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都市、文化、温泉、江海”四大旅游品牌,融合多元产业、促进城乡交融发展、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引导市民旅游休闲,进一步巩固全省的地位,打响“温泉古都,有福之州”品牌形象,将福州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中国重要的都市休闲旅游城市、海西旅游交通和集散枢纽中心城市。重点建设“三个目的地”,即:都市商务休闲目的地、时尚温泉养生目的地、海峡滨海休闲目的地。让福州成为游客向往的“中国温泉旅游之都”、“中国海峡旅游之都”、“中国幸福宜居之都”。 都市商务休闲目的地。以三坊七巷、船政文化景区、马尾新城、闽江口等为载体,以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元化的时尚文化休闲方式为依托,加强新型城市休闲业态、城市商务休闲业态(CBD或RBD)、特色专业市场商贸业态等都市旅游产品的集中布局,大力开发环内河休闲带、西湖旅游休闲圈、南台岛休闲带等休闲空间,加强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加快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街区、步行街区建设,加快城市公共游憩系统的提升,加强环都市休闲游憩圈建设,将福州建设成为主客共享的现代都市商务、商贸休闲目的地。 时尚温泉养生目的地。依托福州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市丰富的温泉资源优势,打造“中国温泉之都”品牌,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施高端开发,引入国际品牌项目,加强文化的注入,重点推动建设一批大型温泉旅游综合体项目,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的温泉旅游城,形成具有世界品牌影响力、富于时尚、持久经典的都市旅游标杆,将福州建设成为主题突出、产品多元、体验丰富的时尚温泉养生目的地。 海峡滨海休闲目的地。利用距离台湾近,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密集以及“海西”唯一省会城市,现代服务业配套完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等特点,突出海峡旅游主题,榕台旅游的目的地、集散地,两地旅游交流与合作示范区,打造“福州—台湾”远程多站产品,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和闽台文化旅游,打造海峡西岸旅游产业集群中心。 到2015年,力争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突破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同时,旅游业直接和间接投资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旅游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旅游者在福州市过夜数和人均花费显著提升。 到“十二五”末,重点整合现有存量资源,打造新兴旅游集聚区域,促进福州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结合,基本形成与国内一流旅游城市相匹配的“一核一圈两带六区”为重点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一核”即“福州中心都市休闲核”,作为福州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通过对周边区域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动福州市旅游业的发展。以三坊七巷、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马尾船政文化旅游区等城市景区景点为核心吸引物,体现古老的历史风情和现代化的都市文化氛围,打造集都市风光、商务休闲、购物餐饮、文化娱乐、旅游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旅游核心。 “一圈”即“环都市休闲游憩圈”,主要服务于福州市民和周边城市游客。利用福州市近郊山地多、生态环境好、温泉资源丰富等资源特色,打造由福州城区驾车1小时车程之内的旅游休闲场所。重点发展温泉养生、生态康体、文化民俗、会议服务等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度假区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具体包括桂湖、贵安温泉旅游板块;寿山石文化旅游圈;鼓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闽侯旗山、十八重溪生态休闲板块;昙石山、闽都民俗园文化旅游板块;琅岐国际旅游岛。其中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鼓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桂湖、贵安温泉旅游板块、琅岐国际旅游岛等可构成福州城市旅游的重要产品,为中远程游客服务。 “两带”是指“蓝色滨海休闲度假带”和“闽江黄金水道旅游带”。 “蓝色滨海休闲度假带”位于福宁高速、福泉高速以东的滨海地带,包括长乐、琅岐岛,以及罗源、福清、连江的部分地区,具有山、海、川、岛、城组合的多样旅游资源景观,属于海洋与陆地、海洋与河口、海湾与岬角景观更替的地带,景观类型多样,主要打造以国际海洋休闲目的地为主题形象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 “闽江黄金水道旅游带”。闽江沿线旅游景区丰富,自然风光优美,具有发展游艇旅游线的资源条件。通过发展游艇旅游线,将原来以陆路交通为主的沿江景区有效组织,形成一条水上观光旅游线。将闽江水上观光旅游线路向闽江下游延伸,连接至琅岐岛,形成一条以游艇为特色,以“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旅游线。通过闽江水上观光带,将琅岐岛度假区与闽江观光带相连。 以上“一核”、“一圈”、“两带”共串联“六区”。位于都市核心区以三坊七巷为核心,连接乌山、于山、西湖等景点的“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旅游区”;以三江口、船政文化景区为核心的“闽江口马尾新城旅游区”;以鼓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桂湖生态温泉城、贵安温泉小镇为支撑打造“北郊山水温泉度假旅游区”;以永泰青云山、葛岭温泉为支撑的“大樟溪生态山水休闲旅游区”;以海峡旅游为主题,以黄岐半岛、马祖列岛等地带为载体的“环马祖澳旅游区”;以石竹山、石竹湖为中心的“泛石竹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2~3个五A景区。 为确保完成福州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中国重要的都市休闲旅游城市、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海西旅游交通和集散枢纽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推动福州市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实现福州市旅游发展的新跨越,“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八大任务。 依托福州市资源本底、文化特色、发展优势,打造福州旅游“闽都文化、温泉养生、海峡度假、生态休闲”四大旅游品牌。 “闽都文化”——挖掘福州千年闽都文化,加强与旅游的深度结合。重点建设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昙石山、寿山石等历史文化旅游精品,展示福州“闽都文化”魅力。 三坊七巷文化旅游以创建5A级旅游景区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抓手,围绕“百年街肆的里坊遗址、历史风貌的建筑部落和闽都风韵的名人故居”,打造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古街和古都主题博物馆。进一步完善三坊七巷的游览体系建设、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数字化景区”建设,丰富文化演出和夜间游览项目,大力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服务品位和管理水平,使其成为生活方式引领之地、国内重要的影视拍摄基地、文化旅游创意基地。 马尾船政文化旅游以马尾船政和罗星塔公园为核心,重点培育和争创马尾船政文化旅游区为5A级景区,加强对福州船政文化、海洋文化的深入挖掘,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充分展现马尾作为中国近代造船基地、近代海军发祥地、航空业摇篮的丰富内涵。把马尾船政建设成为展现中国近代工业科技和近代海军历史的国家文化遗产公园。 昙石山文化旅游重点加强昙石山遗址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加快博物馆主馆区以及展示区建设,充分展现福建古文化和先秦闽族发展历程。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增加游客互动内容,强化其旅游功能。 寿山石文化旅游以寿山石文化为底蕴,以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提升寿山石文化旅游新胜地。拟建全国最大的寿山石文化旅游城,建成集博物馆、拍卖中心、评估鉴定中心、交易市场等于一体的寿山石文化旅游城,使寿山石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旅游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此外,朱紫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将朱紫坊打造成商贸旅游区,将上下杭地区开发改造成弘扬闽商精神的基地。推进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的修复改造,使其成为福州城市发展的见证。 “温泉养生”——以近郊生态温泉度假旅游产品、闽江风景温泉旅游产品、大樟溪温泉山水旅游产品等构成各具特色的温泉产品,凸显福州“中国温泉之都”的形象。 把“中国温泉之都”真正打造成福州市特色旅游品牌。以温泉文化为主题,把福州整个区域打造成全国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以都市温泉区为旅游内核,以大樟溪沿线,省道和环城高速沿线为重点,串联布局在连江、闽侯、闽清等温泉区,将温泉旅游发展成为以温泉沐浴文化体验为基础,融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美容美体、娱乐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休闲体验空间。 加快建设贵安温泉小镇、葛岭温泉小镇、螺洲温泉小镇等一批温泉小镇以及桂湖生态温泉城、东雁文化旅游综合体、光明谷温泉旅游综合体、东龙湾海上温泉旅游度假区、白沙汤院温泉旅游综合体等一批温泉旅游综合体。 “海峡度假”——突出福州市连海连台的区位优势,以大闽江口、各县市沿海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海峡度假旅游为核心产品,打造“海峡度假”为福州旅游新名片。 以大闽江口沿海旅游资源为载体,以海峡旅游为主题,发展以“两马”(马祖和马尾)、环马祖澳旅游区为品牌的对台旅游。利用马尾港是距离马祖岛最近的港口的区位优势,首先做大福州居民赴马祖旅游品牌和线路,将马尾-马祖旅游线打造成为福州的特色旅游线路。 充分发挥福州海岸线长、海域广、海岛多、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优良等优势,构建以福清东龙湾海上温泉、东壁岛、连江目屿岛、洋屿岛、长乐滨海带为主要载体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生态休闲”——利用福州市山地多、内河水系发达、生态环境好等资源特色,开发水体景观、山体景观,完善环城绿色生态休闲功能,使生态休闲成为城市旅游的绿色品牌。 大力开发绿道和水系,发展内河游等“慢游福州”产品,提升生态休闲水平。整治鼓岭景区的环境,建设高品位的山居度假区,引入专业山居度假企业进行开发,规划建设度假村、汽车营地、乡村俱乐部、生态乐园、疗养院等度假设施,使鼓岭成为福州居民的休闲避暑胜地。依托旗山生态环境,配套万佛寺宗教文化休闲游,开发灵修产品、餐饮产品、禅居产品,完善度假设施,发展高端商务度假游,重点开发会议等其他商务休闲度假产品,打造旗山商务会议+生态休憩基地。将现代山地休闲运动融入青云山景区,强化青云山康体养生文化建设,形成集生态休憩、山地运动、温泉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二)开发九大主题旅游产品 “十二五”期间,依据福州市“一核一圈两带六区”的格局,以打造四大旅游品牌为目标,重点开发九大旅游产品体系。 1. 历史文化旅游——“古韵福州” 以福州城区的三坊七巷、闽侯县的昙石山文化遗址、马尾的船政博物馆为重要节点,进行旅游线路的串联,开展“古韵福州”的历史文化旅游,让游客在享受旅途的同时收获心灵的启迪。 2. 商务会展旅游——“魅力福州” 以福州城区为核心,有效整合所辖市县的商务会展旅游资源,并进行主题化、错位化开发,如“温泉+商务”、“文化+商务”、“海岛+商务”等,同时注重以低碳、绿色的理念,设计各种商务、会议、展览等旅游产品,打造成为未来海西、海峡,甚至全国的商务休闲度假旅游中心。 3. 时尚都市旅游——“动感福州” 福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都市,福建的省会城市,在城市的众多资源禀赋中,历史人文资源较为突出。未来福州市将积极推进城市风貌建设,依托中心城区建设大型城市综合体,引进世界级知名品牌店、折扣店,推动福州城市的时尚化、品位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发时尚都市旅游,加快福州市城市旅游的发展。 4. 温泉养生度假——“泉都福州” 以发展温泉养生为主导,依托福州所辖市、区、县的丰富温泉资源,结合当地的特色自然资源及文化,构建海上温泉、江景温泉、山水风景温泉、都市文化温泉等,让游客体验“中国温泉之都”大福州温泉养生旅游的多样魅力。 5. 山水休闲度假——“生态福州” 借助未来福州城市规划大打“山水牌”的东风,基于福州市优越的山水生态资源,进行以旅游为导向的综合型地产开发,如养老庄园、企业总部等,建成最宜居最休闲的山水休闲度假名城。 6. 滨海休闲度假——“蓝色福州” 依托沿海的一区(马尾区)、两市(长乐市、福清市)、两县(罗源县、连江县)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以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海岛休闲度假产品,构建福州市的蓝色旅游带,打造“蓝色福州”。 7. 夜间休闲旅游——“不夜福州” 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禀赋,建设丰富多彩的夜游产品,如闽江夜游、大型山水实景表演,打造不夜福州,让夜晚与白天一样精彩,以此来增强对游客们的吸引力,推进福州相关泛旅游产业的发展。 8. 海峡闽台旅游——“海峡福州” 充分发挥福州近台近海独特优势,推动环马祖澳旅游区开发建设,鼓励省内外大陆居民经福州口岸赴马祖旅游,并经马祖中转赴台湾本岛旅游,把福州打造成对台旅游“桥头堡”,同时注重开展两岸的文化旅游、宗教旅游、商务旅游合作。 9、文化美食旅游——“美食福州” 注重对福州饮食文化的传承发扬,进一步挖掘地方名吃、小吃,塑造富有闽菜特色的美食文化。通过举办美食节庆等饮食文化旅游活动,树立福州美食特色形象。依托美食街、特色主题餐馆的建设,提升福州美食旅游品位。 深化拓展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着力发展文化、温泉等福州特色旅游产品,增强对海峡两岸游客的吸引力。充分发挥福州对台“五缘”优势,进一步完善榕台旅游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榕台旅游交流合作,共同开拓海峡旅游客源市场。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争取国家更大、更多优惠政策支持,打响海峡旅游品牌,扩大海峡旅游影响力,把福州打造成为大陆对台旅游先行先试示范区和两岸旅游合作重要基地。联手台湾旅游企业,共同培育“海峡旅游”主题品牌,推动榕台旅游联合营销,使福州市成为海峡西岸旅游双向往来的主要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 依托毗邻马祖列岛的区位优势,以海湾海岛、港口渔村、海上田园和海鲜美食、战地遗址等为特色资源,以滨海休闲度假、海鲜美食体验、游艇运动、军事体验、观光旅游为主要功能的高端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环马祖澳整体品牌形象,以黄岐半岛和马祖列岛为载体,以推动黄岐港与马祖列岛自由通航为突破口,打造“环马祖澳旅游区”,将环马祖澳地区打造成为海西旅游与闽台交流的示范区,带动对台旅游向纵深发展。通过两岸联动、区域整合、形象重塑,构建环马祖澳两岸旅游特区,以提升对台旅游服务、对接马祖为功能,完善区域交通、住宿、餐饮、信息服务等综合功能,发展商务、娱乐、购物、创意、精品主题街区等旅游产品。 加强与莆田、宁德的资源整合,共同打造闽东北翼旅游产业集群。福州到宁德、莆田多趟动车组的开通,为福莆宁一小时都市圈形成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福州市地铁等城市交通的加快建设,也使福州作为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紧紧围绕福州、莆田、宁德三地重点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带动闽东北翼旅游业的发展。
重视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对接,充分发挥福州各县市的比较优势,借助平潭的政策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开展对接合作,在拓展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空间和腹地的同时,为福州的发展提供良好契机。以平潭与台湾本岛开通“海峡号”航线为契机,联手推出“福州—平潭—台湾”一程多站式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到福州旅游。 从福州市域来看,重视整合福州市区核心旅游资源、各县市特色旅游资源,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行旅游线路的开发,打造集文化、休闲、康体、享受于一体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1、闽越文化探索发现之旅 包括三坊七巷-中国温泉博物馆-闽江夜游-三江口-贵安温泉-环马祖澳旅游区-马祖列岛旅游线路,和昙石山-屏山镇海楼-三坊七巷-林则徐纪念馆-烟台山-鼓山-马尾船政文化旅游区旅游线路。 2、闽都温泉休闲度假之旅 以贵安温泉度假-中国温泉博物馆-古田路高级温泉会所为主的都市温泉旅游线路;以黄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闽江沿线温泉旅游线路;以青云山温泉度假为核心的大樟溪温泉旅游线路。 3、闽江黄金水道观光之旅 推出以时尚游艇为特色,串联闽清-闽侯-福州市区-长乐江海观光产品的黄金水道特色游。包括台江旅游码头-马尾船政文化旅游区-闽江口日游线路,和台江旅游码头-闽江公园南北园-洪山桥-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夜游线路。 4、福地生态峡谷亲水之旅 包括以生态山水为核心的福州-大樟溪-赤壁-天门山-青云山-云顶旅游线路,和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福州-白沙湾-龙台山-天龙将军山-棋盘寨-龙泉山庄-千江月休闲农场-天门山-琅岐岛-长乐青山贡果生态园-天生农庄旅游线路。 5、跨越海峡榕台风情之旅 包括福州-马尾船政文化旅游区-闽江口-琅岐岛-环马祖澳旅游区-马祖列岛-台湾旅游线路,和以游艇体验为主的福州-琅岐岛-闽江口-马祖列岛-黄岐古镇-罗源湾旅游线路 “十二五”期间,将重点解决主城区旅游与周边县(市)旅游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立足各县(市)的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坚持特色发展,构建“蓝色滨海休闲度假带”和“闽江黄金水道旅游带”。 以福清、长乐、连江、罗源为主体打造蓝色滨海休闲度假带。以“滨海度假、康体休闲、海峡风情”为主题,凸显滨海特色,走差异化、商务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福清市要以石竹山祈梦文化为依托,打造“好梦开始的地方”旅游主题形象,整合石竹山周边景区,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滨海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快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对接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长乐市要发挥滨海、空港等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发展大旅游,推动由“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向“中国旅游强县”转变目标的实现;以“郑和开洋地、海江长乐游”为主题旅游形象,以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等为载体,打造高水平的海滨度假产品。连江县要以打造“福建省新兴旅游县”为目标,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建设环马祖澳旅游区和打造全国最大温泉度假区为龙头,实行历史文化保护与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并举,建成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中心。罗源县要打造“霍口畲族风情游、罗源湾海上游、自然生态观光游”三大旅游品牌,构筑以滨海度假旅游为主导,以风情民俗、观光农业、花果林生态旅游为辅助的特色旅游体系;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兴建四星级以上高星级酒店。 以永泰、闽侯、闽清为主体打造闽江黄金水道旅游带。以“都市旅游、温泉度假、山水休闲”为主题,凸显山水特色,推动福州都市旅游向纵深发展。永泰县要彰显山水温泉特色,充分释放“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温泉之乡”品牌价值和资源优势,承接福州都市旅游向纵深发展的需求,发展山水休闲旅游,凸显高端运动、康体、养生、度假、旅居等现代休闲度假功能,打造福州休闲度假旅游增长极。闽侯县要发挥“中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品牌效应,推动乡村旅游向规模化、品牌化、品质化方向发展;推进光明谷、白沙温泉等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将荆溪镇打造成福建省特色旅游名镇;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独具闽都特色的世界工艺品之都。闽清县要以城区发展为中心,北线重点开发建设水口电站库区,全面提升黄楮林自然保护区、黄楮林温泉、大明谷温泉等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南线加快发展白岩山、白云山景区,进一步完善七叠温泉景区内涵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性开发古民居、祠堂、古桥等旅游资源。 建设与福州都市旅游发展相匹配的景区业、旅游住宿业、旅游服务业、旅游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深传统产业,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 旅游住宿业——依托城市建设规划、旅游景区开发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商务酒店、特色酒店;挖掘地域文化规划建设系列主题酒店;推进节能减排,创建绿色饭店,推进多元化发展。 旅行服务业——做大一批龙头旅行社,推进集团化和国际化建设;打造一批中小旅行社,提高专业化和特色化建设;发展一批旅行终端服务商,实现网络化与便捷化建设;加快旅行社服务的信息化改造;构建散客旅游服务体系,促进旅行服务的个性化与现代化。 旅游餐饮——重点培育具有福州市饮食特色的餐饮品牌。进一步挖掘地方品牌名吃,推出闽菜系列、橄榄系列、茶(点)文化系列、小吃系列等。注重旅游餐饮与旅游购物的结合以及餐饮与地方特色的文化,康体,娱乐项目结合。 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和开发与“温泉古都,山海福城”的主题形象相协调的旅游商品,以及充分展示“闽都温泉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昙石山文化”、福州传统文化等福州城市名片和文化底蕴,具有创新性、实用性、观赏性、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 娱乐休闲——对文化艺术、体育项目进行再创造,形成游客喜闻乐见的娱乐产品。着力打造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温泉会所、滨水娱乐区、购物中心、美食街、酒吧街、特色夜市、时尚户外娱乐运动、24小时便民店等场所,设立福州市代表性夜生活旅游区,提升福州市夜生活旅游品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建设融合旅游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博览等功能的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填补福州市以零售为主多功能旅游综合体的空白。 加大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休闲渔业的结合,重点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海上旅游。按照《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标准,对乡村旅游景区进行规范提升。突出“原生态、原文化、原住民、原体验”,规划建设一批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等特色乡村旅游点,开发一批参与性强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包装策划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引导组织重点乡村旅游点开展富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和民俗表演活动,不断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鼓励各县市争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大力发展海上旅游。充分利用福州市海岸线长、沙滩岛屿众多、气候适宜等优势,培育发展以滨海区域与海岛为基础的度假休闲、海上观光、海滨浴场、运动和体验、游艇等海洋旅游项目,推进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渔业和水乡渔村游,开发无居民岛屿旅游。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滨海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旅游主题公园、海洋文化景区。重点发展黄岐半岛、闽江口、福清湾、罗源湾等4个海滨旅游区域。 结合福州市旅游发展潜力和要求,加快培育运动休闲、会奖旅游、智慧旅游。 运动休闲旅游。主要发展支撑类、提升类、营销类和服务类。支撑类主要发展可独立支撑景区甚至旅游目的地的运动休闲内容,如高尔夫、漂流等。提升类主要发展能够大幅度提升景区或者旅游区域旅游产品的运动休闲,如各类户外运动、水上游乐、康体娱乐项目等。营销类主要是如通过大型赛事、体育节庆类活动的策划,最终吸引庞大的客源。服务类主要发展满足游客和居民运动休闲需要的,以服务性为主的运动休闲项目,如常见的小健身运动器械区、公园和城市绿地的健身场所和活动组织等。特别要以承办2015年“第八届城市运动会”为契机,以健身体育为载体,实现体育与旅游链接,借“第八届城市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大幅度提升福州城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福州旅游影响力。 会奖旅游。发挥福州市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优势,依托主城区高端酒店集群,积极推进档次高、规模大、设施配套齐全的超大型会议会展接待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会展、会议带动旅游消费的功能,鼓励企业积极开拓会展、会议市场,大力引进或合作举办大型会展、会议项目特别是旅游类、休闲类项目在福州市举办。尤其引进一批国际品牌会议,把福州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会奖旅游目的地。 智慧旅游。通过旅游与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新兴媒体的结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发展全新命题的“智慧旅游”,使旅游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完善旅游网站,及时发布旅游动态、酒店/旅行社预订、景区/产品介绍、节庆营销等信息,让游客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通过网络开展旅游信息服务和推广,借助国内外知名网络,增强市场信息的传播效果,提高福州旅游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六、完善旅游交通体系,构建旅游城市联盟 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扩大旅游集散范围,把福州市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交通设施和服务,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缩短外地游客来福州市的旅途时间为主要目标,提高旅游交通的便捷性、舒适度和安全感。 增强福州市的可进入性,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建立快速通达渠道。增辟国际国内航线航班,增加福州到知名景区及重点城市的旅游包机,开展空铁联运,依托便捷交通条件,推出特色动车游旅游线路。增发到主要客源地的旅游专列。组建辐射全省的高速旅游车队。扩容现有长乐机场,主要包括候机楼扩容和停机坪扩建,年保障能力将从650万人次提升至1100万人次以上。长乐机场综合考虑直升机用地和新设航空公司基地的布局,处理好轨道交通、公路交通与航空运输之间的衔接关系,使其成为福州市旅游综合交通中心。 增加对台直航航班航点,增添对台直航口岸。福州市港口、机场将成为沟通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最直接的载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榕台交通需求将快速增长并呈现多样性。“十二五”期间增加直航航班航点,扩大参与直飞的航空公司数量,在连江等地选择未来可能的直航港口,进一步扩大“小三通”涉及范围,增添对台直航口岸。 加快策划和建设重点旅游景区的公路,努力提高福州市及各景区的可进入性。海西高速公路网对提高省会城市辐射功能,构成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络至关重要。福州市高速公路交通由“T”字型转变为“十”字型,并形成绕城高速环线,公路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发展铁路网络,形成福州到省内各设区市的2小时交通圈,到相邻省会城市的3-5小时交通圈的快速交通体系。同时在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景区配建停车场,满足旅游大巴以及自助旅游停车需求。 强化福州市与国内旅游城市,特别是周边重点旅游城市的合作,构建友好城市联盟体系,推出市际旅游线路。规划合建五条市际黄金旅游线路。台州-温州-宁德-福州;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江西-武夷山或泰宁-福州;江西-龙岩-三明-福州;台湾岛(金门、澎湖)-福州。 树立大产品整体营销理念,促进营销模式创新,加强旅游联合营销网络建设,全面拓展旅游市场。着力塑造时尚魅力的都市旅游形象,提升福州都市旅游的口号、主题和定位语,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旅游市场营销,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国内旅游市场营销。 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推进营销理念从产品营销向目的地营销转型,营销力量从单打独斗向统分结合转型,营销范围从国内为主向国际国内并重转型,营销手段从传统单一向形式多样转型。推进媒体宣传由市级为主向全国辐射提升,市场推介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方法提升,传播载体由较为乏味向文化创意提升,节庆营销由一般关注向事件聚焦提升。 开辟多元营销渠道,加强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宣传。按照“统一包装、统一形象、统一运作”的原则,对全市旅游景区实施捆绑式宣传促销,树立福州旅游整体形象。树立大产品的整体营销理念,实施大品牌的捆绑式营销,在品牌运作中营销景点、营销城市、营销区域。坚持走出去原则,重点组织动车沿线城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台湾及东南亚、东北亚地区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积极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建立旅游营销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加强福州市旅游形象整体策划和包装,在中央电视台及其他主流媒体投放福州市重点旅游品牌广告片、专题片,在主要商业街区、游客集中区设立旅游公益宣传广告,在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加强与通讯服务商、门户网站等营销渠道的合作。 推进近中远程旅游产品分销渠道建设。融入“武夷山—福州—厦门”、“武夷山—泰宁—福州”等海西黄金旅游线路体系中,推进近中远程旅游产品分销渠道建设,构建网络化分销体系,使目标市场能够便捷购买到福州市旅游产品。 着力建立旅游促销激励机制,联合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根据各县(市)区旅游部门、旅游企业、主流新闻媒体等相关单位的宣传促销工作的特点,分别制定奖励办法和具体措施,充分调动市内外旅游企业及有关组织、机构的积极性,联合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策划五大旅游节庆节事。(1)福州国际温泉旅游节:邀请世界各地的温泉经营者汇聚福州,展现不同的温泉生活艺术、地域文化,力争办成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节庆;(2)三坊七巷旅游文化节;(3)中华石竹山梦文化旅游节:借助“中华梦乡、石竹仙山”的独特魅力,以“道教”为主体,以“梦文化”为主题,以“圆梦之旅”为特色,把中华石竹山梦文化旅游节打造成为海峡两岸规模最大、民众参与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梦文化盛会;(4)郑和国际开洋旅游节;(5)“两马同春闹元宵”。 全面发展国内、入境和出境旅游市场。重点主攻福建省内市场及区域旅游中转市场、三大城市群的团队观光出游市场、商务休闲和散客休闲度假市场,尤其是以温泉、高尔夫、高端商务和会议游为代表的高消费旅游市场。利用海外华侨多的亲缘优势,积极发展华人华侨市场,利用毗邻台湾的省会城市优势,大力开拓台港澳市场,利用网络营销手段开拓日韩市场以及欧美市场。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市场,鼓励福州游客走出福建、走向世界。应坚持积极、稳妥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旅行社的组织作用,逐步将出境旅游引入到一个规模有控制、管理有手段、质量有保障的发展轨道。 树立“服务就是品牌”的营销理念,做大福州旅游地接市场。以旅游环境改善、旅游服务完善为基础,以注重服务细节,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特色,加大旅游服务品牌营销力度,迎合更多游客的需求,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过夜游”游客量,做大地接市场份额。 完善城市旅游公共配套设施,构建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福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以现代化、国际化和标准化为方向,完善城市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增强城市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构建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引导旅游企业建立健全包括旅游产品和服务等内容的企业标准,编制质量手册,强化产品特色,细化服务流程,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行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发挥福州市教育培训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培训机构的发展,完善培训体系,整体提升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旅游企业员工薪酬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进出机制,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稳定人才队伍。 建立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速建成福州市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换乘中心,形成福州市多级联动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在市区和县(市)建立若干个旅游咨询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打造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重点完善旅游交通导引标识,推进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标识系统,主要道路和大型商场要有显著的、依照国家标准制作的中英文标识,通往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站牌采取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全市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设置福州市旅游交通示意图,在通往重要景区的道路设置旅游交通导引牌。 健全行业安全管理网络,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行业安全管理网络,在各旅游企业中设立专职旅游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事故预警制度和事故处置预案。建立市、县(市)区二级“旅游安全救援指挥系统”,负责协调指挥旅游重大安全事故和旅游安全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建立以救援中心、110、119、120、旅游投诉电话联动的“旅游安全救援报警系统”,负责接收和传递游客求救信息。培训应急救援人员,对导游人员、酒店员工、景区(点)一线人员进行急救常识培训,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旅游基层应急施救队伍。 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全面构筑旅游发展的大格局,把旅游发展作为各级各部门的重要任务来抓。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规划、资源整合、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宣传和旅游机构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发展旅游业。充实加强县(市)区旅游部门的力量。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积极营造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氛围,形成各级通力协作、合力推动的促进机制。 各级各部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发展因素,做好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衔接;努力完善市、县(市)区、镇、景区四级旅游规划体系,加大编制阶段性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规划;严格按照旅游项目规划进行建设,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快地方性立法《福州市旅游条例》的出台,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和规范福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法规、规章,建立健全福州市旅游业服务标准体系,并使法规和标准互为补充和协调,协同相关部门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科学管理,努力营造全市重旅游、抓旅游、兴旅游的良好氛围。 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各县(市)区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解决好旅游资源分归不同部门管理、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探索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考评机制。 深化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把政府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旅游市场管理转移到宏观调控、宣传促销、市场监管、监督检查、环境营造等方面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职能,健全基层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网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市级成立旅游执法支队,县区级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增加人员配置,健全质监机构,促进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提升整体旅游服务质量。 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旅游投资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多元化筹措旅游发展资金,建立以财政预算为主、企业赞助为支持、协会与行业基金为补充的旅游投入(营销与基础设施等)机制。逐年增加全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市场营销、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和旅游人力资源储备等。建立休闲度假、会展业专项财政预算与政策性引导资金、商业贷款等。 各级政府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旅游导向性投入,推动旅游产品建设。创新旅游招商引资机制,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多方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争取有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形成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格局。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重大旅游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一条龙”、“一个窗口”全程化服务。完善旅游项目部门衔接制度。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参与旅游项目的立项、规划与审批全过程。在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对旅游重点项目,从项目服务、项目用地、税费价格、融资贷款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农业、科技、交通、文化、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项目服务工作。积极对接,引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投资建设“五类”旅游项目(即:公共交通、公共服务、旅游信息化等旅游公共设施项目,旅游房车、旅游设施等装备制造业项目,高星级饭店、邮轮游艇等休闲度假项目,农业观光园区、旅游风情小镇等产业融合项目,海洋旅游项目),培育旅游新业态,优化旅游发展布局。 强化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明确保护区域四至范围,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大对旅游景区的环境整治力度,坚决制止在旅游景区和通往旅游景区公路两侧乱搭、乱建、乱埋、乱采行为,严禁破坏沿途景观。在旅游景区内兴建各类项目时,涉及文保单位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应按照《文物保护法》和《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推进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在自然景区推行旅游者环境教育。支持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支持高校、各类旅游职业院校办好旅游专业。加强在职旅游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依托和整合福州市内外高端旅游教育资源,走联合办学之路。推出优惠措施,大力引进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尤其是注意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加强旅游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和技术考核,建立、完善并推行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技能考核、岗位考核、级别认证制度。在旅游饭店实行职业经理认证和职业英语等级测试,逐步推行旅游行业技术等级考试制度。 加强导游员队伍建设。以壮大、提升地接导游员队伍为重点,建立导游培养和教育培训的新型体系。组建全市品质导游员队伍,每年组织开展品质导游员考核和星级导游员评选活动,培养多语种导游。 坚持“科学兴旅、人才先行”的原则。在重视直接从事旅游的人才培养的同时,大力培育与旅游业关联度大的生态环境、医疗健身、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和旅游新业态的急需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