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州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一、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坚强的财政保障。
(一)全市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据快报统计,全市(含平潭,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108.36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8.2%,比上年增长1.2%,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同口径增长6.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5.61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8.2%,比上年增长1.1%,剔除减税降费因素, 同口径增长6.0%;支出950.20亿元(含上级补助、上年结转和债券等安排的支出,下同),增长0.05%。
2.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312.02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8.4%,增长30.0%;支出1483.96亿元,增长15.4%。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22.12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6.0%, 增长11.0%;扣除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5.57亿元后,支出5.84亿元,下降5.0%。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99.47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0.0%,下降10.2%;支出205.28亿元,增长7.0%。
(二)市本级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49.09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0.6%,下降6.6%,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同口径下降1.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9.45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2.7%,下降4.5%,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同口径增长0.2%;支出213.98亿元,下降7.8%。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收入893.88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89.0%,增长51.9%;支出932.03亿元,增长19.9%。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76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1.9%,增长101.3%;扣除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80亿元后,支出4.64亿元,增长13.7%。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40.7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7.9%,下降9.8%;支出154.42亿元,增长13.5%。
上述快报数字在决算编制中将有所调整,待决算编成后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三)政府债务情况
2020 年省预下达我市政府债务限额1479.57 亿元, 其中市本级789.03亿元、县(市)区690.54亿元,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1302.36亿元,其中市本级685.47亿元、县(市)区616.89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限额范围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年末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当年新增债券258.70亿元。其中市本级新增债券153.37亿元(一般债券4.87亿元,专项债券148.50亿元),经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用于改善民生、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资本支出项目。
(四)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议情况
1.突出积极有为导向,发挥财政政策效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的要求,积极实施减税降费和支出逆周期调节系列财政政策。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严格执行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降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率、免征部分行业江海堤防维护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31亿元,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二是落实援企稳岗政策。统筹用好各类就业资金,精准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全年累计发放困难企业稳岗返还22亿元,受惠企业约5万家;投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10.38亿元, 支持企业以工代训、稳岗扩岗;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保障,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储备力度,就近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三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三个福州”建设,加快实施新基建三年行动方案,支持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重大新基建项目建设。落实“双百双千”增产增效、“百项千亿”企业技改财政扶持政策,有效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集中力量支持全市龙头和优势企业转型升级。四是推动扩大有效投资。积极争取新增债券,大力支持医疗卫生、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生态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争取专项债券资本金,发挥资本金带动作用,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扩大债券投资拉动效应。五是支持科技创新升级。发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效益,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奖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研发经费分段补助等财政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市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保持全省第一。支持搭建高端人才精准对接平台,提升“榕博汇”品牌影响力,举办109场“福州人才月”主题活动,吸引更多引领性、支撑性人才落户榕城。
2.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动建设幸福之城。聚焦补短板、强支撑、惠民生,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投放,持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7所、中小学24所,增加公办园学位约0.97万个、义务教育学位约1.8万个,福州星语学校新校区、滨海新城实验幼儿园、福州学校小学部等新建校投入使用。二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统筹预算安排资金、中央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共计31.33亿元,推动市一医院、孟超肝胆专科医院等一批医院建设,着力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成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支持开展惠民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成功举办第25届市运会,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推动老年大学新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加快补齐养老服务事业短板。加大公交补助力度,更新公交车302辆、优化公交线路118条,改建公交站台133个。四是促进城乡品质提升。加快推进连片旧屋区改造,支持老旧住宅小区整治,开展全市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整治排查。继续完善城市路桥设施,新改扩建福马路、螺城路东段、新店外环路、鹤林高架等市政道路,全面提速地铁1号线二期、4、5、6号线及城际铁路F1线建设。加快滨海新城综合医院、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建设。完善城区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推进内河水系治理长效运营管理。支持加快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健全生活垃圾全链条处置体系。推进重要线路、片区、门户绿化建设、绿化景观提升,深入拓展市民绿色休闲空间。五是支持城市数字化管理。加大城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力度,高质量办好“数字中国”峰会,全力创建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城市和全国数字应用第一城。创新推出e福州“一码通行”城市公共服务模式,打造全国领先的政务数据开放平台。持续深化“数字城管”“智慧水务”“平安福州”管理,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3.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复苏。积极发挥财政职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一是落实防控经费保障。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财政保障机制,出台疫情防控便利化采购政策,围绕减免患者救治费用、提高疫情防治人员待遇、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供应、补助定点救治医院、开展病毒核酸检测、采购接种新冠疫苗等,多举措多渠道筹措各类资金,累计拨付疫情防控专项资金15.75亿元,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有力财政支撑。二是兜底保障基本民生。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适度扩大低保和临时救助政策范围,阶段性加大价格临时补贴力度,及时将受疫情影响陷入困境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领取失业补贴人员纳入联动机制保障范畴,临时补贴标准提高一倍。落实“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财政奖补措施,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三是助力企业融资纾困。加强政银企对接,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纾困贷款、政府性融资担保等财政金融工具,妥善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年共兑现贷款贴息8109万元,惠及我市67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发放纾困贷款970笔、金额43.65亿元;完成融资担保金额13.49亿元,惠及443家企业。四是支持扩内需促消费。启动“惠聚榕城消费季”“全闽乐购惠聚榕城”等活动,补贴发放消费券3.44亿元,拉动消费40.1亿元。开展阶段性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免费体验公交和地铁活动,引导市民线下消费,促进我市旅游零售文体餐饮产业加快复苏。助力夜色经济发展,扶持壮大朴朴超市、永辉生活等本土特色消费电商平台,支持培育网络直播经济新业态,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
4.更加关注短板弱项,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以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保障为重点,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巩固扩大攻坚战果。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振兴优先保障机制,推进涉农资金深度整合,集中力量抓好重大农业农村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推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支持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打造中高级版示范村和精品线路。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健全稳定脱贫和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落实产业、就业、教育等贫困人口综合扶贫政策。加强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实现扶贫资金运行全链条、全环节、全流程监管。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援疆援藏援宁资金实现稳定增长,深化对口帮扶协作,积极开展资金帮扶、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劳务协作扶贫、生态扶贫。三是促进改善生态环境。修订完善市级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落实生态环保机构垂直管理经费保障,支持生态环境监控检测能力提升。开展“清水蓝天”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闽江、敖江、龙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促进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四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加强日常债务监管,联动做好全口径债务监测清查工作,全面筑牢政府债务风险“防火墙”。实行债券资金使用穿透式监管,加快债券资金使用进度,督促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完善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接受人大、审计及社会监督。
5.加强预算收支管理,确保财政运行平稳。坚持强基固本、提质增效,认真做好“生财、聚财、理财、用财”文章,有效提升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统筹财政收入组织工作。完善收入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坚持财税库银协作联动,抓好新业态收入管征,规范非税收入征管秩序,积极应对组织收入中出现的困难,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二是用好管好中央直达资金。严格在规定时限内分配下达中央直达资金,确保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及时用于最急需人群和市场主体。严格落实中央直达资金绩效管理和全程监控,以直达资金台账为基础,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为支撑,做好资金预算分解下达、资金支付等全流程监管,确保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一竿子插到底”。三是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落实基层“三保”责任,切实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放在各项财政支出的首位。严格执行县区“三保”预算审核机制,实现县级以上“保工资”监测全覆盖,将中央财政提高留用比例增加的资金全部拨付县区使用,增强资金支付保障能力,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四是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试行零基预算编制,打破部门预算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重新核定部门预算总体规模和具体支出结构。建立绩效自评结果抽查机制,出台市直部门绩效评估、目标管理、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五个管理暂行办法。推进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率先在医疗电子票据领域开展区块链财政电子票据试点工作。优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划分管理,提高直接支付单笔限额,扩大授权支付范围,进一步提升国库集中支付效率。五是依法自觉接受审查监督。落实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要求,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与人大监督系统的对接方式,健全预算信息共享机制。自觉接受人大、审计以及上级财政部门等监督检查,按时逐项落实审计整改意见,推进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建设。
回顾过去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财政改革发展步履坚实,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是财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848.0亿元增长至1108.4亿元,年均增长5.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560.5亿元增长至675.6亿元,年均增长3.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达到4593.5亿元,年均增长5.5%。财政收支总量不断壮大,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是服务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近500亿元,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市本级筹措各类资金约2800亿元,实施大规模棚屋区改造,完善轨道交通、市政路桥、内河水系、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统筹270亿元全面提速滨海新城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2018—2020年累计投入57.7亿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壮大农村产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三是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以来,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力度只增不减,优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财政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我市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民生相关领域的支出从562.5亿元增加到740.8 亿元,年均增长5.7%,“十三五”期间累计支出3591.9亿元,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持续稳定在75%以上。
四是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使用。强化跨年度预算统筹协调,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健全盘活存量资金长效机制。完善市对县区转移支付制度,稳步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健全财政内控体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实现绩效管理全覆盖。持续推进预决算公开,压实公开职责,拓展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有效管控政府债务风险,积极推动财政电子信息化改革。
这些财政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人大、政协及代表委员的监督指导,更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团结奋斗。根据中央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我市科技创新驱动效应逐步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2021年财政收入形势有望好转。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改革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与困难挑战:我市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外需乏力成为常态的新形势下,财政收入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而刚性支出只增不减,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2021年预算草案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全市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三个福州”建设,重点建设六个现代城,打响五大国际品牌,实施九大专项行动,构筑海丝引领、“多区叠加”创新开放新高地。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坚持过紧日子,优化支出结构,积极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为打造新时代有福之州、幸福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一)2021年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综合考虑我市主要经济指标预期和财政收支增减因素,2021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编制如下:
1.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预算为1163.78亿元,增长5.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9.39亿元,增长5.0%。按照财政管理体制测算,全市总财力为748.97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1.13亿元,合计安排支出810.10亿元。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预算为366.54亿元,增长5.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92亿元,增长5.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调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上级补助等收入以及扣除体制上解等,市本级财力为175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6亿元,合计安排支出201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1290.74亿元,下降1.6%,安排支出1218.28亿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654.50亿元,下降26.8%,安排支出609.97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为12.54亿元,下降43.3%,扣除调入一般公共预算7.45亿元后,安排支出5.09亿元。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为6.36亿元,下降6.0%,扣除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亿元后,安排支出4.36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为229.27亿元,增长14.9%,安排支出204.36亿元。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为165.60亿元,增长17.7%,安排支出150.19亿元。
(二)2021年重点支出安排情况
1.安排18.13亿元,支持加快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支持重大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两新一重”项目完善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发挥省、市技改基金放大效应,加大技改项目投资奖补力度,强化政府性担保增信支持,推动实施重大技改项目。聚焦大数据、区块链、5G商用等新兴领域,支持打造数字经济增长新引擎,促进国家级大数据资源汇聚我市。推动传统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培育一批更大规模的综合性服务集聚区。推动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标志性海洋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2.安排12.01亿元,支持加强创新驱动支撑,蓄势新旧发展动能转换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创新链条,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和产学研专项,促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实施183项以上园区标准化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晋安湖、东湖、旗山湖“三创园”,推动软件园“一园多区”建设。支持加快数字中国(福建)研究院、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实施“福聚英才”战略计划,落实高技能人才扩容行动,引进培养一批紧缺急需人才。
3.安排430.59亿元,支持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发挥中央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效益,支持租赁住房市场发展,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实施新一轮“十位一体”品质提升行动,保障土地收储计划,继续推进旧屋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实施北江滨中央商务区等片区改造,推动地铁4号线、5号线、6号线、滨海快线加快建设,推进道庆洲大桥、国道G316、东部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实施工业北路延伸线、二环东南段闭合等缓堵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布局。支持公交优先发展,加快公交场站建设和新能源公交车辆更新。
4.安排133.44亿元,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城市辐射带动效应
加快实施机场二期工程,持续推进第二工人文化宫建设,支持滨海新城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加快推进三江口片区开发建设。推动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宜学宜业宜居宜游的一流大学城。健全乡村振兴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乡村旅游全面提质升级;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重点支持改厕、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落实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要求,做好东西部帮扶协作和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保障工作,持续加大对口帮扶力度。
5.安排13.05亿元,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福州靓丽名片
继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深化海漂垃圾治理。支持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面提升水系治理成效。完成红庙岭垃圾填埋场二期覆土复绿,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建设。落实生态保护区财政补偿机制,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继续实施“绿进万家,绿满榕城”行动,支持打造一批城市花园和主题公园,提高城乡绿化水平。
6.安排76.89亿元,支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开创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优化扩容学校布局,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8所、中小学20所,推动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和福建职教城建设。加快新疾控中心二期项目建设,支持市二医院、肺科医院等市属重点医院改造提升,持续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580元提高至62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由74元提高至79元。逐步扩大社会救助范围,持续提高困难救助补助标准,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革发展。支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市科技馆、市群艺馆、市少儿图书馆等新馆加快建设,支持举办重大品牌赛事活动。推动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行动,办好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推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启动公安业务技术大楼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支持做好粮食、“菜篮子”产品保价稳供工作,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福州”。
三、认真做好2021年财政管理改革工作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安排,我们将严格落实预算法及实施条例,切实发挥财政职能,持续推进财政管理改革,扎实抓好预算收支执行,努力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一)聚焦财源培植,增强财政综合实力
严格执行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的规定,加强财税等部门协同配合,认真落实“减、免、缓、退、抵”等优惠政策,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强化涉企收费监管,继续大力盘活各类闲置国有资产。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引导优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三创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植财源,提升财政收入质量。
(二)聚焦民生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做到有保有压,继续压减一般性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强化预算执行约束,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严格落实“六保”资金保障,不断提高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投入力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的重点,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建立健全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机制,确保资金快速直达基层、规范高效使用。
(三)聚焦全面绩效,提升财政资金效益
以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为关键点和突破口,引导各部门从“重资金、轻管理”到“资金、管理、效益并重”转变。持续推动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创新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方式,健全绩效管理结果与预算调整、改进管理、完善政策挂钩机制,把好绩效关口、立好绩效导向、用好绩效纠偏,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低效多压减、有效多安排,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四)聚焦债务管理,防范财政运行风险
坚守底线思维,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序、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券项目滚动接续的筛选储备机制,优化债券投向结构,严格项目建设条件审核,强化专项债券全过程监管。落实偿债主体责任,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维护政府信誉。完善全口径债务动态监测管理,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继续严格实行县级“三保”预算编制审核,加强财政可承受能力分析,科学制定支出政策及标准,确保基层“三保”资金不断链、重大风险事件不发生。
(五)聚焦重点改革,增强财政管理效能
贯彻落实预算法实施条例,将条例的新规定、新要求落实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市对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支出标准化和项目支出绩效化的预算管理模式,深化零基预算管理改革。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推进财政管理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股权投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方面改革,切实提高财政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