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推广福州市第四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的通知

日期:2024-05-24 11:01 来源:教育局
| | | |

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市属中小学: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持续深入推进我市“双减”工作,根据县(市)区教育局、市属学校报送的工作经验做法,我局遴选了第四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现予以印发推广。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积极总结提升,积极调动广大干部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巩固深化“双减”工作成果。附件:福州市第四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4年4月12日    

  附件

  福州市第四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1.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探索“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加法:学校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深入探索科技教育的创新之路。一是加点“实践”,亲历“做中学”课堂。学校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实践体系,将科学课堂搬到了植物园、能源屋、星空馆标本室等实践基地,开设科技竞赛、科普讲座、家庭实验室等体验课程。同时,利用课后服务开设科技创新类社团课程,形成“知识科普、编程搭建、竞赛选拔”三级阶梯式培养体系。二是加点“项目”,问题驱动学习活动。学校根据学龄特点,开展螺旋式上升的项目化学习。如:中年级的“我们的飞机上天啦”项目式学习,从飞行原理学习到模型制作,实现遥控飞行、任务执行,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年级的“太空的种子”项目式学习,从如何挑选中到变量实验,观察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探究太空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此外,学校还在探索“人+AI+项目化课程”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三是加点“视野”,创新体验社会研学。学校整合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气象局等一系列优质的科普教育场所进行实地探索和互动体验。同时与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实验室、科技园区等开展合作,创造机会让学生与科技专业人士、工程师、创业者进行互动,使其深入了解科技产业的发展前景。

  2.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智慧体育,强体育人: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的讲话精神,二附小教育集团积极推出“智慧体育”强身健体“组合拳”,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培养新一代生力军。一是开辟数字化体育课堂。学校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学现代化,开辟“AI智慧体育”活动区,打造智能化体育课堂,数字化环境下开展体育教学、锻炼、游戏与竞技,将学生各项实时运动能力水转化为可视化数据,将数字资源引入教学练过程,呈现教与学的新样态,实现学生体与能的全进阶!二是落实素质化以体育人。为传承弘扬体育精神,学校邀请奥运冠军进校园,定期举行“六阶六项”比赛,做到学练赛一体。推出每日“一分钟跳绳”线上打卡,每月表彰“运动之星”,学校“红领巾赋能站”给予积分奖励,强化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养成每日锻炼习惯。学校还开展涵盖体育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借助数字媒介让学生了解体育,爱上体育,让“数字体育”变成“素质体育”。三是打造“1+3+X”特色强体工程。“1”指基础体能,将体能训练引入课堂、大课间,“3”指学校三项特色体育项目,在体育馆全面铺开乒乓球课、韵律操课,五、六年级特设游泳课,并举行校游泳比赛。“X”指发展个人特色的体育专长,学生利用晨练、体育兴趣小组、课后晚托、午锻等时光积极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福州市中山小学“1+N”多元课堂,助推“双减”培素养:学校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以学校周边历史遗迹为素材,创建“1+N”多元课堂模式,打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元课堂,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是1个主题+跨学科课堂。学校地处福州古城冶城遗址,以“探秘冶山文化”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冶山石刻,寻字文化”学生走进冶山,考察摩崖石刻,追溯汉字历史,探寻汉字文化;“解密古厝,穿越历史”学生通过创意绘画与文字解说的形式,解密福州古厝密码;“虎纠话,呀乌梅”学生走进福州传统歌谣,研究福州方言,创作福州歌谣;“七溜八溜”小导游队的队员穿行于校园周边历史景点,探究冶城历史,展开“云”游福州的介绍;“中山文化寻根”学生们走进中山路,参观中山堂,了解“孙中山先生与酸豆树的故事”,种植“孙文莲”,探究酸豆树和酸豆果,设计学校的文化形象大使“酸豆宝”。二是1个平台+科技创新课堂。学校重视科技教育,开设了创客、人工智能、机器人架构与设计、创新软件编程等课程。学校在公众号为孩子们开设了“以少年之名·燃科学之光”的科教平台,学生以站长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小发明,通过小实验视频、小论文推荐、小话题交流互动等方式,在特殊的课堂做科学课的小老师。学校多位学生创作的科技小论文、科幻小说刊登在国家级科技专业刊物上。三是1个舞台+体艺天地课堂。学校创设各种展示自我的舞台,开设合唱、自然科学、天文科学、羽毛球、篮球班、魔方、陶笛、思维绘画、艺术大师、围棋和非遗传承等61个课后服务社团课程,促进学生培养兴趣、多元发展。利用学校晨会大舞台、新年创意舞台、六一特色展演大舞台进行展示,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艺。

  4.福州市台江实验小学聚焦“双减”,建构“遇见·成长”评价机制。学校聚焦“双减”政策,以“遇见·成长”为主题,深化教学评价方式改革。一是成长记录袋,让成长有迹可循。学校从科学学科开始试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收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作品,展现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客观描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成长记录袋有助于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有助于教师直观地发现学生的优势与短板,及时改进策略。二是ITIAS数字量表,让成长即时可见。学校将 ITIAS 系统用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诊断性评价研究,以3秒为单位的采编,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剖析师生互动情况,反思教学短板,进行诊断性评价研究,改变了主观的课堂诊断模式,学生的表现通过系统的数据采集变得可视化。教师根据数据调整课堂教学。三是趣味素养评价,让成长有形可依。学校对“纸笔”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融合多学科知识,通过朗读顺、写字好、体育强、唱歌美等系列趣味评价方式,学生从老师手中兑换“素养叶”“素养花”“素养果”等奖励卡,变身“朗读者”“足球小将”等角色,以全面发展特长。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双减”落地生根,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5.福州市台江第六中心小学“三全”布局构筑科学教育新样态:学校坚持科技办学特色,构筑科学教育新样态,赋能“双减”。一是全息化打造分层次的课程群落。学校以“创+”课程群为支撑点,围绕科学核心概念,依托课程标准,让国家课程向上拔节、向下生长,植养学生科学思维;从大项目启动,以“解读树的密码”、“尽我所能,电亮教室”等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推动地方特色课程实施;从小切口入手,凭借分年段校本教材《我们爱科学》九大块知识汲取,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推动校本课程个性化实践。二是全景式搭建立体型的探究场域。在微处做,开设家庭科学实验室,利用生活场景和常见材料,开展各类科学小实验;向高处探,与福建师范大学、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市职工三创中心等机构合作,走入科学场馆,践行前沿科学理念;往宽处行,学校气象站的节气文化渗透,工匠室的创意智造,3D打印室的想象建模,VR空间的虚拟创设等空间利用,让处处成为创造之地。三是全方位开发多渠道的学习路径。点时间: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科学家的故事”演讲,红领巾广播站“奇思妙想”分享,校园公众号“科普小视频”推送,短周期、高频次推送让科普教育润物无声。线任务:缤纷多样的课后科技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推荐的科普读物阅读拓展孩子科学视野;每年度的创意征集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面评价:常态化开展科技小制作、科幻画、科技小论文、科普调查和科创项目展示等多样的科技竞赛,将竞赛成绩作为每年“科技小达人”评选的依据,真正实现以评促学的效果。

  6.福州市晋安榕博小学聚焦“PBL”,助力师生共成长:学校聚焦“PBL”(项目式学习方式),多元聚力,展学科融合,助师生出彩。一是开展PBL课题研究,助力品质教师成长。结合“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学校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先行,申报立项省级、区级“十四五”课题《基于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分享式项目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文本阅读学习力培养》,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以点带面,由数学学科辐射至其他学科,带动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实效。二是建构PBL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充分利用优越的地域文化和博士辅导员资源,有效整合各学科资源,建构六大小博士PBL课程体系。课程涉及科学、健康、文史、法律、外交、金融等领域,着力于探究实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开设“争做河小“禹”、提取植物DNA、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做酵素、金融诚信伴我行、船政文化之旅、一起趣造车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三是设计PBL特色作业,赋能学生全面成长。学校结合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围绕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文化感知与理解、问题思考与解决、综合创意与表现、思辨分析与批判等五大能力,以寒暑假、节假日活动,生活热点等为素材,基于学科单元或跨学科教材内容设计PBL特色作业,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质疑与探究、创造与体验过程中,学习、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培养。

  7.福州市象峰学校“科学+”进阶课程助力科技强国梦:学校立足实际,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设置灵活开放的课程内容,形成良性运作的课程实施评价机制,把国家课程、课后服务和校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科学+”进阶课程系统。一是学科融合,五育并举,在基础课程中培养科学思维。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和科学实验,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加强科学学科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二是社团助力,活动探究,在素养拓展课程中激发兴趣。作为区人工智能示范校,依托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等开设电子百拼、科艺制作、科学实验、人工智能等社团,实现科学素养的进阶培养。三是初小衔接,特长挖掘,在特色贯通课程中彰显个性。从小学到中学,积极组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无人机校队,实现从全面普及到特长培养。四是主题学习,项目支撑,在探究融合课程中创新发展。学校空中农场为载体,通过种子课程,了解种子的构造;观察农作物生长,制作植物生长手册、自然笔记;组织开展茶菌培植项目,把劳动教育与科学相结合;创制自动浇灌器、集水器等,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8.长乐区吴航中心小学以“三增”模式,让“双减”落地有声。增效——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学校以“学习新课标,赋能新课堂”为抓手,通过课题研究、岗位练兵、校际联动等教研活动,采用大单元教学整合、整本书阅读、学科实践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定期召开“作业设计研讨会”,从基础、提升、拓展、实践等方面入手优化作业设计,开展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跨学科项目作业设计。增趣——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学校建构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为三翼的雅美课程体系。探索课后服务和拓展课程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搭建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开设了艺术类、体锻类、科创类和特色类共30多项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品——特色文化,促进学生内涵发展。作为“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学校以邮票为媒介,把集邮活动和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思政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挖掘红棉文化内涵,凝练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发向上,坚毅担当”的红色木棉精神,形成了独有的校园红色文化;精心开发郑和航海文化校本教材、海丝文化社会实践课程,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

  9.闽侯县青口沪屿小学多元“1+N”,赋能“双减”提素养:经长期探索实践,学校逐步形成了多元“1+N”课后服务课程体系。“1”指全员大阅读,“N”指选修性课程,包含创客课程、艺术课程和体育课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是经典阅读三个“一”,点亮智慧润童心。学校开展“读思达”大阅读活动,通过“每天一故事,每周一展示,每月一主题”的读书活动,让书香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田,打造书香校园。二是特色课程三个“N”,多维育人提内涵。多彩创客课程,丰富多彩,主要有手作动画、电子摆拼和科学手工实验,有效提升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缤纷艺术课程,主要包含管乐队、舞蹈、创意美术和古筝,有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孩子们感悟艺术的丰厚底蕴,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之情。花样体育课程,开设了乒乓球、篮球、轮滑等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并配备专业的教练,引导孩子规范学习相应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10.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精准课堂”赋能“双减”:学校深耕以“习惯为本”、“学习为本”、“成长为本”的崇本课堂,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助力学生更好成长。崇本课堂“普及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好发展。潜心构建“崇本课堂”,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向40分钟要质量”的高效途径,将“课堂习惯”和“学科习惯”培养融入课堂,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好发展。互学课堂“常态化”——让每一份智慧为成长赋能。推行“崇本课堂”年段开放互学和常态化跟踪,全员全程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作业超市”、“弹性作业”等减负提质的好经验好做法,共同营造“双减”环境,助力实现高效课堂。评价课堂“多样化”——让每一个学习阶段都闪闪发亮。构建低年级“习惯为主、学业为辅”、中年级“习惯与学业并重”、高年级以“学业为主、习惯为辅”的分学段多样化课堂评价标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素养分学段逐层提升,实现“快乐、成绩、素养”融合发展。协同课堂“个性化”——让坚持做好一件事成为习惯。激活课后服务平台,实施养正分层,推行“个性化”作业辅导,协同家长对留守儿童等部分写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推行个性化作业辅导,注重作业习惯培养,让“坚持做好一件事”成为习惯,让学生获得成长的体验和成功的快乐。

  11.永泰县赤锡中心小学用好中医药文化助推课后服务:学校借助永泰良好的中医药文化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实现课后服务特色化发展。一是开设课程。成立中医药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开发中医药课程,编写中医药启蒙教材,每周二、四下午的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中医启蒙兴趣班”、“中草药种植”、“今天我是小中医”等课程。二是建设场馆。建设“赤玉百草园”基地、“赤玉中草药标本馆”等,让师生开展中草药种植、观察、记录等活动,有场地实践,有环境熏陶,让中医药文化植根学生心中。三是专家引领。中医药文化教育专业性强,学校聘请了北京大学毕业回乡从医的校外辅导员参与课后服务教学、指导工作,邀请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来校指导中草药种植、课后服务中草药教学、中草药标本馆建设等。四是学科融合。编写校本教材《赤玉小神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中医药文化”等教学案例集、论文集,设计了主题为“争做赤玉小神农”的寒假特色劳动作业等,尝试通过“课后服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劳动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积极探索课后服务、劳动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融合的新路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