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爆发的巴以冲突,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冲突双方没有发生地面战斗,而是将空袭作为主要战斗方式贯穿始终。换言之,防空袭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胜负,因为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这场军事冲突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作为战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防空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空袭造成人员和经济目标双重损失,启示我们人民防空必须常抓不懈。冲突中,巴勒斯坦伤亡人数超过2100人。另因加沙地区供电供水系统遭受空袭被严重破坏,超过52000名巴勒斯坦人被迫流离失所。以色列军队配备的“铁穹”防空系统成功率自称可达90%,但剩余10%的“漏网之鱼”也带来12人死亡、300余人受伤的损失。而空袭以色列的大多是哈马斯自制的火箭弹,换作先进武器,这个数字极有可能增加。?
可见,防空战斗中出现“漏网之鱼”在所难免。这使得人民防空任务艰巨,既要做好人员防护,又要保护水、电、气等城市生命线免遭、少遭破坏。战时行动只是一瞬,准备工作都在平时。应坚决摒弃“人防无用论、后用论”等错误思想,将人民防空纳入军事斗争准备全局,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抓常抓实,确保关键时刻厚积薄发、不辱使命。?
空袭样式多变,启示我们人民防空必须研究新战法。冲突中产生的两个词语引人关注。一个是“预告式打击”:根据以色列方面的说法,5月13日,加沙一栋楼房的业主突然接到以色列军方电话通知,被告知其居住的楼房即将被轰炸,要求其立即撤离。10分钟后,大楼轰然倒塌。另一个是“饱和打击”:哈马斯以集中式、多波次连续发射的方式实施打击,向以色列创纪录地发射超过4000枚火箭弹,与“铁穹”防空系统展开对决。此外,战斗机的定点清除、无人机的自杀式袭击等作战样式也纷至沓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未来空袭必然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样式。人民防空应在练强“鸣、藏、走、消”基本功的同时,积极寻求应对低空打击、电磁干扰等新威胁的有效之策。特别是要主动适应战区主战新格局,将人民防空纳入战区联合防空作战体系,与要地防空、野战防空实现体系融合、协调联动,做到空情信息快速共享、指挥链路有效贯通、防护行动步调一致,以此提高人民防空预警报知、组织指挥、疏散掩蔽、消除空袭后果的实际能力,把末端防护网织得更密、更牢。?
空袭对地下目标可能造成巨大毁伤,启示我们必须提高人防工程战备水平。此次冲突,以军一举炸垮哈马斯经营多年、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地下隧道网络,隐藏在内的特工人员和武器装备损失惨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近年来,一些国家着力推进目标防护地下化,而对手则不断提高对地下目标的打击破坏能力。比如,一种名为GBU-57的钻地弹,可对加固型混凝土钻深60米,对坚硬岩石钻深40米。此类兵器的问世,对人防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人防工程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下长城”。应着眼空袭兵器的发展,不断提高人防工程质量。一方面,应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人防工程的抗打击能力,让敌方导弹打不进、打不透;另一方面,应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工程与工程之间、人防工程与其他地下空间的互联互通,为实施应急防护提供广阔的机动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