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内外科的病史是用墨水写的,而精神病人的病史是用血泪写成的。
为了更好地治疗精神疾患,挽救破溃家庭,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林巧副主任医师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为治疗打开另一扇窗。
中西医结合
打开治疗另一扇窗
和其他科不同,精神科的药物很有限。可就是少量的药物,林巧能通过做“加减乘除”,实现增效减毒的效果。“不同医生用同样的药,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和大厨做菜的道理是一样的。”林巧认为,中西医结合用药,对于精神疾病来说,有着很大优势。
林巧介绍,精神医学和中医学有很多共性,如精神障碍可分为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中医阴阳理论正好相对应。如果能利用好这种共性,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有一名七旬依伯慕名求诊。他胸闷、焦虑数年,各家医院都看过,没发现什么严重心肺疾病,又看了精神心理科,甚至求助上海专家,最终用了7种药物病情仍日渐加重,后来在家走几步就喘个不停,夜里也只能睡个把小时。
接诊时,老人“呼哧呼哧”气喘声,老远就能听到。林巧根据病史仔细研究,决定先做个减法,把7种药调整到2种。果然1个月后,老人睡眠好些了,但依然气喘。这时候,林巧开始用中医做加法,开出“平喘固本汤”,老人回家煎服两周后气喘果然减轻,睡眠明显好转,对林巧感激不尽。
工作20多年来,林巧还发现,西医对于阴性症状的精神疾病带来的认知损害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反而中医能带来改善。
他接诊过一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患病后记忆力、理解力严重下降。于是,他将用于中风后遗症的补阳还五汤“移植”到精神疾病治疗中。“这方剂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对于久病体虚的患者来说,具有改善认知的作用。”林巧介绍,服用一段时间后,患者认知明显恢复,后来还回归岗位。这个汤药对认知的改善,也成为林巧发表的研究课题之一。
能耐心倾听
不放弃中抓住好转苗头
采访时正遇上查房,林巧走在患者中间,更像是他们最信任的朋友……
查房过程中,林巧和患者们聊天。
“我们查房,和其他科室不同,更多是和患者聊天谈心。在交谈过程中望闻问切收集信息,以评估疾病,调整药物剂量。”林巧说,很多患者病情的改变是隐性的,你必须耐心观察、倾听,才能发现潜藏的问题。
林巧治疗过不少难治性患者,不仅住院当下效果好,而且复发率低,有的病情十几二十年都不曾复发。“除了耐心、细心,还要不放弃。”林巧说。
他印象最深是一位叫阿霞(化名)的女子,患有精神分裂症。家人带她到过许多医院,但病情多次复发,阿霞甚至硬生生地切断了自己的手指。
面诊时,林巧从阿霞混乱的状态中,判断其是难治性的精神分裂症。收治入院后,他不断调整用药方案。“其他患者住院3个月就能出院,她一直住了5个月病情才逐渐好转。”林巧说,这个过程中,需要留意好转的苗头,坚持治疗不放弃希望。如今20多年过去,阿霞每天坚持服药,都不发病,不仅能赚钱养家,还承担起照顾年迈母亲的责任。
读懂微表情
助患者正视自身问题
精神科的门诊,患者形形色色,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哭哭啼啼,有的躁狂愤怒……无论来者何人,小到小学生,大到耄耋老者,林巧似乎都有办法“走心”。有“二次元的孩子”来,他能侃侃而谈聊动漫;有一天到晚嚷着干大事业的患者,他先赞对方有抱负……
“可能是我看的书多,看得杂,啥都懂一点,所以和患者沟通起来,更顺畅。”在林巧门诊,患者似乎更愿意卸下“武装”,而他也总能读懂患者微表情、微台词,帮对方直白表达出来,协助他们正视自身问题。他说,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懂得维护患者的自尊。
有些患者来就诊,割腕的伤口还新鲜着。看出仍有自杀倾向的,他会想尽办法把对方留在诊室,直到家属到来,减少创伤和危险性。
“治病过程中,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对患者康复非常关键。”林巧说,每当看着患者病情稳定,回归社会,就觉得这一身白大褂特别有意义,而他也愿意继续做那个点亮患者内心的医生。(记者 陈丹 通讯员 林容/文 记者 石美祥/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