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校园传染病高发季!注意预防这些疾病!
秋季天气多变,时寒时暖,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开学后学生近距离频繁接触,开学后的一至两周是校园内出现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的“高风险期”。为了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开启新学期,做好校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校与传染病
学校是学生聚集场所,同学们接触密切,此时如果卫生设施不完善、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则传染病极易发生。学校又是一个集散地,学生是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一旦学生感染,作为传染源,既能将疾病从社会传入学校,也能从学校扩散至社会。中小学生对各类传染病普遍易感,外加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易患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极易造成传播流行。根据《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提示:我国每年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中,90%以上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与其他人群相比,学龄儿童的流感感染率最高。学校人群密集,且未成年人感染流感的风险高于成年人,传播源容易进入学校并迅速传播。比如:学生排队上厕所、教室内同时有多名学生一起上课、课间操聚集等情况 ,只要有一名学生被感染,都可能会引发流感病毒在学校迅速扩散,最终导致班级或学校不得不停课。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近日,中国疾控官网发布7月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报告显示,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主要症状为喉咙痛、鼻塞、流鼻涕、咳嗽、发烧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我市新冠疫情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因病毒受季节变化、人群活动等影响,不能排除未来几周新冠疫情呈现小幅上升态势。开学后,学生聚集性活动增加,仍将继续存在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传播风险,尽管很多人对新冠已不再恐慌,但为了避免新冠重症、长新冠的发生,开学后校园仍应注意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3.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病原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在临床中,所有人群易感,但常见于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任何季节,北方地区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流行,每3~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当前已初秋,即将迎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学校、托幼机构人员密集,容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家长、学校、孩子应注意防范感染肺炎支原体,影响身体健康。
4.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任何年龄人群均可感染,其中又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发病为主。水痘的传染性极强,水痘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前1~2天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均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因接触患儿疱疹内的疱浆通过衣服、用具、玩具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及3-6月为高发期。水痘俗称“见面传”,一旦出现水痘病例,周围的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发病,因此托幼机构、中小学等儿童集体机构易引起聚集性疫情。
5.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5岁以下的孩子最易中招。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手足口病是儿童中常见的传染病,4月到7月为春夏季流行高峰,10月至11月为秋季流行高峰。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但大龄儿童和成年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也不容忽视,当学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疲劳、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免疫力低下时,也容易感染发病。托幼机构、学校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孩子们每天生活在一起,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概率。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6.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很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造成传播流行。诺如病毒又名诺瓦克病毒,具有潜伏期短、环境抵抗力强、传播途径多样、感染剂量低的特点,因此很容易在人群间造成传播。所有人都普遍易感染该病毒。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流行的高发季节。在中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5%左右,因此常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引起聚集性疫情。人感染诺如病毒后,主要表现为呕吐和腹泻,其中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
7.结核病
结核病为呼吸道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喷出飞沫传播给他人。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盗汗、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结核病因其广泛性、慢性、顽固性等特性,一直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身体健康,被列为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当前,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健康人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会有5%—10%的人发展为结核病。学校是学生高度密集的场所,一旦发生结核病,很容易造成校园内的传播流行,因此,学校结核病防控一直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8.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大嘴巴”。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肿痛一般以耳垂为中心,肿大的腮腺状如梨形或马蹄形,边缘不清,有触痛,张口、咀嚼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该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一般获较持久的免疫力。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接触被唾液污染的衣服、食物、玩具等物品也可被传染。
二、学校如何应对?
1.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和报告等制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为学生佩戴口罩并与家长联系,带学生就医或回家休息,期间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
2.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做好日常消毒,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或香皂等卫生用品。
4.出现疑似病例要加强症状监测、病例管理、消毒、通风等措施。
5.做好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肺炎支原体防控的健康教育工作。
三、学生如何应对?
1.不带病上课,身体不适时应立即上报老师和家长。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注意手卫生,尽量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
3.均衡膳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4.在疾病高发季节应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必要时佩戴口罩。
四、家长如何应对?
1.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时,应居家休息,不带病上学。
2.保持居室环境清洁,做好通风,每日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家长帮助孩子均衡膳食,多饮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帮助和带动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4.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咳嗽、病情反复,要及时就医。家人照顾患者、陪同就医时,也要戴好口罩,做好自我防护。
供稿:传染病防控科
一审:谢德雄
二审:詹文青
三审:张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