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生腌,究竟吃进去多少看不见的危险?
在美食的世界里,腌海鲜绝对是个“超级网红”,鲜嫩欲滴的生腌虾,色泽诱人的生腌蟹,简直让人垂涎欲滴。但它其实是“美食毒药”,藏着一个巨大的“健康雷区”,一口生腌吃进去多少风险?一起了解!
一口生鲜吃进去有多少风险?
生腌是指将生食进行腌制后食用,使用的食材均为海鲜。比如螃蟹、贝类、虾等,初步洗净稍加处理后直接放入容器,随后倒入白酒、鱼露、豉油、芫荽、葱姜蒜、辣椒等调料,密封放入冰箱冷藏,腌制数小时后就可拿出品尝了。生腌既可保持海鲜的鲜甜,也能保持海鲜肉质的滑嫩或脆弹,让人欲罢不能,但其隐藏的风险也让人心惊肉跳。
风险一:细菌感染
生腌海鲜的制作过程中,往往没有经过高温杀菌,这就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据相关检测显示,生腌海鲜中常见的细菌有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沙门氏菌等。这些细菌一旦进入人体,轻则引发腹泻、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重则可能导致菌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风险二:病毒感染
生腌海鲜不仅有细菌的威胁,还可能携带各种病毒。其中,甲型肝炎病毒是海鲜界的“常客”,它通过污染的水源和海鲜传播,一旦进入人体,肝脏就会“拉响警报”,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接踵而至。更可怕的是,它可能在体内潜伏数月,让你毫无察觉。
而诺如病毒则是急性肠胃炎的“罪魁祸首”,它在贝类中尤为常见。吃了被污染的生腌贝类后,你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仿佛经历了一场“肠胃风暴”。
风险三:寄生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又叫肝吸虫,它经常出现在醉虾、淡水鱼生里,是我国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之一。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急慢性胆囊炎、胆管梗阻性黄疸和胆结石等疾病,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和肝内胆管癌。
淡水鱼里有肝吸虫,那海鱼是不是可以放心生吃呢?多项研究显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鱼普遍感染异尖线虫,以小黄鱼、带鱼、青占鱼、鲐鱼的感染率较高。异尖线虫是一种专门寄生于海洋动物身上的寄生虫,人被感染后的主要表现为上腹剧痛、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或肠梗阻等并发症。
酒或醋处理海鲜能杀菌吗?
不少人认为生腌海鲜用高浓度的白酒或醋处理过,再加上芥末、蒜等调味品,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答案:不能!
据研究表明,医学上,75%酒精才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一般饮用酒最高只有五六十度。很多生腌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白酒酒精浓度较低,杀灭病菌效果并不佳,且过程中又加入其他调料,浓度就更低了。因此,酒、醋或蒜等只能调味,杀菌消毒功能有限。
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为嗜盐性细菌,喜欢有盐的环境。诺如病毒和甲肝病毒存活能力极强,在生腌料汁持续浸泡几小时后可能还有残留下的病毒。异尖线虫既然能寄生在海鱼身上,自然也不怕盐环境。
哪些人不宜食用生腌海鲜?
过敏人群:吃海鲜前先吃过敏药并不能防过敏。如果因为过敏正在口服或外用抗组胺类药物,吃海鲜可能影响药效,甚至加重过敏症状。
痛风人群:某些鱼类、贝类以及虾蟹有较多高嘌呤,如果再大量饮酒会使得嘌呤分解加速,生成尿酸,可能诱发痛风。
如何健康安全地食用海鲜?
不要生吃淡水水产。淡水水产的寄生虫风险要大很多,所以千万不要生吃淡水水产。
熟透了再吃。在外面吃海鲜水产等食物时,很多人为了追求美味而选择生腌,但是这样做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其实非常高,最好还是充分加热并熟透后再吃。
食用生腌请从正规渠道购买,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在2015年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明确规定“即食生食动物性水产品”,需要达到“不得检出吸虫囊蚴、线虫幼虫和绦虫裂头蚴等寄生虫”的标准,正规生产企业都会执行这个标准,从而尽可能地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如果去餐厅品尝生腌,最好选择经营许可项目中包含“生食类食品制售”的餐厅
调味料无法杀死寄生虫。特别提醒大家,酱油、山葵酱、白酒根本不足以杀死这些寄生虫,不要迷信它们的作用。
注意规范操作,生熟分开。自己在家做水产海鲜时,一定要注意规范操作,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甜美的“毒药”,隐藏着那么多危害,提醒大家:还是少吃为妙哦!
供稿:急性传染病防控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