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讲堂]乙肝疫苗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8-05-21 17:38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 | | |

  1965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的巴鲁克?布隆伯格在一位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血液中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称之为澳大利亚抗原,使得乙肝疫苗的研制成为可能。默克公司的莫里斯?希勒曼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乙肝疫苗,希勒曼的疫苗是第一个用人血液制备出来的疫苗,尽管他认为很安全,但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不批准其进行临床试验。希勒曼给包括九名默克公司高级主管在内的志愿者接种了乙肝疫苗,之后在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一千名同性恋者中进行试验,证明接种疫苗后比不接种疫苗少75%得肝炎的机会。

  1981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为乙肝疫苗颁发了许可,但是医学界对这种疫苗的态度一直很谨慎,尽管这种疫苗属于最安全的疫苗之一,但由于疫苗是用人的血液来制备的,人们还是对它的安全性表示怀疑。随着基因重组技术出现,默克公司马上将之用在乙肝疫苗上,重组酵母疫苗于1986年上市,一直使用到今天。

  乙肝疫苗的出现,使美国儿童乙肝感染率降低了95%。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取得了巨大的效果。在中国,乙肝疫苗使得儿童的乙肝感染率在十年内从15%下降到1%。在台湾,乙肝疫苗将肝癌的发病率降低了99%。由于能减少肝癌的发病率,乙肝疫苗也是第一个癌症疫苗,是现代医学的一项伟大的成就。

  乙肝疫苗使用进程:

  1965年 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1973年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黑猩猩成功

  1981年 血源乙肝疫苗获准(即第一代乙肝疫苗)

  1986年 重组乙肝疫苗获准(即第二代乙肝疫苗)

  1991年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宣言,凡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5%的国家或地区,应实施对全体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

  1992年 我国把乙肝疫苗纳儿童入计划免疫范畴

  2005年 我国儿童全部实施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足月新生儿和婴幼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有80%-90%的人可产生抗体,免疫效果显著。但对于早产儿的免疫情况有较大争议, 因早产儿有许多不同于足月儿的生理特点或者说是弱点,低免疫功能是其中之一。《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指出,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所生早产儿、低体重儿也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但在该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满1月龄后,再按0/1/6月程序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免疫。

  乙肝疫苗接种小提示:

  1.接种对象及剂次:共接种3剂次,其中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即0/1/6月龄)。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

  2.补种原则:

  (1)若出生24小时内未及时接种,应尽早接种;

  (2)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即可;

  (3)第1剂与第2剂间隔应≥28天,第2剂与第3剂间隔应≥60天。

  3.接种禁忌: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甲醛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妊娠期妇女。

  (4)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4.母婴阻断: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5.免疫持久性:按0、1、6月程序全程接种三剂次乙肝疫苗后,约95%以上的婴幼儿都可产生保护性抗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乙肝疫苗接种后具有很好的长期保护效果,一般人群无需考虑加强免疫。

  6.接种后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红肿,72小时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一般可在2-3日内自行缓解,不需处理;接种部位可出现硬结,一般1-2个月可自行吸收。在极罕见情况下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局部无菌性化脓等,需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疫苗学》《中国药典》《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