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错过的腮腺炎疫苗

日期:2024-09-09 10:44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 | | |

  流行性腮腺炎(mumps,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研究显示,我国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主要集中于314岁人群,其中49岁发病率最高。

  流腮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

  20世纪60年代前,全球流行性腮腺炎年发病率在100/10万~1000/10万之间,每2~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自两剂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普遍接种以来,高接种率国家的流腮发病率大幅下降。

  过去10年间,我国流腮报告病例呈下降趋势(图1),且发病率也在降低。2004~2013年,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4.20/10万;2014~2016年,年平均发病率13.34/10万;2017~2019年,年平均发病率19.48/10万。2023年报告病例9.2万例,发病率降至6.52/10万。


  图1 我国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

  流腮防控形势的好转离不开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应用。2004年,我国将流腮纳入法定传染病丙类传染病管理。2008年,MMR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1824月龄儿童可免费接种1剂;2020年6月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剂MMR接种,分别于8月龄和1824月龄接种。

  从发病率来看:20082010年我国流行性腮腺炎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前3位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和重庆市,而其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2. 5%、63. 53%和73. 99%,均为MMR 接种率较低的省份、低于我国2010年MMR95%的接种率平均水平。

  从保护效果来看:接种含腮成分疫苗后,血凝抑制抗体阳转率为23.21%93.18%,IgG抗体阳转率为83.2%97.7%;3年后抗体阳性率保持>75%;Meta分析显示,疫苗的保护效果为85%。

  我国增加1剂次含腮疫苗的策略转变与国际认知相符。世界卫生组织就在流行性腮腺炎立场文件中指出,全球积累的经验表明要达到对腮腺炎的长期免疫保护需要接种2剂疫苗。

  研究证实,仅接种1剂含腮疫苗人群抗体阳性率低,增加含腮疫苗剂次则能有效提高保护率。一项采集流腮病例的接种信息以分析疫苗剂次对保护效果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剂次疫苗保护效果为61%,≥2剂次疫苗保护效果为83%。

  两次国家免疫规划变更造成了人群含腮疫苗接种剂次的区别。出生于20082020年的人群仅接种1剂含腮成分疫苗,目前他们正处于416岁这一流腮高发年龄段,易引起校园流腮疫情的暴发。

  考虑到2剂疫苗更优的保护效果及校园流腮疫情的暴发风险,建议416岁的儿童尽快补种一剂腮腺炎疫苗,以加强对流腮的保护。

  供稿:免疫规划科

  一审:谢德雄

  二审:詹文青

  三审:张 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