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开学季,也是夏秋换季的时候,福州气候温热潮湿,是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加上学校人员密集,易出现聚集性疫情。从福州市历年学校传染病发病情况看新冠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较为高发。那么,学生、家长及学校如何预防才能让孩子远离这些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新冠、流感、水痘及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征,主要经由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等进行传播;加上夏秋之交,昼夜温差较大,不注意保暖,抵抗力容易降低。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容易暴发此类疫情。
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干、咽痛等症状。流感症状与之相似,也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头痛、畏寒等,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
流感的症状与新冠病毒感染相似,也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头痛、畏寒等,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
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表现多样,病人在感染了腮腺炎病毒后14-25天才会出现流腮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随之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腮腺最常受累,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累及对侧。因唾液腺管阻塞,张口和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水痘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患者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痴期均有传染性,易感者与患者接触后容易被感染。感染后,多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瘪疹和结痴,皮疹多呈现向心性分布,主要集中在头面部和躯干,四肢较少。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由消化道侵入而引起的传染病。这类疾病传染性强、危害性大,主要通过饮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等渠道传染。比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轮状病毒感染、急性胃肠炎等。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可通过与患者共同进食、接触患者飞沫、接触患者玩具、毛巾等物品进行传播。诺如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排毒时间长、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喉咙疼痛和咽部红肿,以及口腔和咽峡处的小范围溃疡。
诺如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排毒时间长、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其传播途径多样,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接触病例及其呕吐物都可能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腹泻、发热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居多。
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2-3天,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多数患儿还会有发热现象,体温在37.9-39.5℃,继之出现吐泻症状,每天10次左右。秋季腹泻一般持续3-9天,前3天症状最严重。
致学生和家长——防控有妙招:
1、勤洗手: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流动水洗手(七步洗手法)。
2、常通风:定期开窗通风,做好环境消毒。建议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规律作息健康安全饮食增强免疫力:坚持规律作息,科学锻炼身体,保障健康安全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
4、减少人员聚集: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在环境密闭、通风不良等场所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应正确佩戴口罩。
5、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6、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如流感疫苗可在每年秋季接种,水痘疫苗共接种2剂次(1岁和4岁加强),流腮疫苗应接种2剂次、入学前未接种2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要进行补种,还需要疫苗接种详细知识的可咨询辖区预防接种门诊。
7、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烧、咽痛、皮疹、呕吐、腹泻等急性症状或被诊断相关传染性疾病后,应主动报告老师及家长,做好个人防护,注意居家休息或治疗,避免带病上学或上岗。
致学校——防控有妙招:
1、健康监测:师生员工入校时测量体温,落实晨午(晚)检、传染病疫情报告、因病缺勤缺课病因登记追踪,随时关注师生员工健康状况。
2、通风消毒:在天气允许的条件下,加强教室的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校区公共场所(如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开窗通风、对重点部位(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便器按钮、电梯按钮、上下床扶手等)擦拭消毒、对学校幼儿园公共设施玩具等进行清洁与消毒。
3、健康教育:将传染病防控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内容,告诉孩子防病的意义、为什么、怎么防。引导师生员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
4、爱国卫生运动:开学前对校园开展全面的清洁大扫除,对食堂、厕所等重点区域加大清洁力度;并制定长期持续的保洁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责任片区,保障学校内外环境清洁、食品安全、教室图书室办公室明窗几净、空气清新。
供稿:传染病防控科
方海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