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同堂传佳话

日期:2017-11-09 10:13 来源:福州日报
| | | |

  在连江县透堡镇陇柄村,有一座杨氏祖室,原由杨氏二世祖杨均建于宋代,面积165平方米。2006年,其后裔拓基展貌,甚为壮观。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又在透堡杨厝街建杨氏宗祠。宰相叶向高曾为该祠中堂匾额题字“敦睦高风”,工部右侍郎董应举亦为门额和插屏额分别题字“义门”“教义堂”。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宗祠,道光二十年(1840)完善宗祠前座,2006年在原貌上修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透堡杨氏在当地根深叶茂,清名远播,实则与阖族“六代同居”的和睦亲善佳话密不可分。

  北宋宣和末年(1119-1125),杨氏河南固始人杨宅仁为“避金乱入闽”,迁建宁(今建瓯)一带。其元孙杨熙于宋端平年间(1234年~1236年),携子徙居连江陇柄村,为迁移透堡的始祖。此后杨氏历代先人耕读传家、敦睦孝友、热心公益,备受乡邻敬重。

  至元初第七代裔孙杨宗连,崇德尚义,办事公道,对族人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其伯父杨佑去世,遗下两幼儿。杨宗连视如同胞,抚养爱护。其孝友义行,得到妻子陈氏的坚定支持,更得到族人的充分认可,不分爨成为大家的共识,进而奠定了六代同居之基。

  杨宗连以身作则,财不私蓄,事事为先,力不吝存。于是乎,合家以之为楷模,各尽所能,男耕女织,耕读持家,满庭祥和义气。

  和谐的家风养育了代代杨氏家族。六代同居时最为著名的要数第十一代杨崇。杨崇生于明太祖洪武年间(1388年),慈心善意,尊重长辈,友爱至亲,正人正己。

  所有家人外出经营,寸布粒米的收益,全部归公并记录在册。外出做客,要求衣帽整洁、形象优雅。礼服不得私用,厅堂上设衣架,挂各型号服饰,得体者均可轮流穿着。婴幼儿饿啼,乳妇互哺,不擅专自己的儿子而哺乳。沐浴用水,以冷易热。10岁以上统一持一小桶,装冷水易热水。否则,不轻易单取热水。

  新媳妇入门,第三日早上,去除华丽服饰,着朴素装饰,在厅堂上谒见公婆与族人,聆听祖训,举行“椎布”礼。所有嫁妆、细软,不论丰寡一律充公。嫁入“义门”杨氏,即意味着衣食无忧,过上均富生活,因此不必有私物,以免滋生攀比之风。

  曾经有位富家女嫁入“义门”杨氏,私叹饮食清淡,嫌无肉食。杨崇得知,立即宰大猪一口,全家共享。新媳妇见状极为惭愧,遂与家人共食寻常饭菜,再无怨言。

  另据传闻,杨氏满门和睦之风,甚至感化了鸡鸭禽类。喂食时若有一只鸡未到,所有的鸡都翘首等待,不肯下啄。待到齐后,才一并啄食。这传闻自然不可深究其真伪,但也反映出杨氏被赞为“义门”的根由所在。

  根据朝廷法律,杨氏祖祖辈辈负责戍守陕西边关凤阳城。应征者终身戍边,子孙同样戍防,不得更换。离家近的,还可以按年次序前往戍防;若离家千里之遥,回归故土,终成奢望。

  明初,朝廷征戍,杨铜、杨铁争相应征。此时,杨崇的侄子杨孟上前高声说:“二位叔叔别争了。我是长子,也已长大,理当让我去。”

  杨孟身着戎装,随军前往凤阳途中,传令官忽然传来圣旨:军队转戍连江定海城。这真是个天大的喜讯,从此杨氏一家聚乐如初。

  也许是平安幸福的日子创造了健康人生,透堡杨氏人丁兴旺,健康长寿。据杨氏族谱记载,“初年(元初)七十余口,季年(明初)倍之”,其家族创造了“48年无丧事,36年无哭声”的奇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