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在晚清的举办时间只有四十一年,若加上民国以后延续维系在大陆举办的时间,前后共计八十三年。其间所造船舰,所产枪炮、飞机、鱼雷等作战武器,都曾称卓于一时,但都远不如其所培养造就的众多杰出人才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与产生的影响。船政首开风气之先,“辟中华未有之奇,裕滨海自强之本”。船政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文化,为推进中国近代历史转型与前进发展奠定了基础。即使在福建船政沉寂以后,它的文化影响都仍在发生作用,以至船政文化至今成为福州的城市名片、福建的特色文化内容,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
一、船政对近代中国工业与国防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船政物质文化的代表是所造船舰及各种武器、机器设备,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明创造能力。从1869年船政制造出第一艘“万年清”舰开始,造船厂陆续制造出多艘船舰,而且迅速从仿制外国舰船转为自己设计、制造;由制造传统木壳船,提升为制造铁木结构船,进而制造铁胁船、钢质军舰,而且舰船的排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平远”舰的制造,代表了晚清时期我国造船技术的最高水平。沈葆桢一类官员认识到,“船政系海防根本”,所以他主持造船后尽力加快船体更新,由木船而铁木合构、铁甲船,直至钢船。沈氏指出:“御夷于海,此器(指铁甲船)必不可少”,“非练大支水军以为策应、合击之师,无以联气脉而慑寇志”。对于制造钢甲船,他不仅“每饭不忘此”,而且临终上折仍坚称,“总以为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可见他对海防建设之殚精竭虑。后任船政大臣裴荫森同样认为:“整顿水师必先造办铁甲,时势所趋”。重要的是,船政领导者和船政学堂所培养出的人才,抱定科学救国、裕民图强的宗旨,形成创新理念,为中国近代以后科技文化的发展、思想意识的解放,开导了先河,其后变革创新思想蔚成风气,一批批具有新知识、新思维的人才破茧而出,引领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潮流和风尚。
福建船政开办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重大成就,成为近代中国(也是远东)最大的船舶制造中心和基地,引起国人和世人的瞩目。如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驶到天津、东南亚,引起海内外华人的轰动;“扬武”号军舰到日本,耸动听闻,赢得艳羡的目光与赞美之声浪。欧美各国游客来华,都极欲到马尾,以参观船政为幸事。船政因此被誉为“中国海军设军之始,亦即海军铸才之基”。
二、船政培植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提出“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沈葆桢主张“防海之害而收海之利”,“船政为海防第一关键”;“求外国益精之学”,“窥其精微之奥”。尤其在1874年奉命巡台之后,沈葆桢意识到台湾主权维护与海防建设的重要性,坚定主张“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予人”。身临其境,他产生了强烈的海权观念,从而着力加强台湾的海防建设,抓紧台湾的防务戒备。为此,1875年8至11月,沈葆桢在台湾还组织船政学堂学生刘步蟾、林泰增、陈兆翱、蒋超英、严复、郑清濂、林庆升、郑诚、魏瀚、林日章等十人,“随台测量海口,踏勘番社,详绘地图。毒瘴惊涛,不避艰险”,最终绘就《台湾府城并安平海口图》和《台湾全图》地图及《各番族形状风俗图》,并于次年3月由沈葆桢进呈朝廷。这对台湾主权管辖与海防建设都有重要意义。船政培养出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面对国家危亡处境,大声呼吁“救亡图存”,“不变法则必亡”;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
船政培养出来的我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在抗敌御海、保卫海疆的战争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船政所培育的强军爱国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船政培养的将士们,在中法马江战役和中日黄海海战中都有英勇表现。中法马江海战中,中国水师虽因清廷的昏聩颟顸与临阵指挥失误而遭败绩,但是,也因水师官兵的顽强作战与沿岸军民的英勇抵抗,使得法军最终“欲图占据”省城福州的阴谋未能得逞,于一周后被迫退出闽江口外,侵略军头目孤拔也因被袭伤重而死。1894年的黄海战役,水师官兵顽强抵抗、浴血奋战,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卓绝的英雄气概。世纪末期的两场大海战,彻底暴露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宣告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同时,它也刺激和警醒中国的志士仁人去重新寻找救亡图存的出路、民族振兴的前途。
三、船政文化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兴盛产生重要影响
船政群英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冷眼向洋”,别开生面,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船政文化与船政精神,树立起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光辉旗帜。启蒙思想家严复,悲愤于甲申、甲午两次海战中自己同学、学生的伤亡和国家丧师失地的耻辱,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五篇政论文章,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变法维新的倡议,继而先后翻译出版西方“八大名著”,倡导废除“八股文”、改造国民性,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振兴国家和民族为职志。他的文章
与译著不啻电光石火,发出振聋发聩的巨声,警醒国人。王寿昌与林纾合作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将西方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引进中国,为国人打开认识西方社会的窗口。一些派驻国外的外交官员,如罗丰禄、陈季同、陈寿彭等人,纷纷翻译出版西方小说和文学著作,如陈寿彭翻译出版《格致正轨》、《八十日环游记》,罗丰禄翻译《海外名贤事略》、《贝斯福游华笔记》等。陈季同作为外交官兼翻译家,为沟通中西文化不遗余力,以法文出版《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国人的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中国人的娱乐》,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马建忠参照西方语法,总结中国古代汉语语法,撰著《马氏文通》,开辟近代汉语文法研究的新领域。因此可以说,福建船政成为东西文化双向交流的重要平台,翻开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开启中国文化的一代新风。
船政引进西方管理制度并产生积极影响,这是福建船政在制度文化层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它创造了新型的近代企业管理体制。船政大臣沈葆桢坚持“权操诸我”的原则,统管造船、学堂和轮船水师。船政学堂创办五年之后,学生已能独立制作、指挥施工、管理车间。不久,毕业生可以自行设计监造,工匠亦可“放手自造”。除造船外,还能触类旁通,制造枪炮、鱼雷、炸弹以及铸钱、治水等,惠及民生。船政既造兵轮,也造商轮,推动了民用航运业的发展。船政学生到铁路部门任职,推动了铁路的建设和管理;船政毕业生铺设海底电缆,主持电报业务,开创并发展我国近代的电信技术。福建船政还创新了近代教育管理体制。船政在教育制度方面也有划时代的创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到教学实践乃至派遣留学生,都引进西方文化的理念与方法,开创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先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
四、船政为台湾的近现代化奠定基础
福建船政为台湾的开发、建设做出重大而持久的贡献,因而对台湾社会的前进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1874年到l875年,沈葆桢在奉命巡台的一年多时间里,不仅成功地驱走了侵占台湾的日本侵略军,而且适时地提出“善后即创始”的新思路,主张“开禁”、“开府”、“开山”、“开矿”,并采取“开山十四条”与“抚番十一条”具体措施。他奏请增设台北一府三县及琅峤县,保障了台湾的长治久安与稳定发展。他在台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推动台湾从落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发展,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他的治台建议和政策措施,使台湾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一跃而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五、船政教育的成功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榜样
船政学堂培养大批人才,其新式办学方法取得很大成功,产生全国性影响,因此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船政学堂,兴办新的水师学堂或海军学校。如l880年在天津创办水师学堂,1890年在南京创办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其总教习和总办(校长)分别为福州人严复、蒋超英、谢葆璋等人。且其他地方创办的海军学校,其领导人或骨干也多为船政学堂培养出的毕业生。由此推而广之,近代以来福州的许多士绅和文人也都加入创办新学的潮流,如1896年任杭州知府的林启,积极创办求是书院等四所新学(包括实业学校),陈宝琛与王眉寿夫妇在福州创办全闽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及实业学校,林白水、黄展云等创办福州蒙学堂(后更名为侯官高等小学堂)等等。他们不仅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造就出充满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操的志士和革命家。
小结
综上所述,福建船政是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基地、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又是我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近代教育的起点。船政文化是船政人在创办船政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汇,是在新生产力基础上孕育出的先进文化,是近代中国面临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产生的新世纪精神文明,是中国近代文明的里程碑,是近代先进文化的旗帜。它在出现之初,就产生惊天效应,显示出强大威力。如严复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表五篇政论文章与翻译西方八大名著,惊世骇俗,石破天惊;王寿昌、林纾翻译小说,不胫而走,洛阳纸贵。他们代表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之路,福建船政成为中国人实现复兴之梦的起航点。福建船政首开变革风气,创造了数以十计的“中国第一”,其文化思想和精神品格,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又独具智慧和胆略。一代新人,锻造出中国全新的生产力;一群新秀,创造出先进的船政文化。他们在当时为中国树起先进文化的大纛,为国家争得荣誉,为福建赢得声名。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应当借鉴并继承船政文化精神,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沿着先贤开拓的民族振兴、社会发展之路奋勇前进。
我们在追溯福建船政创办和发展的历史,总结船政文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的时候,应当看到福建船政对近代中国的贡献。从现实角度看,它包括舰船制造、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的生产和船政水师的建立等等;从长远角度讲,则是船政文化的形成及其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包括:舰船制造中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引进西方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教育管理制度;引进西方的科技与教育人才;把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当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实现了由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从西学到中学的过渡,由此培养出一大批新型的人才。船政文化及其精神通过一代一代的船政人(包括受他们影响的后人)在海峡两岸的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摘自:《船政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