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城隍庙

日期:2018-03-26 09:51 来源:福州日报
| | | |

 

  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漳州平和县九峰镇的库藏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应该是分量很重的一颗珍宝。城隍庙占地1400多平方米,五进式纵列乡土建筑群,显得恢弘大气。

  东门外的风经常吹过城隍庙的屋顶,抚摸历史触须一般掀起城隍庙的神秘。从明正德十四年(1519)到现在,已有近五百年历史的城隍庙依然矗立在那里静观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城隍庙肯定会衰老的,青砖上的青苔就是它的老年斑。但城隍庙也如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般,体现其存在的坚挺。从泛黄的故纸里,知道城隍庙曾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嘉庆六年(1801)两度修建,这就宛如一个老人数度返老还童,重新焕发生机。数年前,城隍庙再度重修,又为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正是在不断的修建中,许多东西得以保存下来,如果摒弃了修建,更多的东西就消失在时光深处,成为历史的烟尘。

  城隍庙是奏请朝廷设置平和县的王阳明建起的,不知道什么缘故,他在一个当时绝对是偏远县份的平和县,建成了据说是府级建制的城隍庙,让后人平添了不少荣光,也存留了一些不解。无论当时他的用意何在,府级建制的城隍庙事实上存在了,给人“宏其旧制,广其幽邃,饰以金碧,稍具大观”的印象,雕刻精美的龙柱给人华美的感觉,光滑的青色条石泛发着历史的幽远深邃。九峰城隍庙和我到过的不少老房子一样,神秘而略带清冷。恢弘高大的房子也许仅仅能让人短暂地仰望,让人温暖和沉浸其中的是文化的芳香。城隍庙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保存完好的壁画,精细飘逸的画风,简练清晰的线条昭示了当年绘画的技巧。“双髻升曦、九峰返照、东郊春雨、西岭暮霞、天马晴烟、石潭秋月、笔山侵汉、碧水澄波”这九峰古八景在墙上诉说古镇九峰的精美,二十四孝图、十八地狱图,闪烁着传统文化和不断累积的道德光芒。内容也许是在各地广为传诵的,有着放在哪儿都同样的功效,但佐以精巧的绘画形式留存在九峰城隍庙的墙壁上,那么无论是今天的艺术价值还是当年教化民众的社会价值,都因此放大了,城隍庙那两堵墙壁注定成为目光停留和关注的地方。

  九峰城隍庙主祀的主神被称为城隍都尊神,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王维。人们至今都不明白王维怎么会成为九峰城隍庙的城隍都尊神。在唐代,这块土地绝对是“蛮荒之地”,是发配谪官贬吏的地方。不仅仅王维的足迹不可能留在当时边远荒野的平和,就是他的目光也不可能从平和的上空飘过。再说建成九峰城隍庙的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而王维是山西祁县人,两地相隔遥远,为什么把他奉为城隍都尊神?确实让人费解。

  无论如何,王维成为九峰城隍庙的城隍都尊神,领受平和民众的香火已经500年了,并且留下了不少美好的传说。其一就是“城隍妈”金身和秀峰乡的渊源,所谓的“有公就有婆,有称就有砣”,有了“城隍爷”,也就有“城隍妈”,当年的“城隍妈”金身如何,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清朝年间,九峰信众要重雕“城隍妈”木质金身,但找了好多的木材,雕刻之后很快就腐烂了,信众说那是“城隍妈”不合意,最后在离九峰20多公里的秀峰乡找到了一棵樟树,雕刻之后,金身愈发光洁,九峰信众就把秀峰乡当成“城隍妈”的娘家。每每有哪个地方到九峰城隍庙迎神出巡,都是“城隍爷”“城隍妈”一起出动,并且要敲锣打鼓迎去送回,唯有秀峰乡在演社戏的时候可以单独迎接“城隍妈”,并且只要迎去,回来是不用管的。只要捎个哪天回来的信息,九峰的信众自会敲锣打鼓去迎回来,颇有嫁出去的女儿被娘家人接回看戏,回来的时候自然是要婆家人去迎回来的味道。

  如今的城隍庙在九峰镇依然很热闹地散发着历史文化的芬芳,依然有许多信众前往。观众以不同的心态前往,看到不同的内涵,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须统一的格式。而城隍庙,依然在那里宠辱不惊地经受着岁月的考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