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福州文学的发展
作者:戴显群
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授福建观察使到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的33年间,是王潮、王审知治闽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军阀混战、经济凋弊、民不聊生;而福建境内却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富足,所谓:“汙莱尽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琅琊王德政碑》)因此,福建就成为北方避难者的乐土,许多北方士人纷纷南下入闽,他们与本土士人一道共同推动福建文化的发展。文学发展则是晚唐五代福建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
福州作为王闽政权的开府建衙之地、闽国的都城,是晚唐五代时期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集中了一批本土的、南归的、流寓入闽的文学之士,他们共同在福州文学舞台上创作了不少颇有影响的作品,在律赋、诗词、散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建树。
在律赋创作方面,颇有成就,其中王棨、黄滔、徐寅等人影响最大,王棨与黄滔还号称律赋“两雄”。(李调元:《赋话》)
王棨,字辅文,福州福唐(今福清)人,懿宗咸通三年(862年)进士及第。当时,王棨以律赋见重,他的赋集《麟角集》,收赋作45篇,是为唐代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赋集。唐代的科举考试的文体是以诗赋为主,对赋的格律非常讲究,内容也比较滞板,而王棨的律赋却别开生面,他不为参加考试而写律赋,而是将人生情感、社会百态都进入律赋创作领域,使之成为一种不受约束、自由抒发感情的文体。王棨有影响的律赋作品有《江南春赋》《贫赋》《秋夜七里滩闻渔歌赋》《松柏有心赋》《跬步千里赋》《白雪楼赋》《离人怨长夜赋》《曲江池赋》《耕弄田赋》等等。《江南春赋》可算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在描述江南春色的同时,巧妙地将历史上昏君误国的故事编织其中,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如“艳逸无穷,欢娱有极。齐东昏醉之而失位,陈后主迷之而丧国。”从而推进了作品的深度。该赋构思新颖、行文流丽、寓意深刻,堪称佳作。今人霍旭东评价道:“此赋义既明雅,词又巧丽,且又富于情韵,故为不朽之作。”(《历代辞赋鉴赏辞典》)
黄滔,字文江,祖籍侯官(今福州),后迁居莆田涵江,是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黄滔登荐,进京应试。然而,黄滔命运多舛,屡试不第,长期流落京城,困顿科场,直至昭宗乾宁二年(895年)终于登上进士第。其时藩镇割据,政局动荡,朝廷无暇授官,及至光化二年(899年),才授以四门博士。天复元年(901年)黄滔离开动荡的京城回到福建,得到主持闽政的王审知重用,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在辅佐王审知治闽期间多有贡献,他力劝王审放弃称帝的打算,“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他礼遇中州来闽之士,“中州名士避地来闽,若韩偓、李洵数十辈,悉主于滔。”(《十国春秋·黄滔传》)黄滔的诗、文、赋都颇具特色,洪迈在《黄御史公集》序中称誉其作品是“其文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马嵬》《馆娃》《景阳》《水殿》诸赋,雄心隽永,使人读之废卷太息。”他在福建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为晚唐五代闽中文坛的领袖人物,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
黄滔擅长写赋,《全唐文》收入他的律赋22篇。黄滔的赋与王棨齐名,但风格却与王棨大相径庭,他的赋意境凄凉,充满沧桑感,这当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在流寓长安的十余年间,写出不少风行一时的名赋,如《明皇回驾经马嵬赋》《景阳宫赋》《水殿赋》等。《馆娃宫赋》是黄滔最著名的律赋作品,该赋的开头就写道:“吴王殁地兮,吴国芜城;故宫莫问兮,故事难名。......舞榭歌台,朝为宫而暮为沼;英风霸业,古人失而今人惊。”这鲜明对比、盛衰之叹,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沧桑之感中,充满着艺术魅力。今人霍旭东评价《馆娃宫赋》:“好就好在以赋的形式总结了历史教训,说出了很多人要说的话。”《汉宫人诵洞箫赋》也是黄滔的一篇佳作,清人李调元对此赋尤为欣赏,称其“最多丽句,传在人口......文江律赋,美不胜收,此篇尤胜。句调之新异,字法之尖颖,开后人多少法门。”(李调元:《律赋》)可见黄滔的律赋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之大。
徐寅,字昭梦,莆田人,景福元年(892年)进士及第,官秘书省正字。后归闽,依王审知,因礼待简略,归隐延寿溪。徐寅的赋在当时也是名重一时。其《斩蛇剑赋》《御沟水赋》《人生几何赋》等三赋,远传到渤海国,为渤海国人所重。其《寒赋》,以帝王之寒与战士之寒、农夫之寒、儒者之寒相对比,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的代表作《人生几何赋》,评点古圣先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该赋一出,
“四方传写,长安纸价为高者三日。”(《全闽诗录》)可见徐寅的律赋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四库提要》称其赋“句雕字琢,不出当时程试之格,而刻意锻炼,时多秀句。”《全唐文》收有徐寅的赋28篇。
晚唐五代,在福州文坛上诗词的创作也比较活跃。闽籍诗人主要有黄滔、徐寅、翁承赞以及一些王族成员。但是,本土的诗人及作品并不多,其影响也不及流寓入闽的文人,如韩偓、周朴、崔道融等人。
黄滔在诗歌创作方面,由于久困科场,因而有不少反映科举经历与艰辛的内容;黄滔身处乱世,他的诗也直接描写战乱对社会生灵的涂炭;长期的羁旅生活,黄滔也写下不少行旅诗,尽情抒发羁旅怨情与游子乡愁;还有不少赞美故乡山水的诗篇。黄滔的诗能将自己多舛的命运与时代社会紧紧联系一起,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意义。著有《泉山秀句集》,《全五代诗》收黄滔诗201首。
徐寅诗歌创作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山水诗、抒情诗、题赠唱酬以及吟物言志等方面。他特别擅长撰写吟物诗歌,内容广泛,无所不包,诗句新颖形象。如《蕉叶》:“绿绮新裁织女机,摆风摇日影离披。只应青帝行春罢,闲倚东墙卓翠旗。”《全五代诗》收徐寅诗266首。
翁承赞,字文饶,福唐人,昭宗乾宁三年(896年)进士及第,乾宁四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曾任京兆府参军、右拾遗。归闽后,官至闽相,曾建议王审知“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旧五代史》)唐代应试,每在八月,故谚曰:“槐花黄,举子忙”,翁承赞有《咏槐花》:“雨中装点望中黄,勾引蝉声送夕阳。忆得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该诗在当时广为传诵。《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诗集一卷。
并著有《昼锦集》《宏词前后集》,凡二十卷。《全唐诗》收其诗为一卷。王室成员的诗,有王继鹏的《批叶翘疎》,王延彬的《春日寓感》《哭徐寅》,王继勳的《赠和龙妙空禅师》等。
韩偓,字致尧,一作致光,京兆人,龙启元年进士及第,拜左拾遗,累迁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历翰林学士。昭宗时,因遭朱全忠的忌恨,而携族入闽归依王审知,家于三山。所著有《翰林集》《香奁集》。韩偓入闽时虽已届晚年,但却留下约百首的诗歌作品,内容多为追怀故国、抒发感慨、山水风物等方面。如在福州时创作的《向隅》:“守道得途迟,中兼遇乱离。刚肠成绕指,元发转垂丝。客路少安处,病床无稳时。弟兄消息绝,独敛向隅首。”表达了离乱之苦与孤寂之情。其《登南神光寺塔院》云:“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摅离报立高台。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四序有华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是一篇脍炙人口歌吟福州风物的诗歌。韩偓的诗极其清丽,“富于才情,词致婉丽,能道人意外事。”(《全闽诗录》)《四库提要》评价道:“其诗虽局于风气,深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言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其在晚唐,亦可谓文笔之鸣凤矣。”
周朴,字大朴,一作见素,吴县人,唐末避地福州,寄食乌石山僧寺。黄巢过闽,欲招降之,周朴不从,遂被黄巢杀害。周朴“喜吟诗,尤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返。得一联一句,则怡然自快。”(《全闽诗录》)寄寓福州期间,留下了不少的诗歌,如《福州神光寺塔》等。周朴的诗自成风格,见重当时,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义相高。如周朴者,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其名重于当时如此。”(《全闽诗录》)《全诗唐》收录他的诗15首。
流寓入闽有影响的诗人还有崔道融、刘山甫、詹敦仁等人。在词的创作方面,韩偓依然最负盛名。他留下的作品有《忆眠时》《生查子》《浣溪沙》《木兰花》《谪仙怨》《玉合》《金陵》等。韩偓的词作中有不少清丽绮艳、感情深远的句子,如“娇娆意态不胜春,愿倚郎肩永相著”“开缄不见新书迹,带粉犹残旧泪痕”等等,后人给予较高的评价。陈金凤,福清人,王延钧于龙启元年(934年)封为皇后。虽为女流之辈,但所作《乐遊曲》二首却为后人所称道。谢章铤《赌棋山庄集词话》说道:“按《乐遊曲》诸家选词概不收录,然其音节与张志和《渔歌子》极相类,是个绝妙词者。”(《全唐五代词》)
在散文创作方面,黄滔最负盛名,留下了大量的书、启、序、赞、祭、杂文等各种文体的文章,当时王审知幕府中许多重要公文多由黄滔起草。黄滔还擅写碑铭,当时闽中碑几乎尽出其手,如《莆田灵岩寺碑铭》《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华岩寺开山始祖碑铭》《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等。他撰写的《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长达2000多字,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堪称碑铭珍品。
陈黯,为流寓入闽的文人,在闽期间写了不少文章。他的作品《送王棨序》,高度评价了王棨的律赋,称其“与相如扬雄之流,异代同工也。”其文章《答问谏者》《御暴说》《诘凤》《禹诰》《拜狱言》等,在当时都颇有影响。
此外,詹敦仁的《清隐堂记》、王瞻的《高盖名山院记》、林同颖的《坚牢塔记》、黄璞的《陈岩墓志》等,都是当时的名篇。
晚唐五代时期,福州文学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律赋、诗词、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代表作家,从而奠定了两宋福州文学兴盛的基础。(编辑:郭进绍)
(作者原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本文来源:《福州史志》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