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亭街咸鲜鱼牙忆旧和鱼文化的故事
中亭街的来历
据有关资料记载,北宋时,由于泥沙不断堆积,中亭街地段渐渐露出水面,南宋时,中亭街地段完全露出水面,且比闽江水面高出一丈,形成一块完整的洲地,在这里种菜、捕鱼、养殖的农民、渔民就把这块洲地命名为“楞岩洲”。地名的典故是这里有一块岩石直立着,故名。先民为劳作方便起见,在洲地中段盖了一个简易的亭子供避风避雨之用。“楞岩洲”和其后成洲的“义洲”“帮洲”“后洲”“沧洲”“鳌峰洲”“瀛洲”“苍霞洲”“三县洲”“尤溪洲”并称为福州台江十洲。
元大德七年(1303),福州万寿桥兴工动建,“楞岩洲”这片洲地中,外地人口不断迁到这里来谋生、发展。至治二年(1322),历经十九年建造的万寿桥终于建成,“楞岩洲”南可通仓山,北可达福州城内。此后,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搭盖店铺,经商做买卖,由于这里过往行人多,所以生意很红火。因此处的万寿桥码头、新桥仔河、三捷河、达道河都在楞岩洲周边,水运优势特别发达,所以鱼市买卖特别活跃,这是中亭街鱼市的萌芽时期。
元末明初,福州城人口的不断增加,台江周边居民住户的不断增多,原先的“楞岩洲”已经变成了一条近500米长的街市,百姓按以前洲中有“亭”的古迹,将这条街道命名为“中亭街”。六百年来中亭街的地名始终不变,一直沿用到今天。
鱼牙鱼铺
明朝时,中亭街两旁鱼牙、鱼铺林立,《福建进京路引》诗云:“下渡红墙十锦庙,梅坞过岭江南桥,中洲桥头起税馆,中亭街鱼货两边排,小桥一边卖青果,安民崎顶挂套衣,横街巷口酒米店,惠泽增为剔棕毛……”。其中的中亭街鱼货两边排,就是中亭街鱼牙、鱼市的佐证。
民国以来,在中亭街开设鱼牙的店号有:“紫帷”“公茂”“荣茂”“发茂”“财茂”“长茂”“分兴”“长合泰”“品记”“日升”“海丰”“聚春”“李记”“发旺”“福康”“福成”“四季”“长春”“城记”“康记”“福安”“昌记”“惠泉”“鼎记”“炳南”“发海”“祥兴”“依财弟”等二十八家。其中“紫帷”“公茂”“分兴”“长合泰”四家业务最大,经营业务除咸鱼外,包揽了鱼虾螺贝四大类。
“品记”“日升”“海丰”“聚春”“康记”“福安”六家店堂中等,业务居二十八家之中等。“长春”“城记”“四季”“鼎记”“祥兴”“依财弟”六家专卖咸鱼类:咸鳗鱼、咸白力鱼、咸瓜鱼、咸带鱼、咸鲄仔鱼、虾米、丁鱼鲄、海蜇皮等咸货。买咸货的客户大都是来自闽北、闽西的商贩,福州郊县的客商如闽侯、永泰、闽清的商贩也多来采购海产咸货回本地售卖。笔者年幼时曾跟随父亲到“祥兴”鱼牙买回咸鱼到自己店中售卖。还有“福康”“福成”“惠泉”“鼎记”等十二家,业务范围较小,业务竞争相当激烈。以上28家的店址都开设在中亭街的北段至中段,因而街道两旁鱼牙林立,空气中鱼腥味很浓。
在鱼牙中心、金店中心、棉店中心三大行业辐射下,中亭街形成了万商云集的闹市。中亭街有金店32家,占全市金店总数的75%,有棉店13家,占全市棉店的50%,中亭街金市由于竞争激烈,黄金成色争好,款式创新,当时有市民编成民谣唱道:“走东街,穿西街,过南街,卖金要去中亭街。”中亭街金店货真价实是市民首选的目标。
除以上三大中心外,中亭街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店老字号有:“复祥金店”“久大”“天宝银店”“德余南北京果店”“公大商行”“恒生当店”“王大美毛笔店”“游美和饭店”“陶永顺草席店”“大同烛店”“百龄百货店”“四省中药店”“陈成碗店”“同春绸布店”“中华西药店”“顺茂烟店”“赛园橄榄蜜饯店”“文华书纸店”“魏南林皮鞋店”“林记粮果店”“依梨水果店”“新源布店”“三成炳粿店”“福兰苏广店”“开芳斋糕饼店”“交通银行”“中国书局”“一枝春茶叶店”“仁和棉店”等等。
中亭街的鱼牙,每天半夜零点就开始上市,为保证海产品的鲜度和质量,“半盲摊,半盲摊,半盲就摆摊”的典故就出在这里,旧社会和解放初期由于电力不足,电灯的光亮不够,各家鱼牙的老板用汽灯、马灯、灯笼、火把等助光。上市时间,鱼主的开价报价声,小商小贩的讨价还价声,鱼牙老板的折中评价声,大秤磅秤的称重过磅声,会计司账的算盘滴答声,小商小贩付款的银元铜板声,鱼牙伙计脚穿木屐走在石板路上响起的滴答声,扁担鱼筐的碰撞声,搬运工人的搬动鱼货声,汽车货车的马达轰响声,组成了早市的交响曲。
经营品种
中亭街咸鲜鱼牙经营的海鲜水产品大致分为四大门类,即:鱼类、虾类、螺类、贝类,品种多达五十多种。
鱼类海水品种有:黄瓜、春只、带鱼、带首、马鲛鱼、白力鱼、青鳗、黄鳗、鲳鱼、半片鱼(粉红色)、方鱼(福州土名烘鱼,方鱼煮糟菜是餐桌上的名菜)、鲨鱼、雪鱼、文昌鱼、目鱼、石斑鱼、沙丁鱼。
淡水品种有:鲤鱼、鲢鱼、白刀鱼、草鱼、淡水鳗鱼、桂花鱼、梅鱼、鲈鱼、雪鱼、银鱼(俗称白鱼)、黄沉鱼、黄甲鱼、鲫鱼。
虾类品种有:大龙虾、九节虾、明虾、对虾、海虾、红虾、青虾、虾菇。昔时,大龙虾身价很低,以1957年来讲,每斤价格只二角钱,是制造虾油的原料。如今身价千倍,是宾馆、饭店宴席上的名菜,虾菇的身价变化也略同。
螺类:香螺、黄螺、花螺、红螺、马螺、长螺、号螺。香螺个体较小,形状略同大粒黄壳蚬子,体积是黄壳蚬子的二倍大,螺肉味道鲜美,但肉质坚硬,香螺肉经厨师薄薄切片后,经佐料调和、旺火爆炒后就成了一道美味的佳肴“淡糟香螺片”。黄螺体形是香螺的两倍,螺肉也是美味可口的海鲜佳肴。花螺的外表形态是黄、白、黑三色间杂,其螺肉口味跟花螺不相上下。马螺的颜色呈猪肝紫,螺肉口味一般。长螺形态最小,因螺体呈长方形,故名,每粒长度3—4厘米,螺肉味欠佳。号螺体大肉厚,是螺类中的“大哥大”,一般的号螺重量是1斤—1.5斤,螺肉味美清甜,螺壳可作号子吹,可作贝雕欣赏,笔者采风霞浦三沙鱼港时,当地老渔民说,过去通讯落后,消息传递不灵,出海捕鱼的渔船当满载着鲜鱼归航时,立即向岸边的家属吹响三声号子,意为渔船已经还程归航了,向家属发报平安的信息,传递出海捕捞丰收还程的喜讯,接到喜讯后,家属立即通知鱼牙老板、鱼商、鱼贩到指定的码头盘货。另据传说,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反清的战争中,都是用螺号吹响号声,传递军情。
贝类(俗称贝壳类):扇贝、金钱贝、淡菜、青蛤、海蚌、蛏、蛤、泥蚶、牡蛎、梭子蟹、金蟳、鲍鱼、珠蚶、竹蛏、鲎、甲鱼(鳖)、等品种均属贝类。
其中特色名牌货:
原属连江县管辖的东引、西引、南竿、北竿、大丘等36个岛屿,历史上称连江县外山,今称马祖列岛。而东引海域即是连江传统的渔场之一,尤以盛产黄瓜鱼、梭子蟹,各种虾类享誉国内外。至今,“春来三月三,东引鱼虾堆成山”“东引黄瓜细槽”“东引黄瓜被嘴破”等歇后语仍脍炙人口,至今马祖渔民和连江渔民在马祖澳海面捕鱼作业时,渔歌互答,互报平安。
连江百姓村是福建省著名的海蛏专业养殖村,每年7月至9月海蛏收获时节,三百多人的采蛏队伍浩浩荡荡的向码头聚垅,形成了漂亮的“S”形,场面非常壮观。连江壶江、川石、东岸三地所产的金蟳个大体肥红满膏,誉满海内外。
霞浦官井洋洋面溪域跨三县,是大黄鱼产卵养殖场,大黄鱼又肥又大,一条黄鱼三四斤重是常见之事,该县出产的沙江牡蛎、泥蚶、鱟都是同类产品中的名牌货。
长乐漳港所产的海蚌闽名国内外,闽菜大师强木根、强曲曲曾以鸡汤和海蚌为主料,以红菇、冬笋、干贝、东北黑木耳为辅料,精制了“鸡汤炖海蚌”这道名菜,上了国宴菜单,曾宴请过美国的里根总统、老布什总统、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等各国政要。
平潭全岛都是渔区,这里所产的水产品极其丰富,一头青鳗重达二十多斤是常见之事,笔者在平潭岛采风时,一条重达三十多斤的黄鳗,摆在农贸市场的鱼摊上,此鱼长度足足一米有余。在澳前小码头,笔者见到讨海归来的渔船上,有一大舱大带鱼,该带鱼体肥个大,颜色极白,每条带鱼长度都在80—90厘米,宽度比成年人的巴掌还大,询问鱼主得知每条带鱼的重量都在4斤—5斤之间。
闽江下游的白沙江面起至马尾江面止的60公里水域中,比较常见的水产品就有鲤鱼、草鱼、鲢鱼、贴沙鱼、白刀鱼、鲈鱼、雪鱼、梅鱼、河鳗、黄沉、黄甲、桂花鱼、淡水虾、蚬子、沙康鱼、白鱼、尚干单脚蛏、甲鱼(鳖)等。
鱼谚
●四月初一刮北风,江中鱼虾一扫空。四月初一刮南风,江中鱼虾闽纷纷。
●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汍。
●立夏,黄瓜满街下。(立夏节气是黄瓜鱼盛产的季节,黄瓜鱼俗称横三,鱼谚又称横三、横四毛横五,含意是农历三月、四月黄瓜鱼最多,农历五月黄瓜鱼就少了。)
●十一月霜出海中,十二月霜停港中。(农历十一月霜,但风力不大,可以出海捕鱼,十二月霜风力大,无法出海捕鱼。)
●鲈鱼花花,手术后吃最佳。(鲈鱼十分滋补,平潭人普遍习惯住院动手术后吃鲈鱼)
●淡水鳗真细雅,既补不会饱。(淡水鳗营养高档,量少质优吃不饱。)
●春鳗冬带夏白力,月月季季有海鲜。(春天鳗鱼口味最好,冬天带鱼全身都肥大,白力鱼夏天最大条而且口味最好。)
●春带夏尾秋北脊,一到冬天全身肥。(带鱼春季头肥,夏季尾肥,秋季脊背肥,冬季全身肥。)
●白露秋风过,壳石大进厝。(每年农历白露,秋风节气过后,有壳的海产品逐渐减少了,进到礁石洞中躲了起来。)
●一牛山,二东甲。(平潭牛山、东山甲这两个小岛生产的紫菜质量最好。)
●霞屿蛏,冬屿蛤。(平潭岛霞屿出产的蛏,冬屿最产的蛤味最佳。)
●东庠金蟳,世上难寻。(平潭县东庠出产的金蟳,红膏满壳肉丰味美。)
●塘屿紫菜饼,皇帝办酒请。
●春来三月三,东引、西引黄瓜鱼虾堆成山。
鱼文化故事
1957年国庆节中午,笔者就餐于台江乐新楼菜馆,当笔者刚坐下还未点菜时,只见店中突然热闹起来,原来是两个渔民肩头上扛着装在竹筐里的大鲢鱼往店里赶,食客和过往行人都争先恐后前去观看。乐新楼菜馆陈老板叫渔民将鱼过磅称重,围观的人们静静地看着,老板报出重量:毛重51斤,除去皮重3斤,鲢鱼实重48斤。此刻有一木匠掏出卷尺一量,认真地报数给围观的人们,鲢鱼身长83厘米,体宽36厘米,头长32厘米,围观的人们都为这条特大的鲢鱼赞叹不已。
贴沙鱼,因为贴近沙滩上繁殖生长,故名,又名“拍拍沙”。又因形体单薄,俗称“半边鱼”,此鱼本产海中,秋末入闽江产卵,由闽江口溯潮至洪山桥、怀安、洪塘、郭厝里、厚美、厚官一带泥沙岸中,每年秋末冬初当地渔民施网捕获,半边鱼个头不大,每头重量不过一斤,但肉质嫩而白,口味极佳,营养丰富。当地渔民捕获贴沙鱼后,因近水楼台的缘故,卖给了“义心楼”菜馆,经厨师烹调加工,成为酒桌上的一道名菜,此道名菜有四种菜名,口味各有千秋,分别是:“炸酱贴沙鱼”“凤尾贴沙鱼”“红烧贴沙鱼”“清蒸贴沙鱼”,此后,“义心楼”的“贴沙鱼”名扬八闽,有诗人作诗称赞:义心楼上贴沙鱼,宋嫂工夫似不殊,张翰尚教来作客,秋风未必忆纯鲈。全诗的大意是“贴沙鱼”口味独特,其滋味胜过鲈鱼。昔时,“义心楼”天天宾客满座,许多富豪商家从台江、福州城内乘黄包车到该店品赏风味,许世英、李厚基、萨镇冰、林森等历史名人都三番五次登临“义心楼”,品赏“贴沙鱼”的风味。
关于半边鱼的来历,福州民间还附会一个传说:明正德十年(1515)秋,明武宗打扮成书生模样,带二个武将游玩江南,从杭州经闽北乘舟下福州,沿途观看闽江景致,某日在福州西门外洪山桥上岸,就餐于“义心楼”菜馆(昔时是洪山桥最大的菜馆,1944年12月遭日机轰炸后停业,1956年旧址变为洪山桥煤炭店,末任菜馆老板梁依康,人们都叫他“义心康”),当店中伙计端上一盘新鲜味美的金鱼时,只见盘中的那条鱼在盘中跳个不停,张口不断,眼睛不断翻白,好像一条活鱼躺在盘中一样,见此景此情,正德帝不忍把盘中的“活鱼”吃掉,亲手连盘带鱼倒入菜馆后门的闽江中,正德帝还说道:“鱼儿,鱼儿,放你放生去吧!”因为皇帝是金口玉言,刹时间此鱼变成了“半边鱼”在江中游来游去。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义心楼”菜馆不复存在,渔民就把捕获的“贴沙鱼”卖到当时的“嘉宾”菜馆、“浣花庄”菜馆、“西宴台”菜馆、“福聚楼”菜馆,这四家菜馆都坐落在中亭街旁、中平路东西两侧,消费人流很多,菜馆生意特别红火。
(作者:福州民间地情专家 王啟生)
(来源:《福州史志》2019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