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福州老洋房的历史
行走在福州现代化的城市街区,在鳞次栉比的高楼间,我们不时能瞥见有别于中国传统、具有异域特色的,被当地人称作老洋房的建筑。福州为什么会有这些建筑?它们属于何种风格流派?有哪些功能类型?为什么有些区域较多、较集中?带着众多疑问,让我们走近这些老洋房,去了解它们的历史,进而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福州的建筑经过2000多年的积淀,逐渐形成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本色,又有地域、民俗、时代特征的风貌。然而,100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由于这些战争所引发的重大社会变革或变化,使福州的建筑脱离常规衍化,进程发生了突变。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开放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
帝国主义之所以要求将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是因为福州地处东南沿海,毗邻台湾海峡,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而且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及货物进出口和集散的中心。福建省还是当时著名的产茶中心之一,是一个对外的主要茶叶供应地。福州作为中国最大的茶叶港口,不仅方便侵略者掠夺资源,还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等,早已为帝国主义所垂涎。
福州口岸开埠通商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就先后在此购买或租用土地,设立领事馆、代办处、洋行,建造教堂、西式学堂等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办事机构、情报收集和殖民教化、传播的场所。各个国家、不同风格流派的西式建筑,随着帝国主义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而涌入福州。
福州开埠之初,由于受到当地官员和群众的阻挠,帝国主义殖民者在福州城内购地建房的企图一时没能得逞,然而他们就用蛮横无理及武力的方式使国人屈服,而且变本加厉,得寸进尺。后来由于种种不利因素,如离南台码头甚远,办公、经商不便等,才使得他们不得不主动放弃城区。
接着,他们首选仓山,因为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更有便利的水路航运及适合轮船停靠的码头。从南台岛的泛船浦开始,一直延伸到仓前山一带,他们凭借势力,广置地产,大兴土木,兴建起了西式办公楼、公馆、教堂、别墅及俱乐部等,方便工作与生活享乐需要。
其次是看中生态环境优美的鼓岭,将之开发为避暑度假的胜地。英、法等20多个国家的传教士成立了“鼓岭联盟”,先后建起300多座别墅,还建造了教堂、医院、俱乐部、邮局、游泳池和网球场等配套设施,使鼓岭不仅具备避暑功能,还成了居留福州的外国人社交的场所,成了一个集工作、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近代化小城镇。
第三是马尾的马限山,他们在此修建殖民建筑群,目的是为了窥探闽江航运情报、监视福建船政军工密情和镇压反抗民众等。
帝国主义的强势入侵,彻底征服了清王朝,中国政局风云巨变。在风雨飘摇中,清政府宣布变法,实行新政,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潮流。
这种潮流也波及建筑领域,成了国人积极学习、引进西方建筑体系的驱动力。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体系比较,西方建筑体系具备现代建筑类型、功能、形式与技术。受西方建筑的影响,福州一些传统建筑的外观做了局部的改造,但总体样貌并没有改变。西方舶来的建筑体系则被福州的一些私宅府邸、工厂、商贸等建筑快速模仿、融合及创变,它们不仅具备国外的建筑思想、建筑技术、建筑装饰等,还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艺术、地域风情民俗等诸多元素,形成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建筑体系。它们的产生与发展,使古老传统的福州向近代化城市迈进。
如今,老洋房已经成为福州古厝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了文物保护的对象。福州老洋房包括国人学习、借鉴西方建筑而产生的新建筑体系,也涵盖了帝国主义殖民者建造的建筑,它们都是福州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共同见证着福州城市的发展变化。通过它们,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了解福州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福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况,以及福州人民在反帝反封建和民主革命斗争中的历史功绩。
老洋房丰厚的历史文物价值、观赏价值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不仅有利于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繁荣社会经济,更能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加强对老洋房的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利用,对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建设高品位历史文化强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日报》2021年10月26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