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旋流倭国野 天文共戴福州城”——闽都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四)

日期:2021-11-23 14:53 来源:方志委
| | | |
   作者:卢美松

  繁荣的国际贸易

  福州作为贸易港口,自古以来凭借交通便利和物产丰富的优势,逐步发展起兴盛的海外贸易,成为古代国际贸易重镇和海运中心。

  早在汉代,东冶港已是南方海外贸易的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当时虽未记载所经营货物的品种,但据古书记载的海外贡物,可知有不少珍奇珠宝,如象牙、犀角、香料以及中原地区难得一见的珍禽异兽。魏晋南朝时期,福州对外贸易逐步发展,但史料记载仍少。《三国志》载,当时“亶洲”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而东冶人也有“海行”流移至亶洲者,两地往来交易必有其货。六朝时,福建“商舶远届,委输南州”,输入的货物没有明言。而大秦、天竺“商货所资,或出交部”,说明贸易往来频繁,但对具体商货仍语焉不详。考古发现福州淮安窑的瓷器从南朝至唐代外销地区逐步扩大,及于东、西洋乃至南洋各地,如日本九州的博多、福冈有大量出土,泰国、越南、文莱也有发现。

  至唐代,福州对外贸易更加发达,旅居者竟有“市井十洲人”之众。诗人所咏贡物也仅有“执玉”“还珠”之说。《球场山亭记》碑有“廛閈阗阗,货贸实繁”的记载,于进出口货物也无明说。其他史料有记载,唐代福州通过海路输出的众多货物包括丝绸、陶瓷、茶叶、漆器等,而从各国进口的则有大量名贵香料与药材,如乳膏、沉香、龙脑、珍珠、玳瑁,还有玛瑙、珊瑚、水晶、象牙、琉璃、玻璃、犀角器等诸多珍玩奢侈品。

  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期间,实行开明的国际贸易政策,“尽去繁苛、纵其交易”,还设“榷货务”专门管理外贸,大大促进海外商贸与交往活动,连远在南洋群岛的三佛齐诸国,“亦逾沧海,来集鸿胪”。这些进口的货物“色类良多,价累千万”,异国珍品大为增加,不仅有象牙、犀角、珍珠、玳瑁等珍品,更有众多香料如龙脑、沉香、胡椒、肉豆蔻、饼香、煎香、蔷薇水等,纷纷涌入福建。这些舶来珍品,除部分进贡或转输中原外,大量的归闽王室、宗族或大臣享用。

  宋代,福州成为“东南一都会”,大量生产纸和陶瓷。闽清窑、连江窑、福清东张窑及福州宦溪窑、小箬窑等大量生产青白瓷,下洋远销海外。福州造纸及印刷业发达,故刻书远销海外,有“书籍高丽日本通”之说。史载“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此时福州丝织业发达,丝织品是其主要的国际贸易输出产品。北宋时,荔枝已成珍果,从福州输往东洋和西方。国际贸易利润丰厚,连宗室成员也不顾朝廷“兴贩蕃舶之禁”,而“强市海舟”,贩运禁品。福州成为大规模的商品进出口集散地。

  南宋时,从海外各地输入福州港的商品仍以香料、药材、珍宝等奢侈消费品为主,大宗的有乳香、脑子、龙涎、金颜、苏合、沉香、安息、檀香、丁香、降真香,此外还有苏木、吉贝、珊瑚、象牙、犀角、猫眼、玳瑁等珍品。而从福州输出的传统商品依然以丝绸、瓷器、衣料、药物、食品等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刻版印刷的书籍数量增多。丝织品、棉织品等仍是海外各国所喜爱的商品,除此之外番商还从福州大量采购药材、日用品、工艺品、纺织品,以及纸伞、锡器、橘饼等,种类甚多。

  元代,朝廷在福州设海船“万户府”,推动福州国际贸易的复兴,海外商舶频繁造访。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赞扬福州“珍珠、宝石业很盛”,许多印度商人乘船到此做交易。因此,宋元两代,福州号称“闽海一都会,象犀、珍珠之所聚”,称“闽海东南大邑,凡货财、珠玑、犀象之所储积甲天下”。台江万寿桥边,“鱼盐百货之辏,万室若栉,人烟浩穰”,俨然国际贸易大商港。各类船只大量游弋于闽江之上。福州港口、码头贸易的兴盛,于此可见。宋元明时期,福州纺织刺绣业发展达到高峰,在国际贸易中广受青睐。

  明代,朱元璋遣使诏谕琉球王国,开始与之建立起宗藩关系,逐步开展封贡活动及货物贸易。琉球国地瘠民贫,所贡土产不过马刀、硫磺,他们见朝贡赐赠有大利可图,遂从南洋交易取得珠宝、珍奇,转贡明王朝,而又将明廷所赐礼物或从福州等地所购货物转贩南洋,以获大利。他们从福州转贩商品,福州又成为琉球国转口贸易的中心。据《闽书》载,琉球贡物有马刀、玛瑙、象牙、金银酒海、粉匣、擢子扇、泥金扇、铜锡、夏布、牛皮、降香、木香、苏木、乌木、胡椒等。而他们从中国获取的产品则以丝绸、瓷器为主,还有漆器、铁器、药材、茶叶、白糖、徽墨、雨伞等。明朝册封使及其随员也乘机采办商货,贩往琉球。福州丝织技术高超,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有绫、罗、绮、锦、绢、纱等,在海外深受欢迎。

  郑和下西洋后,招徕许多亚、非国家来朝入贡,如“西洋古里、忽鲁漠斯、满剌加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今”。福建市舶司移置福州后,“方舶入贡,多抵福州河口”,福州更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中心。

  明代,福州仍盛产丝布,由于改进了织机,产品质量大为提高,产品有绸、绢、缎、纱、丝布、吉贝布、苎布、葛布、蕉布、縩布等等。据记载“福之绸丝”由闽北经浦城,“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可见闽丝绸大量输往海外,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抢手货。

  此时福州蔗糖生产也十分兴盛,白糖制作技术引进后,打开国际市场,成为继丝绸、瓷器之后福建第三大宗出口商品。福州城内手工业发达,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市区商贸繁荣,而且精美的手工艺品名扬四海。史载“闽中子女玉帛、羽毛齿革,无不甲于天下”。“闽中千家万户,烟火相望,庶富如此”。此处闽中皆指福州。

  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郑成功驱逐出台湾后,即把通商的目光投向大陆福州。他们拜会靖南王耿继茂请求通商,多次请示未得清廷答复,直至1686年3月,使团才被允许从福州出发去往北京。朝廷方始承认荷兰人“嗣后进贡,准由福建进路。”福州遂为其对华贸易的重要基地,荷兰派出商务代表常驻福州,实际上此前20年间,荷兰人与福州的商贸活动和政治沟通在当地官员的默许下已持续进行着。

  清代,福州手工业更加发达,因为对外贸易是业者的谋生途径,虽遭海禁但其出口贸易在开埠前早已成形。史载:“闽省地处海滨,南洋诸番,在在可通”,“半藉海地为资生之计”。朝廷开海后,又在福州创设闽海关,福州与东南亚、日本等地经济联系加强,西方商船多来福州贸易,以大量白银购买丝织品等货物。福州发挥国际商港的作用,大量输出茶叶和木材,还有纸张、箱子、粮食和棕绳,本地土特产如水果、红糖、纸伞、锡箔、藤漆器具等以及各类手工业产品。开埠后的19世纪50至80年代,福州大量出口茶叶,以至有“世界茶港”之称。从西方进口的产品有洋布、杂货、药品、鸦片及金属等。福州与琉球仍保持封贡贸易关系,密切经济交往。琉球带来的主要是海产品和少量工艺品与原料,福建产的瓷器、茶叶及丝棉织品等,仍是他们喜爱的商品。此外,他们还在福州大量采购药材、日用品、工艺品、食品以及纸伞、锡器、漆器等工艺品。从册封舟上带去的福州商品还有纸张、文具、字画、印章及其他手工艺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同样,每次清廷册封使臣赴琉球,数百名护送士兵、使臣家人和役使,都乘机带去大量货物到琉球做生意;受募充任封舟的船户也随带大量货物到琉球,封贡贸易关系如此维持了五百余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