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旋流倭国野 天文共戴福州城”——闽都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七)

日期:2021-11-23 14:55 来源:方志委
| | | |

  作者:卢美松

  国际化历史五大特色

  福州作为因江而生、向海而兴的滨水城市与古老港口,先人充分发挥环境与人文优势,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起全面的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和科技、工艺的知识交流与人员交往,成为国际知名并影响广泛的大都会。

  福州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大体经历了二千多年历史。世事历沧桑,社会在演进,福州的国际化历史也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一是由内向外,从隐到显。即是从域内、国内的物产运输交换到向国外(由近及远)的商业贸易、物产交易;从向中央王朝的土产进贡、政治朝觐,到向海外各国的远洋巡航,招徕交往。这是由经济发展与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决定的。远古先民凭借简陋的运输工具,是如何实现海上大迁移,而远航到达于南太平洋诸岛的,至今还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是在很长时间内,我方输出的是大量地产土物,而交流进口的多是各国以进贡名义输入的香料、药材、珍禽异兽及珠宝牙角等奢侈品。民间的商品百货贸易见诸记载的也是由少到多。福建地方向中央王朝贡奉的多是奇珍异宝,当时大量的商贸活动主要在民间,国际商贸活动的发达是沿海居民与外国商人共同推动的。

  三是对外的人员交流和文化交流多是从贡使、僧人开始,而后发展为民间商人;文化内容也多从宗教学术交流,进而及于儒学、文学、天文、历法,及至明清以后有留学生、勤学生的专门修习。文化交流方式从早期的口传面授到宋代以后的著作、载籍交流。从福州输出的学术文化有佛教和儒学、文学、医学等,更有书法、绘画和各种知识技艺。

  四是福州地处东南海隅,文化发展较晚,但自晚唐五代以后骎骎日上,至宋代已超越中州,居全国各地之上。闽学作为新儒学,对海外汉文化圈国家影响巨大。许多海外各国文人如日本、朝鲜都慕名来学,或购书回国,福州成为图书出口重镇以及日、朝等国文人学习汉学的首选之地。

  五是福州人秉持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善待来学的各国文人、学者和僧侣,同时也以包容的态度和勤学的精神,与外来学者交流切磋,结成深厚的友谊。海外学生在福州留下许多学术交流、诗文唱酬和结伴观览的佳话。

  福州社会发展与声望的提升是经历了许多世代的努力,它没有辜负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先辈们的长期顽强拼搏,终于成就了今日的繁华。回顾前瞻,作为福州人我们都应当感到幸福和满足。溯源初始,作为“岛夷”“南蛮”的洪荒初民,从衣着“卉服”“织贝”,到进贡“海蛤”“文蜃”的原始状态;经汉东冶港的“贡献转运”枢纽,到六朝闽中“篙工楫师”之驰骋江海;从初建州郡时的“户籍衰少”到盛唐时的“东南重镇”;从晚唐的“文儒之乡”到南宋的“海滨邹鲁”;从明清初的“禁海”镇国到近代的开放通商。正如明人林恕赞颂的:“万国梯航归禹贡,九仙楼阁倚崆峒。”说明自唐至明,人们都一致认定福州是万国梯航所归、天文共戴的海外交往枢纽与运输口岸。福州不断内聚潜力,外向发力,在全国开启风气先声,向世界展示国际范型。(完)

  《福州晚报》2021年11月14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