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建筑见证辛亥福州光复
位于花巷教堂前的辛亥革命福建军总指挥部旧址。
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中,八闽儿女奋起响应,积极投身革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广州起义,林觉民等23位闽籍志士慷慨就义,血洒黄花岗;武昌起义,林森、林述庆、黄钟瑛等闽籍志士作出了重大贡献;武昌起义后,福州革命党人积极响应,于11月9日,在于山大士殿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隆隆大炮,光复福州,此后福建成为辛亥革命中全国最早光复的17个省份之一。
从于山大士殿到花巷尚友堂,从林觉民故居到文儒坊蒙学堂,从独立厅再到林森公馆,今天的福州依然保存着许多革命志士留下的珍贵遗迹,让我们循着这一栋栋文物建筑,重温这段辛亥福州光复史。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
于山大士殿——福州前敌总指挥部旧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成功,大大鼓舞了福州革命党人胜利的信心,福州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清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第二十协协统许崇智等高级军官,先后参加同盟会或同意参加反清起义,驻福州新军第十镇和巡警已全部为革命党所掌握。
1911年11月8日夜,孙道仁发布密令:第二十协协统许崇智为前敌总指挥,前敌总指挥部设在于山观音阁。11月9日拂晓,从于山前沿阵地传来大炮的轰响,四门大炮怒吼轰向将军署、旗下街一带,瞬时火光冲天,映红天际。同时,革命军与清军在旗汛口、津门楼一带,展开短兵相接,自晨至午,有过无数次激战,清兵穷于应战。中午12点,清兵在水部城楼上竖起白布降旗“将军出走,停战议和”,又在于山天君殿前面的大榕树上挂白布降旗“请求停火,全部缴械乞降”。傍晚,清将军朴寿被活捉押送至于山,第二日被毙于观音阁丹井旁,福州宣告光复。
这场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也被很多人称为“于山起义”。于山大士殿作为福州前敌总指挥部,是辛亥革命福州光复的重要历史遗迹,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于山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原为宋嘉福院,清康熙五十二年秋改建为万寿亭,是州府百官遥拜皇帝的地方。乾隆二年,改称大士殿。
昨日,记者来到于山大士殿,看到这里正在进行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布展升级。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由于山大士殿、东侧护国寺和西面的真龙庵组成,坐北朝南,依山势自下而上分三进,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因其建筑之精美,在清代曾享有“冠盖全城”的美誉。
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馆长余郑浩告诉记者,纪念馆成立于1991年11月9日,原址位于林觉民故居,2004年11月3日迁至此地。2018年11月-2019年12月,福州市投入近800万元开展于山大士殿30年来的首次全面大修。福州市文物局前后投入300万元进行纪念馆的安防工程建设和陈列布展升级,预计展陈升级将于下月完成。
花巷尚友堂——福建军总指挥部旧址
坐落于福州市中心东街口的花巷基督教堂,近年来成为福州地标,引得不少年轻人打卡拍照。这座教堂的前身,曾有一段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
这里最早是清末任琉球册封使赵新的太史府,有左、中、右三进。教堂的西侧院落曾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福建军总指挥部所在地。建筑主体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通过长长的巷道进入主座,规格较大。
1993年,辛亥革命福建军总指挥部旧址公布为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又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单。
文儒坊蒙学堂——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文儒坊36号,原是明清时期的卢家祠和卢氏试馆。这里曾诞生了闽人自办的全省最早的新式学堂——福州蒙学堂。
福州最早的反清民主革命志士有很多从这里培养出来,可以说,这里是福州辛亥革命的摇篮之一。
蒙学堂由近代民主革命者、报界先驱、教育家林白水所创。林白水曾说过:“救国的第一要义是教育,要唤起全国人对国事的关注,才能谈革命。”1899年春季,林白水与表弟黄展云、黄的堂兄黄翼云,以及革命党人方声涛、郑权等商议,谋划合办一所新学堂,宣传新思想,培养革命人才。方声涛与其世交卢氏友人商量,借用文儒坊卢氏试馆作为办学地点。
蒙学堂创办之初,由黄展云、方声涛担任正、副校长,主持学堂工作。学堂既注重汉学的传承,又注意西学的嫁接,还专设时务课,讲解国家形势和救国途径,灌输革命思想,培育了包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福州十杰”在内的大批革命志士。
观音阁前的炮台便是当年攻打清兵所用。
林觉民故居——黄花岗起义与武昌起义并寿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这是林觉民在就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他把小家与大家联系在一起,感情真切,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
1911年3月,中国同盟会总部派遣福州籍留日学生林觉民回福州,组织革命党人前往广州参加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广州起义中,福建志士有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23位,仅次于广东。这次被孙中山誉为“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广州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也激励着福州的革命志士为光复福州披荆斩棘。
1991年,林觉民故居暨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成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1月3日,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迁至于山大士殿。
鼓楼区杨桥路17号现为林觉民·冰心故居,于今年2月全面修复提升后对外开放,让游客对林觉民“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独立厅内悬挂着孙中山像。
位于文儒坊36号的蒙学堂培育了一批批革命青年。
独立厅——福州辛亥革命大本营
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一行从马尾乘船来到仓前山梅坞,挥毫写下“独立厅”三字匾额,并大加赞赏“桥南公益社”在辛亥革命前后所作的重大贡献。
梅坞路9号原为桥南公益社、同盟会福建支会总机关旧址,又名“独立厅”,是福州辛亥革命的重要见证。
1902年,郑权、郑祖荫组织了全省最早的革命社团——益闻社,随后桥南公益社、共和山堂、文明社、学生联合会和汉族独立会等相继成立。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翌年,同盟会福建分会成立,会址就设在福州桥南公益社。这些进步社团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团结一批反清力量,激发人民的革命情绪,对辛亥革命福州光复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1911年4月,在广州起义中英勇就义的福州志士激发了福建革命党人的满腔怒火,他们吸取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以“桥南公益社”的名义设立“体育会”,吸收学生和社会青年参加,培养革命武装力量,并在福州光复之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桥南社创办的《建言报》也进一步推动了反清起义的思潮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今天的独立厅建筑占地约100平方米,为风格朴素的二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修复于2011年。现为仓山区文化馆、烟台清风书场等公益文化场所。2019年,独立厅与三坊七巷建筑群、林森公馆、汇丰银行福州分行共同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全国仅50个案例入选)。
林森公馆—— 辛亥革命元老的居所
林森是辛亥革命元老,福州是林森的故乡,除了领导“九江起义”之外,辛亥革命福州光复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在福州时,就已经开始秘密组织革命会党,后来去了上海,他委托乡人林雨时、林为贞继续发展革命力量,帮助福建旅沪学生会成立福州支会,指示福州支会全体会员加入同盟会,成立同盟会福州分会。同时,联合其他组织成立同盟会福建分会,并与林为贞等人一起共同策划福州起义的许多具体事项,从上海秘密运送一批军火配合福州起义。
位于仓山区程埔头七星巷的林森公馆是林森在榕期间曾居住的地方。这座坐西向东的三层中西合璧建筑呈“T”字形,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它修复完工于2013年4月,现为仓山区图书馆绘本分馆,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中山纪念堂—— 见证孙中山先生的福州行
在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山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会堂式古建筑——福州中山纪念堂。这座前身为明清时期福州贡院,后改称为“至公堂”的建筑,见证了孙中山先生首次福州之行。
1912年4月1日,为了促成南北统一,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到各省游历。时任南京临时参议院参议长的林森得知消息后,立即电告福建省都督府政务院,速电邀孙中山先生莅闽。4月20日晨,孙中山先生乘坐的小汽轮抵达台江海关埕码头,先后来到桥南公益社、圣庙路、至公堂、广东会馆等地。
为纪念孙中山,1932年,福建人民将贡院埕大街改为“中山路”,“至公堂”改名“中山堂”。
2002年,省政府正式批准福州中山堂由民革福建省委会管理。福州中山堂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由民主党派管理的孙中山纪念地,从此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进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2020年,中山纪念堂加固修缮保护工程启动,不久前已完成修缮,将做进一步陈列展览。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的独立厅。
位于仓山区复园路的林森公馆。
(来源: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