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闽侯藏着一座“皇帝殿”

日期:2022-01-19 15:43 来源:方志委
| | | |
  作者:郭城

坐落于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的灵济宫,是一座始建于五代的道教宫观,它建筑壮观,规模宏大,在当地有着“民间故宫”的美誉。“欲观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灵济宫。”这是一个属于道教宫观的传奇和故事。

故事从后晋时的战乱开始。那时,青圃村的人们遭受着盘踞在鳌峰山一带逃亡兵匪的侵扰。后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闽国发生内乱,权臣朱文进趁机叛乱,杀王氏五十余人,自立闽王。

 

俯瞰灵济宫与御碑亭。郭城 摄

王氏向南唐求援,南唐派江王徐知证、饶王徐知谔,挥军南下,接连攻下当时的建州(今福建南平)、福州,当两位将军正要继续南下平定漳州等地时,路过闽侯青圃,有一位胡姓乡民拦住了二徐的马头,告诉两位将军,附近的鳌峰山上有兵匪经常下山洗劫,残害百姓,请他们为民除害。二徐于是率兵攻打鳌峰山,杀其头目,余众纷纷投降。

二徐的大军驻扎在青圃期间,纪律严明,深得百姓爱戴。大军离开青圃时,乡人依依不舍,并在鳌峰龙湫之北立生祠祀二徐,称“大王庙”,这便是灵济宫的前身。

 

灵济宫位于青口镇青圃村。郭城 摄

袅袅青烟,是青圃人对英雄的追忆,“大王庙”的香火在青圃人的感恩中延续。五代末至北宋初,二徐真人被百姓称为“护境感应王”,后又被称为“金阙真人”与“玉阙真人”。南宋时二徐真人庙获得朝廷赐予的“灵济”庙额,并先后三次扩建。

 

灵济宫是闽侯县不可移动文物。郭城 摄

关于灵济宫的繁华,不得不提的是明朝。

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明成祖朱棣身患恶疾,久治不愈。来自青圃的曾神孙用家传单方治愈了龙体,顾虑伴君之险,便托词说是家乡灵济宫内的二徐真人托梦,告知药方。

朱棣便派人前往青圃查看,得知灵济宫及二徐事迹后,下令重建灵济宫,重建的灵济宫,沿金鳌山山势而走,计有三重门、六座宫殿,以及法堂、道房、钟鼓楼、御碑亭、牌坊、客舍等大小建筑200余间,整座建筑仿帝王宫殿而成,占地约394亩。

 

金鳌门。郭城 摄

繁华是在朝代更迭中落幕的。随着清人入关,清朝廷不再将灵济宫这座前朝的遗物供奉在案几之上。天灾人祸中,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渐渐消殒……

 

焕然一新的灵济宫。郭城 摄

如今,跨过金鳌门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已经是焕然一新的灵济宫,多是重建于民国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庙堂长达一百二十多米,宽约六十多米。前厅设戏台、阁楼式看台及神殿,厅内有众多粗细大小大抵一致的柱子支撑,隐隐可窥见灵济宫昔日恢宏。

 

灵济宫重建后的厅堂。郭城 摄

与前厅紧紧相连的后殿,由“御封洪恩上帝”碑额下的正殿及两侧的永安宫与注生堂构成。正殿供奉身着明代帝王装的“金阙洪恩真君”和“玉阙洪恩真君”二徐真人。左侧的永安宫供奉着二徐的父母,右侧的注生堂则供奉着二徐的夫人。

重建的宫观再难有当年的风貌,那个占地394亩的建筑群被重建的砖头垒进历史,古老得像灵济宫前的御碑亭,既沧桑遍布又熠熠生辉……

御碑亭高7米有余,由十六根木柱子支架而起,柱子的底座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石雕莲花瓣,亭上盖着青色小瓦,亭子的四角雕饰着蚩吻兽头。亭子是为亭内的龟趺而建,龟趺为石灰岩质,座高1.9米,长4米,宽2.5米。

龟趺背负一巨大的石碑,为明成祖所赐,碑身高4.2米,宽2.06米,厚0.42米,碑顶半圆,用篆体雕刻着“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乃明成祖所书,碑文为楷书字体,约有720字,为明成祖时丞相解缙手笔。

 

明成祖所书的“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张锋 摄

时光,让这个不寻常的道教宫观更显厚重,厚重得像青圃大地的一个图腾,像那过去的数百年……

今天的灵济宫与御碑亭,似一方浸透着独特魅力的岁月瑰宝,等待着我们走近它,了解它,读懂它。

(来源:学习强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