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才女林徽因唯一一次故乡行
林徽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建者,与其夫梁思成被并视为现代中国建筑学的创始人,而且她也是著名的文化名人,与冰心、卢隐并称“福州三杰”而享誉民国文坛,胡适先生称其为“中国第一才女”。
林徽因家系福州望族,世居社会名流生活区——三坊七巷内,著名的黄花岗烈士、《与妻书》作者林觉民便是她的堂叔。然而到了光绪己丑年(1889)徽因祖父林孝恂考中进士后,便举家迁出,林徽因此后生于杭州、游学欧美,定居北京,避难西南,终其一生,只有一次回到她真正的故乡——福州。
林徽因此次故乡之旅始于1927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离开,仅仅一个月的停留,极为短暂。
因梁思成受张学良之聘奔赴东北大学筹建建筑系,林徽因得以赋闲完成其许久心愿,并且此时距林梁新婚仅过5个月,根据福州习俗,新娘出嫁后须回到祖居地拜祖,更为重要的是,林徽因母亲何雪媛此刻居住福州而无人照料,需要徽因将其接回北京团聚,所以刚从欧洲蜜月归来的林徽因,正好趁此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福州。
林徽因回到故乡后,居住在福州仓山区康山里的“可园”。“可园”是20世纪20年代兴建的中西结合的别墅式楼房,单门独户,有庭院花园,且周围欧美领事馆林立,有较强的文化氛围,深受有过西学熏陶的林徽因喜欢,故其不愿居住父亲在水部高桥巷置办的日本式平房。
在福州,林徽因受到父亲林长民创办的私立福建法政专科学校同人的热情欢迎和款待,并在法政专科学校与叔父弟妹合影,以缅怀英年早逝的父亲。魂系故乡的林徽因还借此良机走访了榕城风景名胜,并在福州著名避暑胜地——鼓岭留下其芳姿。
在探亲寻根之余,身为建筑大师的林徽因不忘教书育人,努力为家乡人民传授最先近的建筑理念,她曾为乌石山第一中学演讲《建筑与文学》,为仓前山英华中学演讲《园林建筑艺术》,还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今址为福州聚春园),成为当时福州的著名景点。如果允许的话,林徽因也许会永远定居在她热爱的家乡,与叔父共同勾画榕城的美好蓝图,使福州建筑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典范。
然而为改变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林徽因在家乡仅呆一月便与其母匆忙北上,协助夫君成立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建筑学系——东北大学建筑系。从此,林徽因如同西天的云彩飘然远逝,为抗战而颠沛流离,为新中国而竭精殚虑,使她最终星陨京城,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如同她在新诗《深夜里听到乐声》所写:“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林徽因虽在福州时间极为短暂,但却始终视福州为故乡,是根之所在、魂之所系,杭州仅仅是“半个故乡”,她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文学作品里有充分体现,如在《模影零篇·钟绿》中就写到家乡的风俗:“我”小时候见到过一个家乡来的美人,她来给“我”祖母送殡,因她已孀居,“照我们乡例,头上缠着白头帕”。以后“我”留学美国,见到另一个美人,一个外国女孩,叫钟绿,她很希望有一天到中国来,她爱坐帆船。“当我回国以后,正在家乡游历的时候,我接到百罗一封长信,我真是没有想到钟绿竟死在一条帆船上”。“那天晚上对着一江清流,茫茫暮霭,我独立在岸边山坡上,看无数小帆船顺风飘过,忍不住泪水如下雨,坐下哭了”。这是篇有着一定自传色彩的小说。
虽长期旅居外地,林徽因却始终未改其乡音,福州话说得极为地道流利,当她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三号的“太太客厅”,邀请如朱光潜、陈岱孙、周培源、沈从文等学术界泰斗参加“文艺沙龙”时,经常讲福州话,甚至以浓重福州腔调的官话引众人开怀。林徽因的福州话甚至影响到其毕生知己金岳霖。
正是在闽都文化的孕育下,才能孕育出林徽因此类钟天地之灵秀的旷世才女,她为福州女性在中国妇女史上谱下光辉篇章, “一生诗意三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
(来源:《东南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