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幅员与重名——略谈福州古代建置的若干问题

日期:2022-04-20 17:03 来源:方志委
| | | |
   作者:郭进绍

  作为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区的建置沿革颇为复杂,其建置名称主要有秦朝闽中郡,汉朝冶县,三国建安郡,两晋南北朝晋安郡,隋朝泉州、闽州、建安郡,唐朝建州、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等,之后宋元明清,就固定称福州了。民国初期,废除了福州府,福州城区属于闽侯县管辖,没有福州市的建置,直到1946年才正式成立福州市。

  这一连串的建置名称变化,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有些问题还得学术界专家才能搞清楚。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我们在阅读、学习福州古代建置沿革知识的时候,还是应该对当时的区划历史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注意其行政层级、幅员面积和指代地区的不同,能够大致分辨其中的主要差异,尽量避免望文生义、以今度古。

  两级还是三级

  ——波动的行政层级

  我们现在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分明,以福建为例,主要有省级、地市级、区县级、乡镇级等。但中国古代的情况不同,所谓皇权不下县,以前的行政区划是以县为基本单位的。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推行郡县两级制,在全国设立了直属中央的三四十个郡和隶属郡的约一千个县。后来郡的数量越来越多,中央不便直管,汉武帝就在郡之上增设了监察区(州),于是郡县两级制慢慢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再后来,州郡的数量又逐渐膨胀,叠床架屋,弊端重重。隋朝来了个合并裁撤,取消了中间级,回到了州(郡)县两级制。可是随着形势变化,在唐太宗之后,中国的区划层级又开始向三级制发展。放眼千年,古代中国的区划制度有着一个在两级与三级之间波动反复的过程。

  福州的建置史也反映了这种过程变化,像秦闽中郡与南北朝晋安郡,虽然都叫“郡”,但秦朝实行郡县二级制,闽中郡是直属中央的一级区划单位;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晋安郡是隶属州的二级区划单位。所以,晋安郡与闽中郡在行政等级上不是一个层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粗略归纳起来,从是否直属中央的角度看,秦闽中郡,隋泉州、闽州、建安郡等,都是一级政区;而三国建安郡、两晋南北朝晋安郡、唐福州等,只是二级政区;还有初唐的泉州、闽州等,则处于一二级政区的过渡阶段。

  蛋糕越分越小

  ——缩水的区域幅员

  福建的区域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刚开始整个福建地区只有一个县,后来逐渐增多到几十个县。郡的设置也是如此,从最初的一个郡,慢慢发展到五六个郡。同时它们的幅员也有着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

  如三国的建安郡,其疆域范围差不多涵盖了现在的整个福建省,到了西晋的晋安郡,其全郡面积则缩小为今福建省的约三分之二,后来到了南北朝,就只占约三分之一,唐宋以后,则是五六分之一,逐渐变小。到现在,福州地域范围大约只有全省的十分之一。

  再如汉朝由闽地民众自立的冶县,是当时福建地区唯一的县,其幅员范围几乎就是如今的整个福建省。现在的福州人可能想象不到有这么大的县,但那时的福建地广人稀,县域广阔也很正常。随着福建的开发、发展,县的数量增加了几十倍,县的辖区面积就逐渐降下来了。这有点像是一块蛋糕,起先一个人分,后来分的人多了,每个人能分到的蛋糕自然就越来越小了。

  此长乐非彼长乐

  ——易混的同名区划

  在福建、福州建置史上,有时候会出现相同的区划地名,它们所指代的地区可能差别巨大,不能混为一谈。

  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泉州”,隋朝初年有段时间福建整个地区叫泉州,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单位。唐朝成立之初,福建分成三个州:建州、泉州、丰州,但要注意这时的泉州跟后来的泉州不是一回事。经过约百年时间的区划调整,反复合并、分立,原泉州先后改名闽州、福州,原丰州先后改名武荣州、泉州,才大抵分别跟现在的福州、泉州对应。

  大略来讲,“泉州”的建置地名变化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泉州(589-605年)是整个今福建地区的政区名称,第二阶段的泉州(623-711年)转变为以今福州为中心的福建部分政区名称,第三阶段的泉州(711年以后)才变为主要统辖今泉州的政区名称。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要注意具体年代,不宜看到“泉州”就以为是现在的泉州,它也有可能指的是整个福建地区或者今福州地区。以“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闻名、反映福建海丝史的唐诗《送泉州李使君之任》,就是因为“泉州”指代何地问题而至今争议不休。

  容易混淆的同名区划还有“长乐”。长乐县设立于唐代,作为县份,长乐在唐宋元明清一直都是福州的一部分。但在唐玄宗时期,整个福州一度改名为“长乐郡”;五代时期,福州又短期改名为“长乐府”。这两段时间加起来虽然只有几十年,但使得福州有了“长乐”的别名、古称。

  宋朝有个独特的做法,就是给各州(府)加上古雅的郡名,如郑州-荥阳郡、吉州-庐陵郡、福州-长乐郡,等等。这些郡名虽不是正式的区划名称,但在文人中广泛使用,蔚为风气。例如,福州著名的旧志《三山志》就被宋朝藏书家称为《长乐志》,用的就是福州的郡名“长乐”。

  又如,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宋代王安石名篇《游褒禅山记》结尾提到“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也是用郡名指代州名的表现。“庐陵”是江西吉州的郡名,“长乐”是福建福州的郡名,这两人分别是吉州人萧君圭、福州人王回(字深父),文中的“长乐”不是指长乐县。

  同样的有宋朝著名诗人、福州永泰人张元幹,在宋朝经常被说成“长乐张元幹”,但此长乐非彼长乐,实际上也是用福州郡名“长乐”指代福州,并不是长乐县的意思。

  虽说建置沿革多是名词罗列,难免枯燥,但多掌握一些相关的基本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家乡历史,更好地传承闽都文化。

  《福州晚报》(2022年4月11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