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恩师廖鸿荃
众所周知,清末名臣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但鲜为人知的是,福州人廖鸿荃是其老师。那么,两人之间有着怎样的交集和故事呢?
清代重臣
廖鸿荃,初名金城,字应礼、斯和,号钰夫,祖先从长乐迁入省城,家住侯官县(今福州)北大街。
在福州廖氏家族第五世兄弟中,廖鸿荃年龄较小,聪明能干。由于身体弱,他9岁才去上学,但因他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连老师也连连夸赞,并且跟很多人说廖鸿荃聪明伶俐,将来必成大器。
廖鸿荃“起家寒畯,空所依傍”。无显赫背景,全靠努力读书,日后才有可能踏入仕途。廖少年时考入福州鳌峰书院,与他同学的有林则徐等,据说廖是“书院三大才子”之一。嘉庆九年(1804),他与其兄廖鸿苞一起中举人。嘉庆十四年(1809),他与另一位兄长廖鸿藻一起考中进士。廖鸿荃殿试得一甲二名(榜眼),即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年间,廖氏弟兄五人,三人中进士,且都是翰林,二人中举人,所谓“五子登科”,也算是福州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
廖鸿荃是老福州城内清代官职较高者之一,官至工部尚书、太常寺卿、协办大学士。虽然他从小身体不好,但后来是家族中寿命最长的,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于同治四年(1865)正月,其一生经历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享年88岁。
力荐国藩
廖鸿荃一生总裁会试一次、典乡试三次、分校京兆试三次,并参与朝考阅卷、殿试读卷和督学贵州、江苏、浙江、陕西等省,门生遍布天下。其中,曾国藩就是他举荐的。
曾国藩考中举人之后,分别于1835年和1836年参加了两次会试,其中1836年遇上皇太后六十大寿,故增加了一次会试,俗称恩科。但不幸的是,曾国藩均名落孙山。1836年,曾国藩回湖南,因为缺少盘缠,他从老乡、江苏睢宁知县易作梅处借了100两银子。这是易作梅的两年多的俸禄,当时易作梅的年俸为45两白银。
道光十八年(1838),朝廷将举行会试,因为这一年是戊戌年,所以这年的会试被称为“戊戌会试”。
曾国藩从亲友处借来33吊钱,从湖南湘乡赴京。他知道这笔钱来之不易,一路省吃俭用,到了京城,身上只剩下3吊钱了。
这年三月的礼部会试,廖鸿荃以工部右侍郎的身份任副主考。
四月,曾国藩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属下等,得赐同进士出身。五月初二,由礼部堂官引见,朝见道光帝;因答对明白、条理清晰,加之衣着朴素,深得道光帝赏识,被破格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同进士入翰林,清朝开国以来仅曾国藩一人。
正是在这次戊戌会试中,廖鸿荃力荐曾国藩,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材。曾国藩也感谢廖鸿荃的知遇之恩,经常称他为“廖老师”。
同情老师
道光二十三年(1843)六月二十七日,黄河中、上游连降暴雨,涨水迅猛。河南中牟县九堡险工处决堤,奔腾咆哮的洪水,席卷万里平原大地,村庄庐舍荡然无存,死亡无数,淹及河南、安徽两省十多个县,中原一片泽国。
道光二十四年(1844)九月,清廷任命工部尚书廖鸿荃为钦差大臣,会同河道总督钟祥督办中牟堵口工程。这一年廖鸿荃都67岁了,但他依然以身作则,战斗在抗洪第一线。
廖鸿荃面奏“工程繁艰”,请求派熟悉河务的朝廷大臣协办。后来,他和礼部尚书麟魁分别驻扎在东坝、西坝。廖鸿荃驻在西坝,冒着狂风暴雨,日夜在工地督促指挥。因为工程浩大,所需人力物力繁多,廖鸿荃不断上疏,请求增拨,有时候堵口经费接济不上,急得不能入眠。廖鸿荃写给朝廷的奏章,史称《中牟大工奏稿》,一共有厚厚的六大本。
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中牟河工将要合龙时,忽然有一天,狂风呼啸,暴雨倾盆,黄河水暴涨,冲塌了麟魁负责的东坝工程。廖鸿荃不为自己负责的西坝安然无事进行申辩,反而上书朝廷请罪。
廖鸿荃被革职,以七品顶戴留工程效力,并被迫赔了32.2万两白银的工程款。中牟堵口工程,除动用捐输钱粮之外,实际共用去正项银644万余两。所有应赔银两,分为十成,已被革除职务的麟魁、廖鸿荃一起分赔了一成,河东河道总督钟祥分赔二成,河南巡抚鄂顺安分赔一成,承办坝汛的厅营共分赔六成。廖鸿荃这种替人受过的行为,有人为之惋惜,有人称赞他风格高尚。
不久,中牟堵口工程完工,共用银1259万两。被罢官的廖鸿荃回到福州,居乡赋闲期间,他常和乡老往来,也经常和曾国藩通信。
对耄耋之年的老师被革职,曾国藩深表惋惜、感慨。他在一封家书中说,这“实国家大可忧虑之事,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