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海军主要奠基人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生于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卒于福州皇华馆(今福州三中教工生活区)。他以举人从军立功,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赠太傅东阁大学士、二等恪靖侯。卒时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文襄”的称号,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
已故国家副主席王震在1983年8月会见左宗棠后裔左景伊教授时说:“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力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精神,是值得后人发扬的。”还说,左公在福州办船政局,“客观上还是有利国计民生的”。
办船政 建厂造船固海防
左宗棠早在出山之前就很注重海事,凡自唐宋以来,官方及私人记述的史书,只要是有关“海国故事”的,他都一一细读,深知海军对国防及贸易的重要性。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他看出列强不会就此罢休,指出“东南海隅恐不能数十年无烽火之警。”“一旦海隅告警,则内讧外侮,必且表里相应。”朝廷应“早为徙薪之谋”。他的预见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所证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越来越感到中国不能没有近代海军。1864年10月,他在浙江巡抚任内,请来一位60多岁的巧匠仿造了一艘小火轮,放进西湖试航,并邀请法国的德克碑将军和日意格同去参观,他们大加赞扬说“大致不差,惟轮机须从西洋购觅,乃臻捷便。”这两位外国人以后成为左宗棠主持船政的重要顾问。
1865年身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不但看到轮船在战争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抵制外国经济扩张也是十分重要的,他一边请德克碑回法国购机觅匠,一边向清政府力陈,指出中国自强之策只有自造轮船,才不被外国所控制,并就厂址、轮船机器的觅购、巨款筹集、轮船驾驶等难题,一一提出解决办法。他提出自造轮船的奏折于1866年6月25日上奏,7月14日就获清廷批准。随即他着手筹建福州船政局,亲自兼任首届船政大臣,聘法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计划兴建铁厂、船槽、船厂、学堂、住宅等工程。并向外国订购机器、轮机、大铁船槽,请法、英两国工程技术人员,设立“求是堂艺局”(技术学校)。这正体现了左宗棠运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思想,很有眼光。
正当船厂筹备工作紧张进行时,清政府于同年9月25日将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突然变化使马尾工程有夭折之险,他上奏清廷表示决不半途而废,数次拜访请在籍丁忧的原江西巡抚沈葆桢出任“总理船政”。在一切安排就绪后,左宗棠才离开福州赴任。左宗棠为福州船政局,为造船事业费尽苦心。之后35年里,船厂共造出40艘舰船,装备了福建水师全部,北洋、南洋水师兵舰2/5和1/3。
建学堂 船政的根本所在
左宗棠把培养人才看得比造船还重要。他明确提出要创办“造就人才之地”的艺局(又称“求是学堂”),“延致熟习中外语言文字洋师,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算法、画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造船技术人才和海军人才。在筹建福州船政局的同时,马尾船政学堂也在筹建;在造船厂尚未竣工时,学堂就已建成了。
学堂分前学堂(学制造)、后学堂(学驾驶)和“艺圃”(即技工学校)三部分。学堂共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海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大批毕业生成为船政局和福建水师、北洋水师的骨干力量,在马江海战中捐躯的任管驾以上就有五人,有十五名在北洋舰队任管带。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定远”号管带刘步蟾,“镇远”号管带林泰曾,“靖远”号管带叶祖珏,“经远”号管带林永升等,都是学堂首届毕业生。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传播西方文化的启蒙思想家严复,都是从该学堂走出来的。
1884年7月,法国军舰突袭福州马尾港,击沉由11艘兵船组成的福建水师和其他19艘商船。左宗棠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12月14日左宗棠抵榕,是日即与闽浙总督杨昌浚等商筹军务,积极备战,严阵以待。除夕,法舰复至马祖澳,左宗棠顶风冒雨,飞舟巡视闽江口各炮台。敌舰耀武扬威前来侵犯,左宗棠下令开炮,驱走敌舰。左宗棠抗法取得节节胜利,但已年迈多病,闻知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愤气攻心,病情恶化,“恶气来吐”即于1885年9月5日长眠于福州。
福州人民在南公园建立左公祠,后又在马江建立“左沈二公祠”,以志他建立中国近代海军的空前业绩,忠忱抗法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而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
(李建源)
(来源:《可爱的福州丛书之三 福州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