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碱工业的奠基人侯德榜
侯德榜(1890—1974年),闽侯县人。化学、化工、土建和机械工程专家。历任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十门功课一千分的奇才
侯德榜幼时就聪敏过人,对化学知识有着奇特的兴趣,满脑袋里都是“为什么”。譬如:洗衣服的肥皂为什么能去尘垢?当时,乡村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他就在想,煤油为什么燃烧、发出亮光?煤油燃烧以后都跑到哪里去了?煤油又是从哪里来的?那个只懂得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的私塾先生是无法解答这些问题的。
所幸,侯德榜有一位既贤惠又有远见的姑母,为了把他培养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资助他到福州英华书院和上海铁路学堂读书,毕业后,当上了安徽符离集站铁路土建工程师。
但是,侯德榜最感兴趣的还是化工方面的学问。不久,他辞去职务,于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学生预备学堂。1913年,他以十门功课一千分的特优成绩,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工,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侯德榜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制革。他曾在上海铁路学堂学过土建,而且兴趣广泛、对机械、电工、化工又有较深的造诣,这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1年,侯德榜学成归国,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令世界科技界瞩目的业绩。
为民族争气的“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从美国回来之后,即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参加塘沽永利碱厂的筹建工作,担任总工程师和制革部长。
1924年8月13日,永利厂开工投产,日产量205吨。这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永利的产品,不仅供应国内需要,还打入国际市场参加竞争,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冲垮了苏尔维公司的封锁和卜内公司的垄断;并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
侯德榜把自己所从事的制碱工业比作千里之“行”只迈出了“彳”,要赶在世界潮流之前,还要迈“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是要尽快制酸。1934—1936年,侯德榜再次赴美参观考察,回国后,在南京筹建硫酸亚铁厂,并任总工程师兼厂长。塘沽、南京两厂建成之后,在当时,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驻南京领事胁迫要与永利“合作”。侯德榜与范旭东发誓,“破釜沉舟关厂倒闭,也决不与日寇合作!”他冒着日机轰炸,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与工人们夜以继日拆卸机器搬迁工厂到四川。经过一年的努力,1938年,侯德榜率员工在四川建起了永利川厂。但四川盐卤浓度低,制碱成本高,为了提高盐的利用率,侯德榜前往德国购买“察安”制碱专利。可是,德、日法西斯串通一气,无理刁难,妄图扼杀萌芽中的中国化工业。侯德榜立即回国,带领技术人员分析了二千多个样品,终于在1940年试验成功,创造了独特的制碱法,新工艺把食盐利用率提高到98%,把德国的“察安”法抛在后面。新的联合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此法公布后,引起强烈的反响。侯德榜先后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学会、美国机械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侯德榜还被美国机械工程协会(ASME)接纳为终身荣誉会员。由于侯德榜的杰出贡献,使中国化学工业技术一举登上了世界舞台。
终身格言“勤能补拙”
侯德榜从来不承认自己有特殊天才,他信守“勤能补拙”的古老格言。中国要富强全国人民都要发扬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够由弱到强彻底改变“洋油”、“洋火”等“洋货”充斥市场的局面。他从国外的报纸上知道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飞速发展,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具备这种精神,他乐意为新中国奉献聪明才智。所以,北平和平解放不久,周恩来派人邀请他回国参加首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计时,立即辞去了印度“达坦”公司勘察及设计建筑制碱工厂的职务,动身回国。
侯德榜路过香港时,机智地躲开了台湾特务的阻挠、跟踪;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南朝鲜当局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愉快地接受了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的职务。
新中国刚成立,百端待举。侯德榜夜以继日地为新中国化工事业呕心沥血,策划运筹。当时,我们勘察设备还不能与西方比,他鼓励工作人员发扬“勤能补拙”的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补己之短。为了新中国的化工事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率领科技工作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先后为大连、山西、上海、江苏等地勘察设计了化肥厂与合成氨厂。
侯德榜的勤奋、工作之余还坚持著述,先后出版了《制碱工业》《从化学界看原子能》《化学辞典》和《四酸三碱》等著作。侯德榜认为,科学家虽有祖国,但科学是无国界的,因此,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公诸于世,让全人类共享。
侯德榜后来虽然身负重任,担任国家要职,但仍不变科学家的本色,他没有部长的架子,数十年如一日,深入实际,艰苦奋斗。他常和工人们一起查管道,钻锅炉,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他常常进车间,下班组,与工人们一道劳动。他勉励青年人要勤奋,“勤能补拙”,外国有的中国一定要有,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青年人有了为国争光的志气,就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宋协和)
(来源:《可爱的福州丛书之三 福州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