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用书院首任山长——林寿图

日期:2024-10-09 15:58 来源:方志委
| | | |

  作者:方麒

  林寿图(1809—1885),初名英奇,字恭三、颖叔,晚号黄鹄山人、欧斋,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他在晚清政坛与诗坛上均占有一席之地。在仕途上,他一生历嘉、道、咸、同、光五朝,服官四十年,勤勉而有政声。在文学上,他工于诗,好为古体,平生喜好藏书,著述亦颇丰。

  他是福州致用书院首任山长,亦曾任钟山书院、鳌峰书院主讲,其学问渊博,时人比之钱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

  “历官40年,所至有声”

  嘉庆十四年(1809),林寿图生于闽县一官宦之家。据李家瑞《停云阁诗话》记载,林寿图出生之时还有“异兆”——将要诞生之前,他的母亲梦见有人持着一张写有“英奇”二字的泥金帖来,后来,“英奇”就成了他的原名。

  虽是官宦之家,但林家并不富足。林寿图的祖父林元炳,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举,后以大挑到江苏任知县,署江宁府督粮同知,著有《桐花轩吟稿》。林寿图的父亲林士锬,未曾应举,有孝名,但英年早逝,这也让林家更为困难。林寿图幼年就曾经历过“饥则拾野田弃蔬以食,寒则乞谷皮爇以取暖”的生活。

  尽管家境不如人意,好在其出身书香世家、通经博文的母亲张氏始终“搜破筐残书授读”,督其读书,教其为文。

  林寿图也不负母亲所望,自幼好学,“性聪敏,读书十行并下,髻龄出语已惊长老”。稍长,他又自学诗歌,名闻乡里,深受闽县县令曹怀璞器重。后来,他以才识兼做教书先生以维持生计——于道光十七年(1837)至道光二十年(1840)间,分别教学于琼水馆李氏园与郑氏园。

  道光二十三年(1843),苦志力学的林寿图中举,又二年,成进士,此后在京为官数十年。他先授工部主事,后考取军机章京任帮办总章京,起草机要文书;后又历任方略馆收掌、纂修、协修兼提调,虞衡司主事、员外郎,工部两窑厂总监督等职。

  咸丰年间,林寿图出任御史职,先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广西道监察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所言多关重大,尤孚时望”。尤其是其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时,就以劾郑亲王端华及端华之弟户部尚书肃顺,直声震著。

  同治元年(1862),林寿图上“求才务实”之疏,深得两宫嘉许;后以京察一等补授顺天府丞,很快擢升顺天府尹,以严治著称,所辖境内帖然。

  同治二年(1863),林寿图被任命为陕西布政使。按照以往惯例,一般顺天府尹外放是为巡抚的,“为藩司非所愿”,加上当时陕西境内民族矛盾问题也很是突出,面对这一任命,林寿图是有过犹豫的。最终,是他母亲一句“急病攘夷臣职也,速行勿疑”,让他坚定赴任陕西,并且做出了一番成绩。

  到任西安之时,当地逢兵败后的大乱大灾,林寿图总管荒政,遂“集流亡、徕商贾、查叛产、兴屯田”。同时,他在多地设赈灾粥厂,并常亲自往来巡视各粥厂处,“以防吏胥弄弊”。

  林寿图这位陕西布政使深得民心,因其总是站在民众这边,时时不忘“为命请命”,哪怕会因此得罪权贵。同治四年(1865),时任伊犁参赞联捷统兵过陕,“狮子大开口”要了比以往更多的供给,导致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林寿图为此力争,最终令联捷的索要不得不裁减半数。但这也令联捷心有不满,最终找了个“求治太急,御下太严”的名头,使得林寿图被降职。当地绅民闻听此事,集体找到时任陕甘总督杨岳斌的车前为林寿图喊冤。在杨岳斌的主持下,林寿图最终被赏给三品顶戴,留任陕西。

  光绪二年(1876),林寿图在丁母忧后入京补官,授山西布政使。尽管没有多久,他就因筹办甘饷没有达到规定额度(实际上,当时他已经竭尽所能筹到了八九成)被弹劾革职了,但他仍然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等他离开山西之时,“百姓送者倾城郭”。

  林寿图一生服官40年,不畏强权,清廉刚直,又勤政爱民,雅负时望。他在官场上是始终“明敏机警,目光灿灿”的,与人论辩,“谐谑间出,众口皆废”。

  山西布政使任上被罢官后,林寿图曾经过天津,谒见直隶总督李鸿章,与所至宾主纵论时事。李鸿章和周围的人说:“颖公虽罢官,而言论风采故咄咄逼人。”林寿图当即回道:“某官虽罢,舌犹在也。”其为人风采可见一斑。

  “颖叔诗之工且多”

  为官多善政之外,林寿图之学问渊博,也是为时人所广泛认可的。

  林寿图工诗书,且好为古体。他说自己一生为诗,“只自道其忧患之所阅历”。事实上,他一生诗文创作颇丰,且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诗风前期主汉魏盛唐,风格或朴实或奇伟;后期诗风宗宋,以学黄庭坚为主,呈现坚硬奇峭之风,别具一格。

  清末学人谢章铤认为林寿图是“能自遂”之才,“是将经纬九天,衽席万古,引河汉而上抉星辰,而下无不可者,何论于诗”。他还在《黄鹄山人诗钞序》评价林寿图“诗之工且多,一时魁人杰士,无不怵服而钦佩之”。

  刘存仁《屺云楼诗话》更多赞誉,说道:“颖叔诗境,每变愈上,敛才啬气。由李、杜上追汉魏,旁涉苏、黄。近与琴西少鹤交,尤酷嗜山谷。集中《秋怀》《望月》《怀西湖社》诸诗,如空山过雨,石气皆青,婉笃缠绵,非至性人不能办。”

  道光二十四年(1844),林寿图自京师归闽,还与同乡八位诗人孙翼谋、刘端、沈绍九、周麟章、萨大滋、陈福嘉、陈崇砥、陈隅庭一起倡设了“西湖社”,结社于福州西湖荷亭。

  每次社集“或七八人、五六人”相约,一起分题赋咏,相互唱酬,“酒酣拍案,互相击赏,各寄所适而已”。后来,林寿图得中进士即将进京任职,还整理社集之作为《西湖社诗存》,于道光二十七年仲春刻成行世。

  年轻时,林寿图在同侪中即以善书闻名,观其作品“赠莱卿扇面行草”,似取法董其昌。董其昌可谓集帖学行书大成者,林寿图扇面即步踵此类,深得董书三味。林寿图还曾对南唐董源、元代赵孟頫,明代唐寅、沈周、仇英,及清代郓南田、王翬、王原祁等著名画家的作品进行品鉴,并吟诗题画。他自己“偶亦作画”,后来还有琉球人登门求教,因此其“书画、诗文多流入琉球国”。

  林寿图生平也喜购书藏书,多存善本,据说逾万卷,刻有“颍叔”“寿图之印”“欧斋”“臣林寿图”等藏书印,还专门筑楼以藏。他曾珍藏一张欧阳修滁州画像,常悲叹自己的身世与欧阳修相类,他一来仰慕欧阳修的学问人品,二来表示不忘母教,于是将书室命名为“欧斋”。祁寯藻为之书额勒石,王拯集有“进人才与谈吏事,蓄道德而能文章”二语赠之。“欧斋”成为林寿图的藏书之处,也成为当时名流往来吟和之地。

  可惜的是,光绪十七年(1891),因其季子用火不慎,藏书楼尽毁,林寿图之书稿、秘本珍册化为灰烬,存者十不及一,令后人扼腕喟叹。其所著书如《春秋浅说》《论语证故》《经余赘记》《两晋六朝类纂》《冶南诗薮》尽毁于此,其余如《诗经注释》《尔雅补注》《闽学宗派考》《黄鹄山人文集》《榕阴谈屑》《欧斋书画记》尚待编。已刊存的唯余《黄鹄山人诗钞》《华山游草》《启东录》。

  或许可以称之为幸运吧,其早前捐献给致用书院的藏书,得以幸存。

  致用书院首任山长

  同治十年(1871),时任福建巡抚王凯泰奏设致用堂,取“学以致用”和“通经致用”之义,专习经史、古文,期于培养明体达用之人才。又二年,其主持重修西湖书院后,将致用堂开设于此。同治十三年(1874),致用堂获准改为致用书院。王凯泰聘请在闽丁母忧的林寿图任书院第一任山长,直至其1876年回京补官。

  从何振岱《西湖志》卷十九中“《西湖书院学约》一卷,清闽县林寿图辑,见《致用堂志略》”一条,可知《致用堂规约》即林寿图所编辑。林寿图参酌大儒陈寿祺《鳌峰崇正讲堂规约八则》中“正心术、稽学业、择经籍、严课规”几条内容,又损益吴崧甫的《两浙校士录》中“经学不可不明、小学不可不讲、史学不可不广、文学不可不富”等内容,将之定为《致用堂规约》。

  林寿图还为致用书院题匾、撰联。在书院“枕经葄史斋”中,他书写自撰联曰:“博学虽未能,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期与诸君共勉;格物于何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推之天下可平。”楹联化用《中庸》《大学》两部书中的经典名句,亲切指点书院学生,并寄予厚望。

  林寿图也十分关心致用书院藏书,据史料记载,任致用书院山长期间,他为致用书院捐献了《钦定书经汇纂》全部、《钦定礼记义疏》全部等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在内的共138种1131册的藏书。

  致用书院从成立到停办,前后约30年,然其对福建文化与学术的影响却很深远,为社会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如研究经学、文学的黄增,研究史学的张亨嘉(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书院改为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致用书院藏书也并入了全闽师范学堂图书馆,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内迁永安,后又迁至三明,现存于三明学院图书馆。

  藏书之外,林寿图也喜收购古代珍品、字画。其最著名的书画珍藏,当数《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绢本,设色,绘有从汉朝到隋朝的13位帝王画像,每位帝王身旁有一到两名侍者,共计有46人。13位帝王有的站有的坐,侍者们有的立在帝王身边,有的穿插在帝王左右。各位帝王的像前都有文字说明,有的还记述了其在位的年代以及对他执政的评价。画面栩栩如生,篇幅宏大,技艺精湛。

  这是中国人物绘画里的重要传世之作,但在唐末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和动荡时期,一直不知所终。到了北宋时期,辗转落到北宋名臣富弼手中。后来此作又由庐陵王氏家族收藏。北宋灭亡后,《历代帝王图》进入南宋的皇宫,由内府收藏。此后,《历代帝王图》又先后为元明皇室收藏。直至明朝末年,后宫疏于管理,大量宫中收藏流落民间,《历代帝王图》从此下落不明。

  清顺治年间,有人在金陵李氏家中发现了它的踪迹。嘉庆年间,《历代帝王图》又落入江宁蔡氏家族之手。同治五年(1866)九月,林寿图的儿子过生日,林寿图从蔡氏家族后人一位名叫蔡小石的收藏者手上,收购了《历代帝王图》作为生日礼物,并且在画上留下了自己的题跋,从此这件国宝成了林寿图的私人收藏。

  民国期间,《历代帝王图》最终到了林寿图外孙梁鸿志手中。1931年,此画被梁鸿志卖出。买者在两年之后,将画作捐赠给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山西布政使被弹劾罢官后,林寿图应时任两江总督沈葆桢聘请,曾主讲于南京的钟山书院。光绪五年(1879),沈葆桢逝后,时任闽浙总督何璟、将军穆图善等人,一直力邀林寿图归闽。长达两年多的相请,终于打动了林寿图。

  光绪七年(1881),林寿图返榕后,曾返致用书院主讲,后也主讲于鳌峰书院。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之时,林寿图还受命督办团练(后被赏给四品顶戴)。

  何璟知晓林寿图为宦廉洁,在闽“无一椽寸亩”,遂集资为其购屋营宅于福州石井巷——在南营之北,通往花巷,以巷中有石井而名。林寿图自撰花厅楹联曰:“抽簪已归,书高于屋;键户不出,车盈其门。”

  林寿图卒年77岁,葬西湖。

  《福州晚报》(2024年10月7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