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劝农
“迎春”在福州是迎接“立春”节。“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常年在正月交“春”,闰年则一岁二“春” (即正月交今年“春”,到同年十二月则交明年“春”)。则公历每年是在二月四日前后,它标志着“春”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因而,我国自古以来对这个节日却十分重视。秦汉以来,历朝统治阶级沿袭了周朝“劝农”制度,所谓“天子耕藉田(《礼记》(月令)载:“盂春,天子亲载来耜,帅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诸侯九推”)的礼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劝农”形式也不断翻新;从过去组织庶人进行生产劳动,逐渐变成仅仅在耕种时去带头推一下来,或发一盂土。迨至明清,在福州已成为迎春的习俗。据《福州地方志》载:
相传:前清时代,每逢立春前一天,在福州东门的春牛亭内,安放着竹骨土身、颜色黑黄、牛角、鼻、嘴,都能活动的“春牛”。专候着地方官员祀之。
当天,福州知府和闽县知县奉上宪谕,代表满清皇帝
随着辛亥革命后,乞土仪式不再举行了。因而,民间习俗的
“春牛亭”现是福州市东门街道一条学庆城的文明里弄。由于弄口有座古迹四柱亭,过去因迎春的放春牛而得名。随着新建三八路左边被拆,剩下的亭被辟为街道工厂门市部。昔日迎春的古迹虽已不见,可是,作为一个地名来说,“春牛亭”仍然长存。
(本文摘自:《闽海夜谭选萃》)
(《涌泉乡音》l997年2月28日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