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龙华:历史性城市保护与更新之福州实践探索
经历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意思的是,1925年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曾给巴黎老城区做过一个没有实施的旧城改造方案,但却在30多年来我国的旧城改造中不断得到实践,让各座历史文化名城产生不同程度的格局不完整与尺度突兀,文化遗产呈碎片化,福州亦然。
在此背景下,我们从福州古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楼一轴”格局修复开始,结合三坊七巷街区保护再生,对其周边关联环境进行整治与品质提升(即当下所说的“城市更新”),开启了福州名城整体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工作。十余年来的实践,我们把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整体作品进行再创作,重塑了这座名城的文化个性,提升了城市的身份认同。福州古城选址非常契合中国传统堪舆学说,城内三山鼎秀、城外群山环绕,一水(闽江)贯穿其中,加之人工巧妙结合自然的营城理念,锻造了福州独有的城市格局,被吴良镛先生称为“绝妙的城市设计创造”。
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西汉以前整个福州地区就是一个大海湾,城市在城北古城山脚下始筑,今称为“新店古城”。两千多年来,随着水退城进,城市一直向南发展,形成了古城区与滨江城区两大主要历史城区,构造了“一轴串两厢”的独特城市结构。虽历经不断旧城改造,整体风貌呈碎片化,但仍存续着十二片相对完整的历史地段,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风貌区,沿由北往南的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轴一直延伸到近现代城区滨江一带。此外,自西而东还有一条沿着闽江的城市海丝发展轴,从5000年前的昙石山古人类遗址,一直到闽江出海口的闽安古镇、近现代马尾船政文化园,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众多海丝、海防遗存。在十余年的福州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实践中,我们梳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保护框架体系与再生实践策略,形成了规划、建筑、园林、营造和场所 “五位一体”的创作理念和城市保护与更新的三种方法,即城市连接、文化史层揭示与类型学演绎。
我们通过不同尺度历史地区的不同连接方式,再造连续完整并具文化意义的历史空间与历史结构。城市均是数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叠加而形成,我们提出了文化史层揭示的概念,“以时间划分空间、以空间表达时间”,借鉴考古学理论,厘清文化史层与演变规律,通过设计手段给予揭示与可读性展示。而在更新改造中以类型学为理论基础,建立系统性建筑文化基因谱系,为传承设计提供指导,于更新演绎中建立历史关联,使不断演进的城市文化特质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演绎,再塑场所精神。
在福州名城整体保护与发展中,我们亦建构起了保护实践框架体系
其一为“重点修格局”,格局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抓住名城格局中重要的地标和重要的核心节点,通过修复、整治、复原等技术手段,有效推动名城格局完善。
其二是“连块组片区”,将分散的街区重新编织成连续而完整的有机整体,并融入当代城市空间,再塑城市整体历史景观特色。
其三是“补线织网络”,针对历史文化名城支离破碎的传统老街巷,以不同的城市更新手段进行有机织补,再造名城骨架肌理的完整性。
同时,我们将传统街巷网的保护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相结合,并强化其人地关系,重构名城人文脉络体系。最后就是“理轴构整体”,通过城市历史发展轴的整饬,以及通过全要素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串连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点及其重要历史空间节点,重塑名城整体框架体系,彰显名城文化景观特质。我参与福州古城保护与发展工作始于2005年,当年主持设计了古城格局结构中的重要标志物——屏山镇海楼重建工程。2008年竣工的镇海楼恢复了三山二塔一楼的结构关系,重构了城市历史发展轴格局的完整性。
2007年起,我带领设计团队承担了三坊七巷保护再生工程设计,在全面认知三坊七巷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出整体、动态的可持续保护与再生理念。修复再生围绕街区三个核心价值展开: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三坊七巷仍保留有唐代里坊制的遗痕,设计抓住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之魂——“里坊制”,从居住功能(保留一定数量的原住民)、格局结构(鱼骨状)、细胞单元(深宅大院)和管理制度(坊墙坊门)等方面予以保护与再生;在街区肌理织补的同时也注重空间的留白,为适应城市生活变化留下空间;注重满足当代生活的功能、业态植入,建构社区活态博物馆等,以强化其持续的活力,让历史街区成为“城市会客厅”。设计同时注重建控区根源于历史的新旧融合,构造整体有机的屋顶特色肌理。如今若从东百16层俯视,三坊七巷与其周边紧邻的街区形成一个整体而富地域性的文化景观,重现了福州古城历史独有的曲线律动的第五立面景观特性。
对于三坊七巷的鱼骨中轴——南后街,我们还提出了文化性修复的理念,注重其街道场所空间的营造,包括街道与坊巷之间传统美学意境的再造,通过拆除部分历史建筑、文保单位前的一层皮商业建筑,梳理、塑造出具有文化重要性的场所。2012年起,我们在更大尺度范围内对历史城区风貌片区进行保护与整合,先后启动了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于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历史关联性整合,以城市连接方法将朱紫坊、于山、三坊七巷与乌山重构为约1.5平方公里的“两山两塔两街区”的传统风貌遗产特区。在朱紫坊保护再生过程中,特别关注其与三坊七巷的关联性与差异性,在一体化整合的同时强化其体验的迥异性,重塑其园林化情境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城南近现代滨江历史城区,我们也以同样的思路,通过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以及整个片区功能、空间、视廊、游线、风貌等关联性连接,重构起“两山(大庙山、烟台山)、两岛(中洲岛、江心岛)、两街区(上下杭及老仓山街区)”近现代风貌特区;此外,以更广域的视角将闽江沿岸、闽侯上街等区域进行城市连接,整饬为沿城市海丝发展轴的一个关联片区,此项工作仍在进行中,任重而道远。
上下杭是商贸、港埠为主要功能性质的街区,其所形成的街市特征,完全不同于三坊七巷的里坊制特征。两者虽均为院落式的组织肌理,但上下杭街区大部分建筑已为两层,其北面还有一个山地,依山就势的院落与平地院落组合起来的街区空间形态比三坊七巷更加多元而丰富。上下杭为福州传统商业街区,其风貌亦不同于古城区,体现了城市近现代化进程。在保护再生中,我们特别需要认知其差异性,通过差异性的发现与重塑,拉开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体验感知。如在三捷河场景重塑中,既保持了其格局、风貌的历史特征,又关注更新建筑的当代表达,以展现历史街区从历史走向当代、迈向未来的脉络关系,体现保护、延续与发展。在各历史街区修复活化的同时,我们还对历史城区老旧社区进行了整治与品质提升。2013年起,我们全面展开了古城区老街巷保护与整治,并结合老旧社区城市微更新,以城市设计之综合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老城区内众多既有建筑都有明确的业主,拥有稳定的社会结构,所以需特别注重人地关系保持,通过补短板整体提升老城的人居环境品质,重塑社区场所精神和场所特性。三坊七巷南街更新地段是福州传统中轴线核心区段,设计以城市连接、类型学演绎为方法,重建了南街段的活力。更新设计结合东街口地铁站,开发道路下空间,将沿街两侧功能区加以连接,并让地面商业、地下商业与地铁站融为一体,以有力推动东街口商圈的振兴。设计注重与三坊七巷街区各坊巷空间、历史建筑、街区肌理的连接及风貌呼应,既表达中轴线尺度、又响应街区尺度。此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又进行了古城中轴线的整体保护与整治设计工作,再塑了中轴线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