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市十二届人大四次 会议文件(十五)
关于福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6年1月14日在福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聪深
各位代表:
我受福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关于福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以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会议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面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衷共济、攻坚克难,保持了国民经济总体稳健的发展势头,经济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20亿元(预计数,下同,按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测算口径为1481.78亿元),增长9.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0亿元,增长2.7%;全部工业总产值2230亿元,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00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195.5亿元,增长1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7.7亿元,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00亿元,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92亿元,增长15.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出口总值86.72亿美元,增长16.5%;实际利用外资达16亿美元(可比口径),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0元,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实际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5%;人口自然增长率5.97‰。
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国民经济稳健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我市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74亿元、700.27亿元、607.51亿元(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测算口径),分别增长2.3%、9%、12.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7:47.3:41。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5年我市克服了多灾天气的不利影响,全年粮食产量达96.93万吨,优质水稻种植比重和优质品率有较大幅度提高,非粮食作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粮经比例优化调整为57∶43。水产品和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72万吨和48.7万吨,分别增长2.1%和2.9%。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垒大,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136家龙头企业总产值达175.2亿元,比增15.1%,带动农户规模达到45万户,上亿元龙头企业达20家。“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取得成效,全市共有42个无公害基地和50种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国家、省认定。两岸农业合作迈上新台阶,我市全年新签约台资农业项目总投资1.24亿美元,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已陆续吸引多家台湾农民前来创业。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超额完成2004-2005年度冬春水利建设任务,目前累计完成投资3.85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万亩,“六千”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各项惠农政策和改革措施继续落到实处,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和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农业税及其附加税和除烟草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已全部取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加大农村扶贫济困力度,落实帮扶项目9533项,扎实开展“四个一”扶贫工作,完成3208人的“造福工程”。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应对部分主导产业市场波动及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不利影响,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对工业企业的服务,鼓励工业企业挖潜增产,扶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工业生产形势逐月回暖,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95亿元(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测算口径),增长9.6%,工业经济继续占据着主导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中,以民营经济为主的股份制工业企业产值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实现产值530亿元,增长2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对我市新一轮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电子信息、汽车、纺织、食品、电气机械、塑料制品、电力等产值超百亿元的支柱产业共完成产值1290亿元,增长16.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8%,拉动我市工业经济增长近10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支撑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实现产值232亿元,增长36%。工业集中区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势头,产业集聚效应增强,金山、江阴、滨海、软件园、元洪等工业集中区产值分别增长46%、240%、81%、43%和20%,有力促进了临港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市工业增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全年又新增万年青和金得利2家企业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目前,我市已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名牌产品121个。
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2005年,福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力不断增强,其相对完善的消费体系和消费功能进一步彰显,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市场价格稳中略升。商业网点建设步伐加快,引进并扩大了家电、建材超市,目前福州市已拥有国美、苏宁、永乐、大中等四大家电超市19个经营网点,和拓福、百安居、好百年、喜盈门等多家建材超市,并随着家乐福落户福州,形成全球零售业三大巨头齐聚榕城竞相发展的格局,以及香格里拉大酒店、乐天百货的相继开张,有力带动了大型综合超市、专业超市、各类批发市场、现代购物中心等多种商贸流通业态的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业也正加快兴起,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物流企业900多家,其中大型重点物流企业20家,引进了国际物流业巨头、美国财富杂志500强企业伯灵顿全球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物流大企业在我市落户,福州保税区已形成出口拼箱、进口分拨和贸易配送等三大物流特色。旅游业健康发展,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和寿山石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全年接待国内外旅客79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1亿元。会展业日益繁荣,2005年我市继续承办好“海交会”和“项交会”,又成功举办了05年秋季中国摩托车及配件展示交易会、中国饲料工业展示交易会、第49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博览会等3场全国性会展。
(二)项目带动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项目带动战略实施力度加大,投资增长后劲有所增强。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市共安排重点项目167个,比上年增加7个,投资总规模2165.19亿元,比上年增加965.25亿元。预计全年重点建设共完成投资144.5亿元,比上年增加28亿元,对固定资产投资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其中,36项产业性生产项目完成投资64.69亿元,占全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的45%,拉动作用明显,产业项目投资的增长也培植出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盈利下降的势头,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55项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7.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92%,闽江学院三期、冠城大通特种漆包线技改、罗源狮岐3万吨码头、福耀浮法玻璃、南方建材市场改造、福清融元污水处理厂、福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或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建成或部分建成重点项目数达22个,超过了往年,发挥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49项计划新开工重点项目中已正式动工或部分建设的有福厦铁路福州段、城区路网与交叉口改造、住友车用电线、福顺半导体封装、福州长乐空港工业集中区、福州宝龙城市广场、昙石山文化遗址古民居工程一期、福州市城建展示馆等35项,其中建成或基本建成3项,开工率71%,完成投资27亿元,占年度计划50.1%。同时,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二期、福州绕城高速公路连接线、平潭海峡大桥和东北三环路等一批对我市发展全局影响较大的预备、前期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以及福厦铁路、温福铁路、湾边大桥等项目建设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各类投资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投资自主能力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城镇以上项目施工数及新开工数大幅增加,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全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4亿元,增长1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22亿元,商品房交易面积696.38万平方米,交易成交额242亿元,房地产运行基本保持稳定。
(三)外贸出口继续增长,利用外资规模有所扩大
我市外贸出口在2004年61.9%的高速增长基础上,2005年,通过继续加强企业退税、通关以及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绿色壁垒等服务,继续增长16.1%,达到86.4亿美元。其中:内资企业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完成26.2亿美元,成为我市全年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外资企业出口形势也逐月有所好转,完成60.2亿美元。工业品出口比重有所上升,规模以上工业中,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1/3以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也继续上升,分别达到50.65%和33%,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走出去”发展战略取得新成效,新批境外企业14家,拓展了榕台港澳侨交流、区域合作、山海合作的范围与领域,进一步加强“两马”交流,闽东北五市等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对口支援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成功承办第二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第七届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第二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和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我市继续加强产业链招商、直销式招商、亲情招商,着力提高签约项目转化率、履约率和到资率,项目签约成果超过了上年水平。海交会上,我市签约项目的投资国别、地区愈趋多元化,投资外方主要来自港、台、东南亚、日、美等地区和国家,签约项目利用外资规模比上年超出51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比上年超出3915万美元。其中:签约项目资金聚集度不断提高,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共87项,签约利用外资19.69亿美元,项目数仅占25%,利用外资比重却高达79.5%;增资扩产项目明显增加,共有73项,签约利用外资6.4亿美元;农业成为签约项目的新亮点,共38项,签约利用外资3.6亿美元,其中直接以台湾名义投资的农业项目达11项;服务贸易业呈持续发展态势,共签约52项,签约利用外资2.56亿美元;吸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又有新突破,新签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项目3项,签约利用外资7800万美元。投洽会上,我市签约项目229项,总投资近22亿美元,签约利用外资近16亿美元,其中合同项目139项,总投资近1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亿多美元。率先实现台湾农产品零关税海上直航进入大陆,有力推动两地经贸的合作与交流。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和福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也正式获批,并且还分别获批成为国家级显示器件产业园与显示器产业园,进一步拓展我市开发区发展空间。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大力支持重点科技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在我市116家重点企业中,近四成已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近六成实行新产品自主研发,还有近三成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2005年,我市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总数达到22家,实施各级星火计划项目143项,增长7.5%。积极推进福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体系建设,现已发展了863软件企业孵化器等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培育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创业并迅速成长。有序引导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健康发展,先后成立模具、塑胶、陶瓷、纺织服装、工业自动化、建筑智能化等6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极大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在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我市实现对接项目375项,增长11.3%,累计总投资73.75亿元,增长2.93%,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轻纺、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成为项目对接七大热点领域。认真开展国家知识产权首批试点城市工作,出台《福州市扶持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奖励办法》,预计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000件以上,增长12.8%,专利授权量达到1200件以上,增长8.6%,有13家企业列为首批省级专利工作试点。
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工作,中心城区率先实现“双高普九”和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民办教育蓬勃兴起,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贫困生和特教生、革命烈士子女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完成13.6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工作,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成果丰硕,精品涌现,闽剧《兰花赋》、《红豆缘》获“曹禺戏剧奖文学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群众文化活动更加繁荣,社区文化和文物考古工作取得新成绩。
医疗卫生及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建成市、县、乡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医疗水平继续提升。民间资本兴办医院势头正劲,全市民营医院达到37家,增长131.3%,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市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5家,增长24.3%,全市共有村卫生所1872家,城乡医疗设施不断完善。人口出生继续得到有效控制,计生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群众婚育观念朝着健康、文明方向转变,鼓楼、台江、晋安被评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区,马尾、仓山、闽侯、罗源被省政府授予计生工作一类先进县(区)。继续大力整治“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有力保障了人民身体健康,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成功承办了第12届省运会,在第五届全国城运会上,金牌数名列第八。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出台和落实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13.5万人,“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40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7万人。社会保障覆盖率不断扩大,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员分别达到6万人和6.76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顺利推进了以农民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罗源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继续推行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8%和8%,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升。
城市建设成就斐然,建成改造了一批市政路桥设施,城市交通状况有所改善,启动一批旧屋区改造和新区建设项目,建成区面积达到170.1平方公里。巩固并提高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成果,开展闽江流域福州段、敖江流域水环境等专项治理,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5%。完成闽江公园华龙园等一批园林绿化项目建设与改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03平方米,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在取得成绩面前,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要比年初预期目标低,经济发展形势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因素:一是电子、汽车等重点支柱产业产值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导致全市工业增长势头减缓;二是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低迷,制约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其中建筑安装完成量偏少,对GDP增长贡献减弱;三是受国际竞争加强及贸易摩擦加剧影响,我市显示器及关联企业的出口明显下降,鞋业、纺织业、水产业等行业的产品出口受阻;四是由于全年天气多灾尤其是“龙王”台风带来超百年一遇自然灾害,给全市经济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困难。反映出我市经济发展还存在深层次、症结性的矛盾和问题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业基础设施、城市抗灾设施仍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集聚水平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改变;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部分产品出口影响较大;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卫生、就业、保障等社会领域仍存有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应通过加快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继续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6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措施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继续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按照市委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和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市新一年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上,力争发展得更快更好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财政总收入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可比口径);出口总值增长12%,力争总量突破10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6%;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在实现以上预期目标的具体工作中,应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推动福州经济发展切实地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力争经济发展超过“十一五”规划的年均增长速度,实现良好开局。
为完成今年的预期目标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在新的一年,我们要扎实推进以下各项工作:
(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加大财政、金融、科技的支农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困难县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水管体制、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和渔港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稳步加快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全面完成前五批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市级财政补助力度,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重点抓好国道、省道周边的样板村建设。切实加强以“十大防灾减灾体系”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冬春兴修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海堤加固、渔港、旱片治理、县城区排涝、群众饮水、沿海防护林、围垦、水闸、水库除险等项目建设,抓紧完成“六千”水利工程建设任务,重点加快黄岐国家中心渔港、东壁岛围垦、闽清防洪堤二期二阶段工程、海堤加固四期工程、闽江调水江阴支线等项目建设,实施八一、登云、过溪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修农村公路750公里,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县、乡镇防治禽流感等突发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大疫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农业抗灾防疫能力。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开展对4540户农村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重点帮扶工作,实施“造福工程”搬迁2000人以上。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以科技进步带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进步的支农力度,积极推进5个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二期工程,使网络覆盖率达到80%的乡镇,创建1-2个县级农业科技创新公共实验中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实施“沃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和因灾受毁农田的修复,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种子工程”,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与粮食丰产技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力争达到308万亩,总产量达110万吨。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等重点产业,着力培育海洋渔业和城郊型农业,扶持发展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水产加工和海洋运输等相关产业,稳步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永辉、超大等一批亿元以上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促进连江水产品加工区等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鼓励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创新农业组织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和对接市场能力,促进地产农产品与仓储超市、生鲜超市顺畅对接。加强农产品种苗、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创建蔬菜、水果、食用菌、生猪等20个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各县(市)至少建设1个标准化综合示范区。
扩大榕台农业合作空间,积极推动榕台农业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连江海洋水产养殖合作园区、罗源花卉产业开发合作园区等8个榕台农业合作园区工程,2006年争取在这些试验区新动建10个项目,加快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创新基地等“四个基地”和榕台农业动植物重大疫病监控技术合作中心等“七个中心”的建设,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马尾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培育一批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业企业,加强与大型国际商业集团的贸易合作,促进我市出口农产品直接进入境外超市,增强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力争农产品出口4.6亿美元,增长12%。
(二)坚定不移发展工业,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大力延伸产业链,壮大支柱重点产业。尽快出台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有利措施,做大工业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扶持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制造、轻工纺织、冶金等主导重点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加强智能化终端产品的开发与市场拓展,引进零配件生产企业、加快产业配套,重点发展新型元器件及相关配套件生产,着力建设福顺半导体、迅捷光电、冠华光电、电子元器件、上润执行器、关键标识远程认证终端芯片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增强汽车业竞争力,促进汽车产值比上年有明显的增长。重点抓好东南汽车新品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发展轻型客车、轿车、汽车玻璃、汽车发动机及其配件、船舶修造等,推进戴·克汽车、东南汽车25家新配套厂、日产汽车线束制造基地、显昌汽车零配件、平潭船舶修造改装中心基地、元洪汽摩配产业基地、福建华东船厂修造船等重点项目,延长和拓展汽车产业链,壮大汽车产业集群,并将我市建设成为海西经济区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改造和提升传统的轻纺工业,优化调整纺织产业结构,保持纺织业良好的增长势头。重点向下游发展服装加工业,突破织、染、服装加工、设计等方面瓶颈,积极推进正鑫纺织、福建金纶石化纤维短纤项目(二期)、振华化纤、力恒锦纶、鲜花针织等重点建设,开发企业自主品牌,做大做强纺织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冶金产业,提高现有的鑫海、亿鑫等企业产值,加快南方铝业三期、福泰钢铁、中钢技改、天宝钼业、德胜镍业、富源有色金属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建设中铝瑞闽铝板带出口基地,推进宽厚板和不锈钢项目建设,整合现有钢厂生产能力,力争迅速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不锈钢生产和出口基地。同时,加快发展医药化工、光电、环保、海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产业竞争力,着力推进AE活性菌、福抗药业、福兴医药等项目,形成重要的抗生素药物生产基地;推进华电可门火电厂(一期)、国电福州发电厂(一期)、福州LNG天然气工程、华能三、四期、鲁能火电厂等能源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加快核电、风电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输变电站和局部电网。
加快工业载体整合步伐,推进项目组团建设。合理调整优化各工业集中区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积极推进项目组团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共享、配套发展,突出规模和特色,进一步发挥其工业载体功能的作用,推动“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强工业集中区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重点加快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6个市级工业集中区载体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基本完成长乐空港工业集中区、软件园四期等项目,加快推进义序机电园和软件园五期等工程。围绕产业定位和布局,利用港口产业集聚平台,坚持以港口联接产业,发挥港口优势加快发展临港工业集中区,打造临港工业集群,垒大产业规模。完善市、县(市)区联合建设工业集中区和“飞地工业”的发展机制,突出地方特色,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抓好各县(市)区工业集中区的整合工作,引导乡镇工业集中区做大一种产品、树好一种品牌,提高工业集中区的档次和水平。
认真抓好产业及项目规划,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工业规模。围绕产业发展方向,结合企业当前需求,坚持内外资并举,吸纳工业投资项目,以工业集中区为工业招商重点区域,充分发挥我市的海洋资源和岸线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一批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内外资工业项目招商,注重对民营工业项目的培植。加快签约项目的落地,实施一批工业增长点重点项目,做到早建设、早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企业增资扩产,大力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壮大名优产品,大力推进ISO系列国际标准认证和国家“3C”强制性标准认证工作,加大对企业创名牌产品的奖励力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鼓励企业组建技术中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陶瓷等6个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新创设若干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一批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壮大一批创新力强的内资民营骨干企业,积极培植壮大能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骨干企业。加快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一批优势产业群体。加大技术改造、升级的投入力度,引导多元化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项目。
(三)发挥省会优势,提速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现代服务贸易业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提高服务贸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加快物流业发展。以港口(海港、空港)为现代物流平台,重点加快闽江口、松下、江阴、罗源湾港区及长乐航空港、火车货运站等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华电可门储运中心项目,以及福州软件园区IT产品、福州鞋服、金山工业园、中国(福州)水产、福建省海峡农产品等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以有利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基础,积极推进区港联动,建设保税物流园区,从而推动保税区和港区物流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物流业管理平台和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专业化、面向所有商户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推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产销直挂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提高网上销售比重。
提高商贸业发展水平。重点构筑提升鼓楼、台江商业核心区,加快推进八一七路商业中心街改造以及宝龙城市广场、冠亚广场、万象商业广场等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商业特色街、特色连锁店。推进仓山、晋安、马尾特色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做好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福峡路汽配、福马路家具等专业批发市场走廊建设,大力推进中国(福州)农副产品综合批发配送中心、仓山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中心、晋安钢材建材物流中心、福州粮食批发交易中心等4个专业批发中心建设,加快福州水产品批发市场搬迁改造,进一步优化商业布局。扩大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娱乐、保健等领域的消费,提升省会商贸中心地位。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福清、长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促进城市商业业态向农村延伸,拓展连锁经营模式在农村的作为空间,促进农村消费。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会展产业。加快培育具有我市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温泉、生态、滨海休闲等四大系列旅游品牌产品,推进昙石山文化遗址古民居、船政文化开发项目、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红色旅游等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建设闽清黄楮林、大明谷温泉度假村和永泰青云山御温泉酒店等三个温泉主题旅游项目,动工建设连江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温泉旅游产业规模,打造省会城市温泉休闲旅游品牌,完成永泰赤壁风景区和平潭海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创国家4A旅游区等工作。与台湾旅游业界联手开发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促进旅游双向对接,扩大两马旅游合作,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预期接待旅游人数达到872万人次,收入89亿元。办好并不断扩大“海交会”、“项交会”的影响和规模,采取多样化办展形式,培育名牌展、特色展和国际展,进一步创立“车交会”、“农贸会”、“美食节”、“年货会”、“茶博会”、“住交会”等品牌,承办好中国(海峡)消费品全球导购交易会、2006年中国(福州)国际能源电力展览会、第二届海峡两岸妇幼用品博览会、首届东南国际照明灯饰展览会,积极申办全国日用品百货交易会和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大型会展活动。
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认真落实加快楼宇经济发展措施。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会救助与福利、便民利民、社会化、就业与再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社区服务体系,认真抓好1个国家级(鼓楼锦江社区)和2个省级(鼓楼洪山桥社区与台江苍霞新城社区)社区商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以示范社区带动城区社区商业发展。保持适量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规模,优化商品房开发结构,满足居民对住宅的不同层次需求,规范房地产信息分析、预警预报,保持房价稳定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展金融、咨询、中介、电子商务、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加强市场监管工作,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传销等违法活动,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开展“诚信兴商”创建活动,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市场消费环境。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认真抓好重点项目的谋划生成、推动落实,建立项目滚动发展机制,推进一批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实施,突出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重点建设年度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和工业项目投资占重点项目的比重,为经济发展积蓄持续动力。2006年安排在建、新开工、预备及前期重点项目共220项,总投资约2259.42亿元,其中,2005年结转2006年续建重点项目73项,总投资499.49亿元,计划新开工重点项目68项,总投资379.56亿元,预备及前期重点项目79项,总投资1380.37亿元。安排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约228.08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度投资计划的1/3,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能源、产业项目94项,安排年度投资计划112.5亿元,约占全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的一半。
抓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以港口为龙头,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空港为网络的对外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按照“一港四区”的布局要求,全力加快江阴港区、松下港区、罗源湾港区深水码头建设,挖潜改造闽江口内港区,合理港口布局,扩大港口规模,完善港口配套设施,着力推进江阴港区2#、3#泊位码头、罗源湾港区碧里作业区4#~5#多用途泊位、松下港区康宏码头、福建华电储运有限公司通用码头(10#、11#)、元洪码头二期工程、江阴港区4#、5#泊位码头和鑫海码头等14个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建设,不断提升港口的集疏运能力,争取将江阴港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集装箱港区;继续抓紧机场高速公路一期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建成通车,积极推进湾边特大桥及接线工程、湾边立交互通工程、可门进港公路建设,争取开工建设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和京福、同三国道连接线福州绕城高速公路,加快鼓山大桥、平潭海峡大桥、沈海国道主干线福州东绕城高速公路、江阴疏港高速公路、福厦漳高速公路复线福州至永泰段、琅岐闽江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推动温福、福厦、向莆铁路福州段和江阴、连江、罗源等铁路支线及福州铁路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建设与前期工作。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按照海峡西岸“一城两翼双轴线”城镇群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跨越式发展,努力构筑临江向海、山水相间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新格局。抓紧完成福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做好八一七路历史文化中轴线、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等重要区域规划设计工作,启动市区山体、水系整治和保护规划以及过江通道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金山、上街大学城、南屿、南通、快安、长乐等新区建设与拓展,推进县域大城关和中心城镇建设,因地制宜,合理拓展布局空间,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快乌山西路片区和横街、义帮洲二期、南江滨沿线、首山、程浦片等旧屋区的改造工程。加大力度完善市政设施,重点实施南江滨路北段、梅峰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建设,新扩建东北三环路、浦上大桥、魁岐大桥等城市路桥工程。加强中心城区防洪排涝等防灾设施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抗灾水平,实施仓山区中心片区排涝工程、大学城防洪排涝一期工程、闽江下游南港防洪堤、新店片区河道整治等项目,推进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南台岛环岛部分防洪堤等项目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国货路、工业路公交专用道建设,加快公交停车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推进BRT、轻轨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智能交通,完善城市公用配套设施。抓紧进行城市路灯景观改造工程,认真做好四城门沿线景观规划设计。
(五)促进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提升开放水平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支持条件成熟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改善投资软环境,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推行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加强产业链配套招商,促进现有外资企业的增资扩股,不断提高招商实效。充分利用“海交会”、“项交会”以及“投洽会”招商平台,突出对台特色,做好客商的邀请和签约项目的准备工作,坚持以项目为主,以发展为重,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层次和质量。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项目的审批落地,加大对南屿新城、帝封江、晶圆、海越汽车、克莱斯勒汽车等重点引资项目的跟踪协调力度。加强对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招商工作,拓展金融、保险、法律、物流、旅游、中介、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等行业领域的招商。转变城区招商以工业为主的格局,引导鼓楼、台江以服务贸易业招商为主,仓山、晋安以工业与服务贸易业招商并重,逐步改善利用外资结构和区域布局,力争引资项目、引资合同金额高于上年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我市技术管理、市场信息、资金利用等方面已趋成熟的民营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合作,重点推进企业参与东盟、俄罗斯、印度、中东欧、南美和非洲等各国经济开发和经贸合作。
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以质取胜,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出口商品多元化和经营方式多元化。积极培育出口新增长点,挖掘出口潜力,重点扩大民营外贸企业群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努力开辟新的国际市场,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加快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和马尾、福清等出口加工区建设,重视科技兴贸,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认证和境外展销,增强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健全外经贸支持促进体系,密切关注国外涉及我市产品的反倾销案件,积极向省里申请反倾销应诉资助,建立并完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有效应急机制和预警体系,及时收集国外技术标准和技术贸易壁垒动向,积极指导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增强抵御国际贸易风险能力,确保出口稳定增长。
全面加强榕台港澳侨合作,不断推进区域合作和交流。拓展榕台经贸交流领域,充分发挥好台商投资区、榕台农业合作园区、台湾农业创业园等优势与作用,不断深化榕台经贸合作。主动承接台湾机械制造、光电、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产业转移,努力把我市建设成对台产业合作重要基地。扩大两岸海上直航试点和“两马”交流成果,积极推进两岸航运马祖中转,努力使福州成为两岸物流中心。用好闽港八大合作平台,推进闽澳四项合作,全面提升榕港澳经济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强与闽东北五市、闽浙赣皖15地市、泛珠江三角洲省会城市、东盟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力量加强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招商工作。认真落实扶持山区发展和山海协作的政策措施,广泛加强山海经贸协作和劳务协作,深入开展与宁德、莆田挂钩帮扶和对口协作工作。
(六)大力壮大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市委《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改变产业增长过多依赖外资企业的状态,努力形成民营与外资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按照WTO公平贸易、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原则,确保给与民营经济公平待遇,从制度上保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从根本上维护好企业合法权益,着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项目对接、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对外合作等服务体系,发挥我市民间资本比较雄厚的优势,支持民营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鼓励民营经济推进制度、技术、管理的创新,争创名牌,开展生产、技术、资本联合与重组,扶持强大一批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加快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
积极引导我市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加强指导,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各领域建设,支持其参与供水、供气、公共交通、垃圾污水处理、港口码头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支持、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依托现有的产业、载体基础和配套条件,发挥我市侨、台、外及在外事业有成乡亲的优势,加大内外资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更多在外企业家回乡投资,实现“项目、资金、技术、产业”的全回归。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步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功能,抓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和以人才为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机制。推动我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的科技合作与共建,构筑科学数据信息、科技文献、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搭建技术交易平台,加快技术交易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开展技术交易中心二期建设,完善技术交易中心网站。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在政策、资金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与支持。认真做好技术项目成果推介工作,广泛征集对接项目,协办好“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力争对接项目成果高于上年水平。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安排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贴息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业产业化等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发展,培育30个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项目。贯彻落实《福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关于培育和扶持自主知识产权奖励办法》,适当扩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申报奖励的范围,完善申报方式和程序,200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预期增长20%。扎实开展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鼓励发明专利,加快制定《福州市专利保护若干规定》,逐步建立知识产权应急和预警机制。
大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政府对教育的保障责任,巩固提高“两基”和“双高普九”工作成果,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省会中心城市“一流教育”。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增幅高于上年水平,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重点加强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杂费,改善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大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力度,按照“四有”目标改善一批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办学条件,认真落实对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闽江学院和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与水平,加快闽江学院四期、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三期、福州教育学院新校区、长乐纺织学院和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加强各县(市)职业学校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与国内外名牌学校在榕合作办学,规范并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积极构筑人才高地,进一步完善人才储备中心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创业机制,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加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科技、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推进各项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处置能力。深化城乡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公立医疗管理体制和动机机制改革,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资源的投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逐步建立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贫困人口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优先发展社区乡镇卫生服务,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完成福清、长乐、连江等县(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普及科学保健知识,加强对非典、禽流感、登革热、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人民身体素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兴盛体育产业。推进市艾滋病防治中心、市急救中心、精神病院病房大楼、福清卫校搬迁、市殡仪馆新馆、体操蹦床馆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的建设。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文娱演艺、游戏动漫、健身休闲等文化产业,加快报业经济发展,推进报业集团化,加大图书出版社发展步伐,构建海峡西岸出版社图书营销中心。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推广数字电视,拓展5万数字电视用户,建设一批乡镇文化馆所和社区文化站,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计生总体水平,继续严格控制出生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创新人口与计生工作机制,优化人口结构,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八)积极构建和谐福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增强就业稳定性。培育和发展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和城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所)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村(居)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建立失业预警机制,研究出台具有普惠性和长效性政策措施,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巩固和扩大再就业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培训工作,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大力推行国家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开展跨地区劳务合作交流,大力发展劳务派遣组织,积极保障企业正常用工需求。力争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14.5万人,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3千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66%,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3万人。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探索社会保险费“五险统征”问题,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充保险的结合,深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逐步将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探索进城务工、小城镇农转非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解决困难企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完善被征地农民、被拆迁群众的合理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机制,巩固“两个确保”,拓宽“两个确认”,扩大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和范围。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强基金监管,规范基金支出,增强基金承受能力。2006年各类社会保障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2万人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56万人,失业保险72万人,工伤保险50万人,生育保险40万人,农村养老保险25.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服务率98.5%,养老金社会发放率100%。
(九)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切实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巩固提高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成果。推进一批生态示范区、绿色社区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加快植物园建设和动物园搬迁,加强闽江口湿地保护、城郊结合部绿化建设与重点部位生态治理等工作,保护开发鼓山国家级风景区、芙蓉溪景区。进一步完善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重点加强洋里污水处理厂二期、马尾污水处理厂扩建、连坂污水处理厂、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和红庙岭垃圾填埋二期及污水接入洋里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建设,加快完成洋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前期工作,各县(市)也要力争动建1个污水处理厂。大力推进南台岛12条内河综合治理,显著改善晋安浦东河、磨洋河和仓山跃进河、龙津河等内河水质,尽快消除中心城区河道内垃圾成堆、河道黑臭等现象。继续开展闽江、敖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化、管理社会化,发挥污染治理设施环境效益,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闽江福州段水质达到三级标准以上。加快建设城门水厂二期日供水10万吨工程,切实提高南台岛供水能力,抓紧完成北区水厂日净水15万吨工艺改造工程,提高北区水厂水质与效益。着力解决内河水质污染、饮食娱乐业的油烟扰民等问题,加强汽车尾气污染控制和拆迁工地环境管理,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工作,重点整治长乐纺织行业水污染问题,闽清建陶业大气、水环境污染问题,连江、罗源石板材水污染问题,以及福清、闽侯等县(市)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加大农村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结合开展“一池三改”工程,积极推广“猪、沼、果”等农业生态建设模式,推进一批乡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项目的建设,改善村居环境质量。
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培育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福州大学城等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青口、金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工业布局调整,加快搬迁治理福泰钢铁、福州锅炉厂、福州机床厂等污染较严重的企业,促进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的统一。积极开发资源节约技术,应用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工艺和产品,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医药、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加大设备更新与改造的力度,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能效,加大工业废渣、废水(液)、废气的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力争2006年万元工业产值耗电比上年下降2-3%,工业企业年节电2亿千瓦时。
各位代表,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与福州发展实际有机结合,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继续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