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09-10-12 23:09 来源:本网
| | | |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

会议文件(十三)

 

关于福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7年2月5日在福州市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林钟德

 

各位代表:

  我受福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福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请予以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会议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建设,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取得了“十一五”规划实施的良好开局。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165694亿元,增长122%;财政总收入23572亿元,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253亿元,增长195%。

(一)三次产业稳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8617亿元,增长3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084亿元,增长41%;粮食总产量9836万吨,增长09%;蔬菜产量27587万吨,增长37%;水果产量2833万吨,增长20%;食用菌产量717万吨,增长147%;植树造林11817公顷,其中速生丰产林6699公顷;肉类产量4850万吨,增长12%;茶叶产量120万吨,增长50%;水产品产量17477万吨,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78517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增加值67873亿元,增长172%;建筑业增加值10644亿元,增长32%。全部工业总产值254432亿元,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2881亿元,增长217%;主导产业的电子工业总产值50640亿元,增长227%,纺织工业总产值24290亿元,增长274%,冶金工业总产值15060亿元,增长476%;高新技术工业产值78259亿元,增长142%。全社会用电量17504亿千瓦时,增长153%,其中工业用电10761亿千瓦时,增长162%。我市“两翼”发展成效凸显,罗源、连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661%、405%;福清和长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459%。第三产业增加值6856亿元,增长11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住宿业增加值分别为15774亿元和3022亿元,增长152%和122%;金融业增加值4947亿元,增长147%。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和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89%、25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8∶470∶412调整为112∶474∶414。

  (二)三大需求均衡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234亿元,增长253%,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669亿元,增长298%,房地产开发投资额30118亿元,增长357%。续建和开工建设市级重点项目110项,完成投资1614亿元,建成32项。建成或基本建成一批市政工程项目、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浦上大桥、闽江大道北段等,推进温福铁路福州段、福厦铁路福州段、三环一期、建新大道南段、上下店路、港区深水码头、疏港公路等项目建设。

  全市进出口总值15755亿美元,增长1642%。其中,进口总值559亿美元,增长1146%;出口总值10165亿美元,增长1933%。新批合同外资项目327项,按历史可比口径新批合同外资金额1992亿美元,增长18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21亿美元,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53亿元,增长17%。从城乡市场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61654亿元,增长18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5899亿元,增长10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6813亿元,增长17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0245亿元,增长122%。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家具类增长19倍、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827%;石油类和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03%、427%。市场物价稳中略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

  (三)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1%,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6元,实际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5576元,实际增长61%。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企业职工人数分别达到6342万人、58万人和73万人。城镇农村低保实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罗源县成功试点基础上,新增福清、长乐、连江三个县(市),全年参合人数达到19762万人,参合率达8997%。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设立15亿元动漫产业专项扶持资金。陶瓷、模具、塑胶等十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健康发展。启动实施八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项目。完善技术交易平台,开通技术交易网。发放专利申请资助与奖励资金150多万元,专利申请量达2200件。跻身首批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行列。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二期危房改造工程25项,改造完成面积23万平米;启动农村乡镇中小学校寄宿制工程建设,竣工16项,完成4410平米。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期通过省验收。全面落实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免除及补助金额累计达11亿元,受惠学生494万名。加快教育均衡化,实行区属与市属中学“同城同待遇”政策。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闽剧等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

(五)生态环境继续改善。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复查。制定实施环保模范城市三年持续改进计划和光明港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加快推进了红庙岭垃圾场渗滤液处理系统尾水接驳、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完成闽江流域8项、敖江流域3项、龙江流域4项水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086%,比上年提高571个百分点。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口汽车城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分别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的评审并组织实施。

  去年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健康、协调、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民增收形势未明显改善,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平衡,重大产业项目偏少,对经济发展后劲产生一定影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竞争能力不强;土地资源和环境压力比较大;中介服务业不够发达,现代新型服务业尤其是物流业规模偏小等。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措施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在实际执行中力争更好更快。从三次产业看,农业投入继续加大,将保持平稳增长,预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工业随着产业集聚步伐加快,将持续增长,工业总产值预期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期增长19%;从财政收入看,预期财政总收入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9%;从三大需求看,今年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需求仍然旺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9%;商贸业继续发展,消费需求继续扩大,消费升级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4%;出口结构继续优化,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3%;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按历史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预期达162亿美元;从民生看,城镇可新增就业人数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实际增长5~6%;物价将保持基本稳定,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将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从节能减排看,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4%,化学需氧量减少1%。

  完成今年的预期目标,我们应切实采取:

(一)加大农村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升优势农业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抓好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和茶叶、花卉和竹木等五大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高优水产养殖、名优水果生产,做好畜牧业发展用地统一规划,抓好珍稀食用菌引种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步伐,加强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强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我市“六千”水利工程、农村路网“年万里”工程、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电网、供水、道路、广播电视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广到全市所有县(市)区。加快县(市)区公共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建设。扎实推进以“百村示范、百村整治”为载体的村庄治理,开展农村“清洁家园行动”。

(二)着力发展工业,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工业载体的功能作用,推进项目组团建设。按照“两翼突破”的发展战略,着力推动以江阴港区、江阴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南翼经济区和以环罗源湾区域为重点的北翼经济区快速崛起。加快工业区水、电、路、环保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项目用地,加大内外资招商力度,促进企业在福州的发展,帮助解决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促一批大项目和龙头项目落地投产。加强产业导向,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升级换代。淘汰、转移影响城区发展、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要求的产业和企业。推进戴·克汽车、福顺半导体二期、聚力石化大型芳烃生产、日产汽车线束二期、软件园五期等一批产业项目建设。

(三)提速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省会城市服务功能。

  规划建设闽江口、江阴、松下、罗源湾、长乐空港和铁路六大综合物流园区。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中心,推进江阴保税物流中心一期、松下散粮中转站、福州市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等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启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整合现有的商业布局,发展高端百货业,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产销直挂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推进八一七路、中亭街、温泉公园名店街等项目建设。推进仓山、晋安、马尾特色专业商品交易市场、福建省海峡西岸国际物流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引导福厦路汽车及配件商业走廊、金山榕城广场、连江路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福新中路等专业商业街区有序发展。新建改建250个“农家店”(农资店)。加快培育我市特色的温泉、生态、历史文化和滨海休闲四大系列旅游品牌产品,开发海坛风景名胜区、船政文化二、三期工程和青云山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积极申办全国性知名展会,培育名牌展、特色展和国际展。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咨询、中介、电子商务、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推动中心城市沿江向海发展,推进一批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实施。2007年拟安排在建、新开工、预备及前期重点项目共240项,总投资约2337亿元,其中,2006年结转2007年续建重点项目75项,总投资48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307亿元;计划新开工重点项目76项,总投资768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729亿元;预备及前期重点项目89项。安排重点项目年度投资27035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度计划投资的31%。大力推进温福铁路福州段、福厦铁路福州段、湾边大桥及接线工程、可门疏港公路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二期、福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北段、平潭海峡大桥、向莆铁路福州段等项目。完善金山新区、上街大学新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启动东部新城建设。完善市政设施,新建三环二期、东北三环辅路、南江滨路东段、鼓山大桥、魁岐大桥、南台岛环岛路等城市路桥工程,改扩建一批市区道路。实施大学新区防洪排涝一期工程、闽江下游南港防洪工程等项目。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强化公交运营管理。

(五)深化改革,提升开放水平。

  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建立行政许可项目的动态评估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制定公用行业服务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依法放开公路、桥梁、水厂、污水处理、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利用外资从一般产业向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换;从传统服务行业朝金融、保险、电信、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领域转移。积极申请利用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投资。加快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积极申报“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鼓励企业加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紧缺资源的进口。加强榕台产业对接,构筑对台通商贸易、台资企业营运、榕台高优农业等合作基地。落实和推进海关总署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措施,推动福州保税区二期建设。

(六)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步伐,做大做强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设立海西水产加工孵化与中试基地、纺织行业研发中心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全社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和综合利用,构筑科学数据信息、科技文献、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福州技术交易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建立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以项目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模具专业孵化器、创业产业园、“海西”大学科技园和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加快福州教育学院二期、闽江学院四期、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金山生活区四期中学、金城小学等项目建设,加强各县(市)职业学校建设。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与国内外名牌学校合作办学。积极构筑人才高地,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科技、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大力建设文化强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积极扶持和促进动漫游戏业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抓好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和寿山石文化产业带建设,实施市艺术学校、市图书馆、古沉船博物馆等项目。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弘扬闽剧、伬艺、评话、十番音乐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推进市传染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和市急救中心等项目的建设。

(七)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改善就业结构,增强就业稳定性。培育和发展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政策。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培训工作,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健全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探索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解决困难企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城镇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妥善解决被征用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等社会保障房建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居民对住宅的需求。建立廉租房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房管理办法。

(八)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重点抓好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大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重点推进青口、金山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新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推进一批生态示范区、绿色社区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推进洋里污水处理厂二期、连坂污水处理厂、红庙岭垃圾处理场综合治理工程、我市第二(东部)垃圾处理厂工程,以及各县(市)城关和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继续开展闽江、敖江、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解决内河水质污染、饮食娱乐业的油烟扰民等问题,大力推进内河整治项目。加强汽车尾气污染控制和居民小区日常环境管理,继续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工作,加大农村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各位代表,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开拓创新,继续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创造福州美好明天共同努力。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二○○七年二月四日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