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11-03-09 16:13 来源:发改委
| | | |

(2011年1月6日在福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林钟德

 

各位代表:

我受福州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福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有效监督下,全市上下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集中力量打好“五大战役”,掀起重大项目建设新高潮,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能较好地完成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打下坚实基础。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3065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402.51亿元,增长2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7.82亿元,增长26.9%。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新成效

1、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265亿元,增长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5亿元,增长4.5%。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7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60.69万吨。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茶叶、花卉与竹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平稳发展。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建成大棚蔬菜设施农业面积11147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9家,产值突破380亿元,有效带动农户93万户。

2、第二产业领先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1360亿元,增长19.1%,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增加值275亿元,增长2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5亿元,增长20%,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90亿元,增长21.1%,其中,机械、电子、纺织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24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3.7%;冶金、食品、能源三大优势产业产值达12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7.4%。工业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加快向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初步形成沿海临港工业带。“两翼”四县(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28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50.9%。工业用电量157.76亿千瓦时,增长17.8%。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持续上升,达217.5%,同比提高2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9亿元,增长65.8%。

3、第三产业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1440亿元,增长11%,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发展壮大,6家企业进入中国物流企业百强行列,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2家。集装箱吞吐量达147万标箱,增长20.5%,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650万人次,增长19.2%。温泉游、闽江游、文化游等旅游经济持续升温,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60亿元。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029亿元,增长22.6%,贷款余额5292亿元,增长24.6%。服务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大型城市综合体等现代商贸服务新型业态快速发展,会展、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势良好,出台多项加快文化创意、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建成芍园壹号、榕都318、福百祥1958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福州被评为国家影视动漫实验园。积极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业,推动漆文化发展。成功举办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会。

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82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加大支持企业、行业创新力度,新增1家国家级和16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成立7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福州获得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称号。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77%,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5476件、4073件。

(二)需求格局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取得新提升

1、全力打好“五大战役”,促进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310亿元,增长4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2240亿元,增长45%。“五大战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248项“五大战役”项目完成投资816.4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1.6%。各战役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其中,重点项目战役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1.4%,新增长区域建设战役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1.2%,城市建设战役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09.6%,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33.6%,民生工程建设战役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20.8%。387项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8.6亿元,比上年增加366.9亿元,增长65.3%,其中,99项建成或基本建成。148项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94亿元,增长65.3%,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7.4%。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金融商务区万达广场建成投入使用,机场高速公路二期、绕城高速公路西北段(西岭至洋门互通段)、捷星显示科技液晶模组及显示器、华能电厂三期等建成或基本建成。150项计划新开工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4.6亿元,增长65.4%,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26.7%,琅岐闽江大桥等127项动建。89项预备、前期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5项已动工建设,完成投资25.4亿元。

2、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0亿元,增长20.6%。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中,汽车类增长38%,家具类增长65.3%,金银珠宝类增长53.8%。商贸企业规模不断扩大,31家企业销售额达5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家电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初步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3、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出口市场进一步拓展。出口总额156亿美元,增长29.9%。对美国、日本、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3%、42%、23%和47%,对东盟、印度、东欧、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48%、87%、30%和84%。内资企业出口76亿美元,增长4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80亿美元,增长27%。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9%,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9%。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3.5%、19%。

(三)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进展

1、城市品位持续提升。一是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地铁1号线主线拆迁工作全面推进,建成鼓山大桥、三环路东北段A段、三环路二期湾边至福峡路段等市政道路,完成茶亭街、洋头口、福峡路、福飞路等改造扩建。围绕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加快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步伐。重点推进新区和重点商务、商贸区建设,东部新城、晋安新城、马尾新区、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海峡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开发进一步加快。二是城市面貌不断改善。景观改造提升成效显著,建成开放新儿童公园、新茶亭公园,完成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改造(一期)和乌山历史风貌区保护修复。内河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实施白马河、晋安河(光明港)、磨洋河等内河综合整治。城市绿化、美化等工作不断推进,城区新增绿地面积71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深入开展城区交通管理综合整治,交通秩序持续好转。电力、通信线路缆化下地工作成效显著。三是城市软实力持续增强。在中国环境规划院公布的环境宜居城市监测评价结果中,福州位居全国36个省会及计划单列市榜首,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8.9%,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4%。“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建筑保护修复取得新成效,船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寿山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城乡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步伐加快,传统工业向“两翼”快速集聚,东南电化、耀隆化工等搬迁改造工程加快建设。3个省级试点小城镇和10个市级示范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第二批300个“双百工程”试点村实施项目750项,完成投资3.5亿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330公里。都市经济圈建设有序推进,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向周边县市延伸拓展,海峡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水产品批发交易中心迁建完成,海峡汽车文化广场加快建设,海峡钢贸城落户连江。

3、区域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福州大都市区,持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是对外交通建设加快推进,福厦铁路、火车南站全面投入运营,加紧推进向莆、合福铁路福州段、福泉高速扩建福州段、福银高速福州南连接线、长乐机场改扩建等项目。二是区间联接通道日益完善,建成平潭海峡大桥、渔平高速公路,抓紧建设福永高速、可门港铁路支线、江阴港铁路支线,动工建设福州至长乐机场、福州至平潭高铁。

(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

1、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海域使用权管理、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等进展顺利。森林火灾、水稻种植、农村住房、渔工责任等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省级和市级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农村综合服务站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三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绩效管理扩大到75个市级机关单位。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运营体制改革,国有优质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主业集中。交建、新榕、水务、城乡发展四个市属投融资平台不断壮大,聚春园、民天等六个产业集团加快发展。

3、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企业上市的意见》,中能电气、三元达通讯、星网锐捷、榕基软件、兴业证券、永辉超市、海源机械等7家企业成功在境内上市,全市在境内外上市企业已达59家。股权投资、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推行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采用BT模式建设。大力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改革,成功实施燃气企业股权融资,公交线路特许经营权首次通过公开招投标成功出让,实现市场化配置的公共资源项目达50项,污水处理、绿化养护、道路和垃圾清运等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

4、利用外资质量提高。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86项,按验资口径,合同外资16.73亿美元,增长36.1%,实际利用外资11.85亿美元,增长14.8%。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50项,合同金额达9.6亿美元,占合同外资总额的57%。利用外资特大项目取得突破,英孚电子、江阴煤化工项目总投资均达10亿美元以上。冠威塑料、金山大道、思嘉环保、连江远洋渔业等企业在境外上市后,返程增资1.03亿美元。

5、榕台交流取得新突破。抓住ECFA协议签署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赴台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对接洽谈友顺电子、鼎元光电等99项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63.99亿美元。组织17家企业参加省赴台采购团,完成对台采购13亿美元。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领域利用台资,与台湾富邦金控投资合作成立海峡汇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实现榕台空中货运直航,开通福州至台北全货机航线,福州成为大陆第一个对台通邮航点。福州保税港区正式获批,与台湾基隆自由贸易港区签署对接合作协议。对台投资取得新突破,经商务部核准在台设立企业共9家,协议投资总额1.23亿美元。

(五)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果

1、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问题逐步改善。以困难救助和就业帮扶为重点,破解“就业难”。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3%,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331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5.6万人。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破解“上学难”。启动三江口高级中学、金山七期小学等一批新区学校建设,完成10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展顺利,动建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破解“看病难”。加大财政资金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基层群众就诊医疗费用明显下降,动建市肺科医院病房大楼等医疗卫生项目。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目标,破解“住房难”。实施565万平方米危旧房(棚屋区)改造,全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年开工建设社会保障房3.08万套,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54万套社会保障房开工建设任务,建成或基本建成桂园怡景限价房、鼓楼丞相坊安置房。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时出台有力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为目标,破解“行路难”。引入闽运公司参与公交运营,新辟公交线路32条,新增公交车570辆,公交日运力达155万人次,新投放出租车1200辆。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用于改善民生支出206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5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0元,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着眼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幼儿园发展、公共厕所建设、村级综合服务场所以及救灾避险等工作建设任务。社会保障水平有新提升,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4%,全面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正式施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新农合参合率达97.7%,参合筹资标准由人均100元提高到150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完成率达5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调整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顺利完成试点并逐步推开。

3、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着力弘扬闽都文化,加大对闽都文化资源的挖掘、宣传、推介力度,精心打造闽都文化品牌。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播出《走进福州》大型系列纪录片,对“三坊七巷”、温泉、昙石山、寿山石、船政等历史人文独特景观进行全景式纪录。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扶持和培育“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动工建设工人文化宫改造、城市发展展示馆。着力科技强市建设,引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建设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教育强市建设,优质教育覆盖率继续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组建成立闽江学院商学院。全面推进全民健身,举办各种大型体育活动和赛事,动建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4、生态环保建设进展顺利。节能减排预计能顺利实现年度目标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至0.635吨标煤/万元。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至5.014万吨和7.998万吨。生态环保建设大力推进,建成或基本建成连坂污水处理厂、福清融元污水处理厂二期、红庙岭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福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动建浮村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作深入推进,城区“禁煤”和LNG项目推广工作取得成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关闭21家制浆造纸企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后劲有待增强,能起到带动跨越发展作用的大项目不多;二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还滞后于海西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三是城乡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四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五是价格总水平不断走高,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影响。这些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出口总额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达12亿美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上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安排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是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力求更好更快。

(一)促进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现代工业

一要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产业链延伸为主线,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围绕加快推动工业经济向“南北两翼”集聚的目标,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园区建设,力促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着力加快推进江阴开发区、可门经济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琅岐开发区、闽侯经济开发区、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长乐人创业基地等园区建设。

二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壮大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抓好78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实施260项工业新增长点项目,推进139项工业技改项目,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加快实施八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重点建设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石油化工、轻工食品等6个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三要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坚定不移地推进大企业战略,力争东南汽车、德盛镍业等成为新的百亿元大企业。着力推动工业大项目建设,推进罗源德盛镍合金一期及冷轧不锈钢带、华东船厂修造船等一批项目早投产早见效;力争动建鼎元光电、南方石化等项目;争取宝钢重组德盛镍业、蓝星化工等一批前期项目取得突破。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要加强政策扶持引导。认真实施服务业发展各项战略,落实相关政策,整合各项扶持资金,鼓励各类投资向现代服务业倾斜。按照“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鼓楼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服务业组织机构建设,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

二要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行业发展。一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切实保障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服务业项目在福州布局。二是培育和引进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分离研发、设计、咨询、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三是促进物流业发展。发挥福州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强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央属物流企业、台湾物流企业的合作,培育一批竞争力强、规模大的物流企业集团。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四是加快发展金融业。充分发挥我市银行金融业密集的优势,促进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中介等行业发展。推进榕台金融合作和机构双向互设,推进福州保税港区开展对台离岸金融业务。支持福建海峡银行增资扩股、跨地区经营,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推动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工作。五是突出大旅游产业发展。围绕“温泉古都·有福之州”旅游形象定位,加快开发和推广温泉游、闽江游、文化游,提升永泰、连江、闽清、闽侯等周边地区温泉旅游发展水平,打响福州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旅游业经济带动力强的特点,加强住宿、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链带动发展,实现大旅游产业格局。

三要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落实好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的各项政策,发展特色专业楼宇,打造总部经济。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市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布局。进一步提升五四路商务区,推进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海峡金融商务区和仓山浦上商务区建设。鼓励跨国集团和全国性大企业来榕设立总部或地区分支机构、营销中心、研发机构。

四要扎实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打造铁路物流园、江阴港区物流园、罗源湾港区物流园、闽江口内港区物流园、松下港区物流园、长乐航空港物流园、苏宁物流配送中心等园区以及物流分拨中心。加快建设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专业市场和城市综合体,建设海峡汽车文化广场、海峡水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二期、海峡西岸国际物流商贸城、浦上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海峡钢贸城等项目,动工建设海峡医药城等项目。打造福州海峡金融商务区,力争使其成为福州未来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区,同时用好现有优势,重塑五四北路金融地标,推进海西金融中心建设。着力推进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旅游集聚区建设,重点建设连江贵安温泉、桂湖生态温泉、永泰汤埕温泉、闽侯光明谷温泉等项目。

五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落实好政策,深入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发展好重点门类和园区,加快发展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设计创意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广告创意业等七大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建设长乐海西动漫创意之都、连江(时代华奥)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园、海峡(永泰)影视基地等重点创意产业基地;进一步发挥芍园壹号、榕都318、福百祥1958、中国漆空间等特色创意产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加大文化创意高端人才和创业团队引进培养力度。建设“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寿山石博物馆及综合交易中心等项目,进一步打造历史文化名街。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落实大棚设施生产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和种植大户推行标准化大棚设施生产模式,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益。二要着力培育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茶叶、花卉与竹木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拓展远洋渔业,合理有序发展湾外海水养殖,加快建设蔬菜基地、花卉苗圃基地和森林生态休闲游基地。三要大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建设农业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培养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力争新增5-10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五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2000亩,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流域治理,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二)继续实施“五大战役”,努力促进投资增长

1、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坚持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全面实施新一轮“五大战役”,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特别是大型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能够持续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的投资,保持加快发展不放松,初步安排市级重点项目430项,年度计划投资900亿元。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新开工项目在上半年动工建设,继续以重大活动、重大节庆为节点推进重点项目开竣工。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铁路建设,重点推进向莆铁路福州段、合福铁路福州段、福州至长乐机场铁路、福州至平潭铁路、可门港铁路支线、江阴港铁路支线、罗源湾北岸铁路支线等建设,推进沿海高速铁路、沿海货运铁路前期工作。大力完善国家及区域干线公路网络,加快国道主干线福州绕城公路西北段(闽侯段)、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京台线建闽高速公路福州段、福永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福州段一期)、渔平高速公路延伸线、福银高速公路福州南连接线、沈海复线宁德蕉城至连江浦口高速公路福州段、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港口泊位建设,推进江阴港区10#泊位、江阴港区6#、7#集装箱泊位、罗源湾港区将军帽作业区15万吨级散货码头、松下港区牛头湾作业区3#泊位建设,争取建成可门作业区4#、5#泊位。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建设,重点推进长乐机场改扩建、福州火车北站新站房、火车南站市政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

3、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认真落实“十二五”重大项目规划,以申报国家、省审批项目为重点,加快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制定重大项目报批计划,分解落实报批责任,加快项目报批进度,实施项目储备制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重大建设项目土地指标的支持。加强转移用地计划管理,土地指标向重大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倾斜。

4、推动民间投资。加强社会资本与政府投资项目的有效对接,支持民营经济拓展发展领域,支持民间投资投向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鼓励民营经济加大创新投入,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

(三)努力扩大消费,增强消费拉动

1、提高消费能力。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城乡居民消费预期。继续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村保障制度,扩大农村就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2、扩大农村消费。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推进家电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合理规划农村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农家店、配送中心,为农民提供方便、实惠、安全的购物环境。

3、培育消费热点。一是巩固和培育消费新热点。重点拓展住房、汽车、电子信息、教育培训、家政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热点。二是拓宽消费领域,推动发展新兴消费、服务型消费、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三是推进商贸服务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大型商贸企业,促进形成新兴消费商圈。

(四)统筹区域,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1、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地铁1号线工程建设,争取动工建设地铁2号线。抓好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建设,强化新区与主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完善二环与三环之间联系通道,推进螺洲大桥、林浦大桥、淮安大桥等项目建设,改善过江通道分布不均状况,完善东部新城、晋安新城、马尾新区等新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县(市)城乡规划联动,促进中心镇聚集集约发展,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医疗、教育、文化、供水、道路、绿化、电网、广播电视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继续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推进荆溪、青口、龙田等省级试点小城镇和10个市级示范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

3、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抓好污染物处置和减排、重点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和垃圾处理厂站建设,重点抓好连坂污水处理厂厂外管网、洋里污水处理厂三期及厂外管网、闽侯垃圾焚烧发电厂、连江垃圾焚烧发电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推进主城区防洪排涝及内河综合整治建设,重点抓好白马河、晋安河(光明港)、磨洋河等主要内河截污、防洪排涝、河道水质和两岸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晋安河等一批江河沿线滨水公园,福飞路等一批干道沿线带状公园。

4、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围绕“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健全节能减排考核、统计、监测体系,落实节能减排管理工作责任。淘汰造纸、皮革等行业落后产能,重点完善火电厂、钢铁厂脱硫管理,推进火电厂脱硝治理工程建设。严把节能、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关,加快城区污染企业搬迁。抓好冶金、医药、轻纺、塑胶、陶瓷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快食品、制药、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污染治理。

5、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一是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设低碳城市实施意见,加快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建设。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新型能源供应体系和消费体系,推广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推进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可持续化。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和开发区生态化改造。

(五)推动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1、推动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特别是加大高新技术、机械制造等我市优势出口产业培育力度。全面推进电子信息、船舶、家具及装饰品等重点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发展一般贸易,优化发展加工贸易。用好东盟自贸区政策,有针对性地拓展东欧、非洲、拉美、俄罗斯、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出口力度,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充分发挥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政策优势和辐射功能,扩大国际、国内中转、采购、配送和转口贸易。充分利用商务部鼓励进口的良机,加大高科技装备和技术进口。加强贸易预警机制建设,坚持政企联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2、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争取进入“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行列。依托福州软件园、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载体,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动漫创意和工业设计等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培育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出口外包企业。

3、加强招商引资。坚持内外资并举,有重点的做好楼宇招商、央企招商,以民引外和以外引外。努力引进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等重点发展领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鼓励企业境外上市资金返程投资。抓住重点区域,加大走出去招商工作力度,特别是东南亚和港澳台的招商,扩大我市外资来源。

4、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深化榕台产业对接合作机制,推进榕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建设闽江口榕台产业对接集中区、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和主要通道。

(六)深化改革,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1、加强农村各项改革。结合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积极稳妥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制度。加快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

2、完善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全面实施国有产权进场交易,规范交易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力度。规范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和行业监管。二是继续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规范市场化配置资源行为,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国有土地和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改革。全面启动市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代建制。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大力度协调解决企业上市遇到的困难问题,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市新上市企业超过40家。鼓励上市企业的规范运作和加大并购重组力度,采用资本运作模式壮大上市公司规模。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创新风险投融资机制,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积极争取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做好创投基金、资本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提升平台的投融资能力。

(七)保障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公用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社会事业优质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布局,推动向农村和弱势人群转移,加快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

2、努力改善民生。一是落实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各项政策,拓展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试点范围,引导更多劳动者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强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服务,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等群体就业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努力构建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与社会化发放工作,稳妥推进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继续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抓好在校大学生等参加居民医保工作。三是加快旧屋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危旧房(棚屋区)、城中村成片改造,加快推进大学城二期安置房、红星苑限价房、公正新苑保障房等一批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给,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四是加强“菜篮子”工程和市场供应保障工作,做好粮食、蔬菜、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生产、流通、储备,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积极发展便民的现代商业业态。

3、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建设文化名城。充分挖掘闽都文化的深厚底蕴,精心打造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加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海峡图书馆、海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场馆建设。建设科技强市。坚持创新导向,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各类科技平台建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教育强市。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保质保量完成校安工程任务,推进城市新区学校建设,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普通高中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卫生城市。加快全市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设备装备水平。发展社区卫生事业,继续推进创建全国社区卫生示范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设体育强市,积极申办第八届全国城运会,重点抓好海峡奥体中心以及社区健身设施、路径、广场、公园等群众性健身场所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各位代表,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动接受市人大监督,同心协力、开拓进取,为开创“十二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篇章而共同努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