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20243038号提案的答复
刘信灼委员:
《关于亟需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2024303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举措
(一)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强化人才培训。各县(市)区结合当地产业实际与农民需求,制定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培训时间、培训专题、培训课程,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2023年,举办粮食、果蔬、茶叶等323个专题班,镇街根据辖区的农、牧、渔业产业优势和特点,组织辖区内的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服务等人员参加培训,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20425人次,致力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训内容方面,既有《优质稻生态栽培管理技术》、《甘薯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等专业课,又有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村电商带货主播等;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开展线上培训;开展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坚持把课办在地里,依托各地培训(实训)基地、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等开展培训,实习实训的学时数不少于总学时的2/3。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定向委培生计划,根据乡镇农技推广紧缺专业情况,拟定培养计划,福清、闽清、罗源、永泰4个县(市)区定向培养7名本科生,毕业后定向回户籍县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就业,缓解基层人才紧缺状况。
三是注重人才引进。扎实开展“好年华聚福州”引才活动,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健亲自带队,组织市农科所、菜科所和12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赴北京开展农业人才引才活动,并在中国农业大学开设专场宣讲活动,发布岗位90个,吸引了众多学子咨询对接。同时,还组织其他局领导带队分赴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展农业引才活动,吸引一批优秀学子投身福州市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二)推动人才专业化培养。我局联合教育、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妇联等多部门制定《福州市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经各县(市)区推荐、各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形成了《福州市乡村工匠目录清单》,同时,实行动态调整机制,符合条件的及时认定纳入。乡村工匠主要为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及相关产业5年以上,在本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效果明显的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和非遗传承人,我省乡村工匠主要从刺绣印染、纺织服饰、编织扎制、雕刻彩绘、传统建筑、金属锻铸、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器具制作、茶制作、传统酿酒、传统农副食品加工等领域中产生。2023年,推荐我市66名优秀乡村工匠为福建省乡村工匠候选人,王德星等7人获评2023年福建省乡村工匠。
(三)打造人才培训师资队伍。根据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健全本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2023年,我市选送10位涉农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中从事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训)工作的一线教师和创业导师参加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培训班。聚焦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教学能力提升,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以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师资培训,不断提高老师过硬的教学本领。在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不仅有涉农专业高级以上(含副高级)职称的教授,还有具有农业教学与农民培训经验、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能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生产经营难题的技术能手和经营管理导师,打造一支由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骨干、“田秀才”“土专家”组成的专兼职讲师队伍。
二、下阶段工作
(一)实施培训计划。结合我市农业产业特色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开展培训,力争全年高素质农民培训15500人次以上。根据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以及培训对象的变化,科学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内容,做到培训与生产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做好资源整合。加快构建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共同搭建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包括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产业园、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不断发掘优质的实训基地,分层次、多元化提供优质的培训资源。积极推荐学员参加省级师资培训班,提高我市农业实用技术老师的专业素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培训师资队伍。
(三)建立服务机制。加强农民培训后的跟踪服务,通过专家服务团的形式,引导农业专家、农业企业充分运用如微信群、QQ群、在线视频等现代网络媒体平台,及时解答农民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咨询和生产问题,发挥传、帮、带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三下乡”服务、“农业专家八闽行”等活动,推动人才下乡。
领导署名:叶求利
联 系 人:曾 颖
联系电话:83811820
福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