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示范】连江坑口:“线面之乡”的新生力量
“丹阳有三宝——线面、肉燕和豆腐。咱们坑口村是有名的‘线面之乡’!手工制作的线面,细如发丝,好吃又劲道。”近日,连江县丹阳镇坑口村村民孙玉钦变身主播,站在油菜花田前,向网友热情推介家乡特产。
岸绿景美的坑口村。
谁能想到
在过去,坑口村是一个贫困村
存在三少——村集体收入少、
游客少、产业少
如今
这里涌现了一批乡村主播
“田秀才”等
助力坑口村乡村振兴之路
越走越宽
乡村旺起来
农民当主播 手机成农具
孙玉钦变身主播,推介家乡特产。
丹阳镇历史悠久,是一个千年古镇。坑口村属省定老区基点村,是有名的“线面之乡”。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线面又称太平面、长寿面,系唐末“随王入闽”的美食,有着平安长寿等美好寓意。近日,记者在坑口村看到,白如银、细如丝的线面挂在支架上,勾勒出一道道五六米长的美丽弧线。
“我们家一天能做50公斤线面,很快就卖完了,客人都说好吃。”村民陈太惠和妻子,是村里的线面夫妻档。陈太惠做线面已经40多年了。每天,他3时许便开始忙碌起来,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日晒,一忙就是12个小时。他的堂哥开了一个小型加工厂,借助自动化设备等,一天能生产500公斤线面。
“线面是丹阳镇‘三宝’之一。坑口村是‘丹阳线面’的发源地,产品好,口碑也好。”坑口村党支部书记林国建说。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坑口村线面虽好吃,但买的多是本地人,如何才能出圈呢?
2023年,坑口村开始了转型——建设直播基地,培养了20多名乡村主播。之后,村民的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直播基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95后”陈蕾馨便是其中一位。“看到家人时常为农产品销路发愁,我就想通过直播来拓宽家乡产品的销路。”陈蕾馨说。
“我们村的直播间面向村民免费开放。”村干部王庆告诉记者,当地还成立了新兴农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线下开设农特产品展销馆和展销柜,线上则通过电商平台推广销售,让线面、肉燕等农特产品走向全国。
两岸观光铁索桥吸引了不少人。
乡村美起来
“田秀才”涌现 “闲田”变“忙田”
线上有带货主播,线下有“田秀才”。“70后”连端妹便是其中一位。她是连丹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2023年福建省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先锋。
眼下,她的油菜花基地迎来开花期,宛若一幅金色画卷,吸引了不少村民来此打卡。
连端妹告诉记者,她的油菜花基地正在开展“选美”——从全国各地引进早熟油菜花新品种,形成“早稻+晚稻+油菜花”的一年三茬新模式,让“冬闲田”变“农忙田”“观光田”。
像这样的种地“田秀才”不在少数。孙玉钦和丈夫是一对种地夫妻档。他们经营着飞常家庭农场,推广水稻、玉米、毛豆等优质新品种。今年50岁的孙玉钦常常化身主播,在田间地头向网友推介自家的农产品。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丹阳镇串联坑口村、新洋村等地资源,打造了“赏花风景线”:花园村打造了“兰花大观园”,培育了700多个兰科品种;山边村培育了“丹霞”“红粉佳人”等数万株樱花,入选了福建省十大浪漫樱花打卡地;杜棠村依托连江最大古民居三落厝,打造了桃花公路等网红打卡点……
坑口线面白如银、细如丝。连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乡村强起来
产业“做加法” 人才“帮帮团”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除了赏花经济和线面经济外,坑口村不断在产业上“做加法”。
驻村第一书记刘昌金告诉记者,坑口村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积极引进种子基地、油茶种植基地;发挥特色产业线面优势,计划将村集体粮食加工厂改造成线面厂,打造传统手工线面特色产业集群;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两岸观光铁索桥、露营基地、沿溪栈道、坑口小院等项目。
记者看到,坑口小院依托连江第一酒厂旧址,整合了电商直播、围炉煮茶、儿童乐园、户外游戏等体验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坑口村每天的游客量在2000人次以上。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我们还成立了‘乡村振兴顾问团’‘坑口村乡贤会’‘教育基金会’‘企业招商引资团’‘村民电商合作社’等,整合企业家、退休老干部、乡贤、村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坑口的乡村振兴。”刘昌金介绍。
得益于此,坑口村实现了2023年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入选了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第二批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2023年度省级“一村一品”(线面)专业村。
坑口村也是丹阳镇加快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丹阳镇党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丹阳镇将用好“红色党建、绿色生态、古色文化”三大优势,深度整合坑口小院、三落厝、贝里蟹谷、兰和园等文旅资源,做活做强“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形成生态文创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多点开花的全域生态旅游新亮点。
坑口小院成了乡村游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