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示范】一根海带背后的种业雄心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海上福州”战略,在我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发出了“向海进军”的宣言。1994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首次提出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聚宝盆”。今年是“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提出30周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即日起,福州日报推出“聚宝盆上‘新’了!”系列报道,聚焦“聚宝盆”里不断涌现的新“宝贝”,讲述它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从福州走向全国、全球的故事,展示“海上福州”建设30年成果。
连江海带养殖基地。记者 包华 摄
都说“老典型”最难讲出新故事。走进官坞村,一间不起眼的育苗室里,一件新鲜事正在酝酿。“这是最新引种的鹅掌海带。”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哲龙开门见山。
循着潺潺水声,记者努力往池中寻找新种苗的身影。目前,鹅掌海带仍处于肉眼难辨的小苗状态,它将在这里长大,比起之前的“兄弟”,有了更特别的价值——药用。放眼水产江湖,海带一族最早多为鲍鱼口粮,不受市场青睐,早几年海带苗兴起,身价倍增成网红食品。如今,它们又将进军药用市场。
透过不断转换的赛道,雄心可见。
“这个新品种,目前国内只有我这一家在尝试。”如果说连江这片海是个聚宝盆,林哲龙眼中最大的宝贝便是这海带了。种了30多年海带,林哲龙见证了福州打破海带“不过长江”的禁忌,结束北苗南调的历史,再到开创南苗北运三个历史性跨越。
底气哪里来?就是这间育苗室,培育出了“黄官1号”“闽优1号”等6个海带品种,整个基地每年可生产海带苗30万片,占全国海带苗总产量半壁江山。此外,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号,它是国内唯一一家单独授牌的“国家级福建连江海带良种场”。
“必须自己搞种业。”林哲龙将此番成就,归功为30年前的一次成功决策。
这家发轫于福州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的种业企业,最初占地仅十余亩。所在的小村落坐落于黄岐半岛南侧,“挤”在丘陵和海湾的夹缝之中,自1957年从北方引进第一片海带苗后,种海带成了当地主要生计。
林哲龙还记得,当时连江筱埕镇用筏式试养大连海带苗成功,连江成为福建海带南移试养最早的县;到1975年海带度夏苗培育成功,让福建告别了北苗南调的历史,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形成完整的海带苗种业和养殖业。
政策春风紧跟其后。“1994年,市里提出‘海上福州’战略,鼓励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林哲龙能清楚地忆起这一年,还因为彼时的官坞村,正深陷最低谷。当年,受异常气候影响,村里种下的海带苗惨遭腐烂、无一幸免,时任村支书的林哲龙急得四处筹钱,不得不包机向山东买苗。“好在第二年,产量和价格都翻了一番,村民们赚了不少钱。”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了,好苗种不仅是当下之需,也是未来出路。2年后,林哲龙牵头成立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连江也自此涌现了一批专攻海带育苗的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带无公害良种育苗基地。照着一张蓝图走到今天,全国每3片海带苗,就有2片出自连江。
为啥变得这样“牛”?因为他们的海带苗,满足了市场需求端的变化。
变长,长度有两个成年人身高那么长;变高产,同样一片小小的苗,亩产是30吨,是过去产量的3倍至5倍;变个性化,从饲料、食用到药用,均有一一对应的品种。
抢在前,就是领跑者;跟不上,就会被淘汰。怎么才能保持不掉队?林哲龙给出的答案是:大胆摸索,迭代创新。
在各大基地满足现状的时候,官坞海产闯出新路,他们积极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并尝试通过杂交、“克隆”的方式育种。核心技术在手,只需有亲本、有想法,一株海带新品种就诞生了。
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悄然形成——南方的苗,开始供应北方,扭转了北苗南调的历史,南苗北运成为常态。
而真正让林哲龙感到扬眉吐气的,还是这几年。海带市场出现井喷式增长,火锅等餐饮对海带的需求大增,漫长育种之路所交过的“学费”,一笔一笔地增值兑现。
“黄官”系列在北方海域大展身手,“闽优”系列则满足了南方海域生长条件,供应量屡创新高。采访间隙,只见林哲龙刚接完大连养殖基地打来的电话,又赶忙起身迎接来自宁德霞浦的采购商。堪称“香饽饽”的海带种,还被韩国、日本等国外养殖户看上,有的一订就是数万片,有的一订就是10多年。
如今,成功实现弯道超车的连江,供应全国五成以上海带苗种,拥有良种海带苗种生产能力近30万帘,供养殖面积超30万亩,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海带之乡。
小小一株海带苗,如今已成了福州与世界大海的一条纽带。不断长大的海带,随海水起伏,一端系着中国渔民,另一端连着全球餐桌,书写新的传奇。(记者 蓝瑜萍 谢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