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示范】福州:打造“一镇两园”种业振兴格局
新春将至,在闽侯白沙镇的田美育种农场旁,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在复垦的山田中修缮机耕路、沟渠,搭建棚架,并进行机械化捡石作业与平整土地。
工人在修建沟渠。颜学辉 摄
从昔日被抛荒的绿化苗木基地,到如今再次流转,白沙镇联合福州市农业农村局、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属地村庄,让近70亩土地焕发新生,向种业振兴迈出坚实的一步。
01
开辟“小田并大田”模式
原先,土地常年没有管理导致杂草丛生,依稀可见的农业用地主要以田埂为界,分块大小不一,要想实现规模化利用,必须要把农民的土地面积、土地界线分解清楚。
复垦前的土地。福建田美种业供图
“这片地跨越林柄村、新坡村、上寨村三个村庄,涉及周边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白沙镇有关人员介绍,从前期的明晰土地权属,到如今整合利用,这片田地重新焕发了新貌。
平整后的土地。福建田美种业供图
如何做到?以林柄村为例,当地的村委走家窜户,将每个村民的土地资料一一收集,并跟村民解释土地合并进行平整化,再根据村民的土地面积、大致方位进行划分,这样既有利于土地机械化管理,也有助于流转企业的规模化生产。
林柄村。林双伟 摄
“我们打破原有的‘四至’规则,即‘认面积不认四至’。”林柄村党支部副书记叶邦清介绍,村民们都十分配合,全力支持土地合理流转和利用的做法。
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我们去浦城等地实地考察过,通过‘小田并大田’的做法,可以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田的规模经济和农业生产效益。”闽侯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当地的全力推动下,目前,涉及三个村总共50多户的村民完成了农业用地流转工作。
02
打造福州种业产业园
如今,原先贫瘠和分块的土地,在重新开垦后,成为了一大片大田,农业连片生产景象的雏形已然显现。
为了让周边村庄和村民获利,当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我们以直接向村民流转,以及向村庄流转支付管理费的‘双重模式’进行。”白沙镇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农民多了土地流转的收入,村财也进一步增收,企业可以扩产,这达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
挖掘机进行平整土地作业。福建田美种业供图
对于企业而言,从村民、村庄流转土地后,可以加足马力扩大生产。“目前,我们除了苦瓜、玉米、青梗菜等优势产品外,我们还将大力推进其他品种的育种工作,但一直苦于土地的限制。”福建田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龙说,好在项目落到了“自家门口”,这让他对福州种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又大大增加。
福建田美种业培育的蔬果。图源:遇见闽侯
“在省级乡村振兴资金的支持下,这里复垦利用的近70亩土地将与福建田美种业‘相呼应’,致力于打造福州种业高地——‘一镇两园’之闽侯种业产业园。”福州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负责人介绍道。
部分大棚支架已搭建完成。福建田美种业供图
03
构建“一镇两园”种业格局
为何选址白沙镇林柄村周边,其实背后有着诸多考量。譬如,白沙镇的土壤“基因”好,还拥有临近京台高速的物流优势,这对于种业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随着一个一个农业大棚拔地而起、沟渠水道修建一新,农田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政府为农企搭建了“巢”,大大减轻了企业在农田设施打造所需要的资金成本,这也让这个藏在深山中的良田再次迎来了蜕变的机会。
福建田美种业培育的苦瓜。颜学辉 摄
作为种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福建田美种业拥有单一苦瓜育种规模全国第一、苦瓜种子销售全国前三甲的荣誉,是福州种业不可忽略的中坚力量。“我们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丝瓜、茄子、华南型黄瓜等全新品种的育种工作。”李洪龙表示,有政府为企业解决了用地难题和前期建设成本,他们将致力于培育优种、扩大生产,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增收途径,为乡村振兴贡献企业的担当。
颜雪辉 摄
“这里打造的种业产业园将与永泰大洋种子产业强镇、马尾种业创新基地,共同构成福州种业的‘一镇两园’格局。”福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表示,种业产业园预计最快今年3月份就可以达到生产条件,届时,福州种业的辐射面也将更好地服务福州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