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建新村:小“宝丸”大作为
眼下,在福清市渔溪镇建新村的2000多亩龙眼果园内,龙眼果实缀满枝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作为库区移民村,建新村正以龙眼为媒,走出一条产业富村、生态美村、文化兴村的乡村振兴“甜蜜”致富路,先后获评省级第三批高级版“绿盈乡村”、省级小康库区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
建新村四周青山环绕,渔溪从村中蜿蜒而过。
龙眼成致富“金珠”
四周青山环绕,村中龙眼树成荫,清澈见底的渔溪从村中蜿蜒而过,好一幅美丽宜居乡村画卷。这是近日记者走进建新村看到的好景致。
眼下,正值建新村的龙眼采摘季,房前屋后散发着诱人的果香味。一大早,果农就忙碌在果园里,他们头戴草帽,手持竹竿,熟练地将一串串龙眼果剪下,放入竹篮中。
村民阮康德的农场就在果林边,房前屋后都是高大的龙眼树。阮康德说,渔溪龙眼,果肉白润细嫩,口感浓甜带蜜。“龙眼不仅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我们村走向富裕的重要产业。”
建新村果园内,龙眼果实高挂枝头。
建新村的龙眼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如今村中仍然保留着一棵400多年树龄的老龙眼树,树干粗壮、树叶茂密,像是建新村的守护者,静静地见证着村庄的变迁和发展。
清光绪年间,村民将莆田兴化一带的龙眼良种与本地龙眼嫁接。经过数代人的改良培育,龙眼树成了建新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标配”。全村种植龙眼达2000多亩,成为福清的龙眼种植大村,龙眼树也成了村民口中的“致富树”。
建新村位于渔溪镇中西部,是福清市重点老区基点村和库区移民村。建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阮永乐说,建新村的致富路并非一路坦途。2008年前,建新村作为库区移民村,受制于地理条件不利、集体资源有限、产业升级乏力等因素,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村民人均收入微薄。
阮永乐说,村两委迎难而上,依托村内2.85万亩的生态公益林资源,集中力量发展龙眼种植,依靠改良品种,龙眼品种从最初的2种增加到十几种,建新村成为福清龙眼的核心产区。
村民阮康德在电商平台上直播,售卖龙眼。
线下线上销售火热
“建新‘大水涨’龙眼又大又甜,壳薄肉嫩,全国顺丰包邮……”龙眼成熟季以来,阮康德和爱人时不时会在抖音直播间将自家龙眼的特色娓娓道来。凭借着口碑和品质,阮康德高峰时每天能卖出上百单。
如今,阮康德除了卖自己的龙眼,还会收购其他村民的龙眼统一打包和销售。他告诉记者,今年在传统市场销售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拓展了销售渠道,龙眼通过电商平台销往福州市区、北京、上海等地。
“以往村民卖龙眼,都要挑担到渔溪龙眼市场或者福清市区去卖。现在快递进村了,家家户户都会用电商,龙眼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外地的销售商不请自来。”村民阮珏英高兴地说。
原来,随着龙眼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因不注意品种合理搭配,造成果农增产不增收,大大挫伤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为此,村两委主动求新求变,围绕一粒龙眼,从生产、供销、金融、服务等方面,扩大建新龙眼的品牌效应。
村里还组织种植大户前往其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不断引进和推广新的龙眼品种,并进行改良。村两委还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中管理的方式,试点种植最新的优良龙眼品种。
发展资金不足怎么办?建新村积极推进“党建+金融”,用好建新村“诚信村”招牌,与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村民养殖种植提供流转资金1700多万元。
如何拓宽龙眼销售渠道?建新村搭起电商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合并销售,为龙眼迅速打开销路。同时,依托智慧物流快线,让快递人员上门揽件,村民足不出户就能让龙眼远销万里。
“线下线上销售火热,龙眼几乎是供不应求。”阮永乐说,村里依托由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共建的福清龙眼科技小院,规范龙眼种植、加工、营销运作,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村里的“宝丸露营地”。
农业休闲游现商机
“这几年,建新的‘大水涨’龙眼因质脆味甜、果肉晶莹透明、风味独特而声名远播。”阮康德说,基于建新龙眼的知名度,建新村也出名了,客流络绎不绝,让他看到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商机。
基于此,阮康德在渔溪畔自家龙眼林中建起了“宝丸露营地”,集自然风光、露营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向游客提供龙眼采摘等。阮康德说,龙眼又称桂圆,渔溪方言称“宝丸”,露营地名字由此得来。
同时,为让村民早日吃上“旅游饭”,建新村还谋划建设龙眼产业园,形成从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销售,到产品开发、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完整的产业链,重振福清龙眼雄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龙眼浑身都是宝。”阮永乐介绍,龙眼果可以深加工成龙眼罐头、龙眼肉、龙眼膏、龙眼酒。龙眼肉还是制作八宝粥等美食的重要食材。建设龙眼产业园,对龙眼果进行深加工,可实现龙眼的“变废为宝”。
阮永乐说,建新村的口号和目标是“见山望水 生态建新”,未来将坚持产业带动,以发展龙眼特色种植业、鳗鱼特色养殖业为主导,着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