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明沃土 建设和美乡村

日期:2024-12-05 08:49 来源:福州日报
| | | |

罗源起步镇以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赋能乡风文明建设——

深耕文明沃土 建设和美乡村

“流动厨灶”成为增进邻里感情的“催化剂”。刘其燚 摄

初冬时节,漫步在罗源县起步镇,近看集镇街巷古色古香,远眺阡陌纵横树色含烟;新修复的宋桥上,老人们聚在一起喝茶拉家常;由古厝改造而成的文化技艺传承所内,孩子们认真地学习非遗剪纸等技艺……起步镇以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赋能乡风文明建设,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新画卷徐徐铺展。

着力乡建乡创

提升群众幸福感

12月2日中午,起步镇徐登广场榕树下一片欢声笑语,老人们围坐一起拉家常。“集镇改造完成后,我的生活更丰富了。”魏木娟老人说,上午可以去起步中心市场买菜、在黄厝下棋、在榕树下和老朋友聊天、在文化中心看电影,下午则可以到大众茶馆跟朋友泡茶,晚上可以在流光溢彩的起步溪沿岸和步行街散步,“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再也不会觉得孤单了。”

起步镇中心离罗源县城关仅1公里,聚集人口5000多人,其中老龄人口约2100人。2021年,起步镇抢抓深化闽台乡建乡创政策先机,围绕和美乡村建设,携手台湾团队开启集镇环境整治,精心打造出有品质、有活力、有温度的全省集镇环境整治样板,让集镇整治的成果惠及群众,也让千年古镇重焕生机——菜市场变成购物休闲公共空间,建设了高标准的田园风光长者食堂,古厝活化利用为儿童学堂等公共活动空间。2023年,起步集镇荣获第二届海峡乡建乡创奖“乡建类金奖”。

去年以来,起步镇闽台乡建乡创开启新篇章——样板集镇+样板村+周边村带动连片文旅发展,台湾团队入驻桂林村,量身打造设计方案,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水平,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创新基层治理

绽放文明之花

“走啊,书记请喝大碗茶啦!”起步村的大众茶馆是该村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这里原来是村民辛锡杨的家宅,因处于村中道路交会处,人流量大,农闲时村民会自发聚在附近喝茶。随着群众的聚集,辛锡杨主动提供厅堂作为大众茶馆。起步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将大众茶馆打造成议事场所。村支书定期在茶馆摆上大碗茶,村民可以讲述自己的烦心事、困惑事,这种形式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书记大碗茶”。

集镇改造时,起步村的电缆需要下地,但缆线电箱装在谁家成了问题。“书记大碗茶”协商议事时,党员示范户林建兴主动提出将缆线电箱装在自家外墙上,引来村民连连称赞。现在,“书记大碗茶”也成为调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的平台。

在起步镇,每个村都有一棵古榕树,是村民乘凉、聊天的场所。利用这个地标,该镇打造“榕树下”党建品牌,弘扬榕树精神,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以“共同缔造”为理念,将基层治理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群众作为基层治理建设者、参与者的作用;盘活古厝等资源,拓展为长者食堂、文化技艺传承所、研学基地等公共服务场所,引导党群志愿者自发参与管理运维,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集镇基层治理格局,引导乡村文明新风尚。

凝聚乡贤力量

涵育文明乡风

“‘流动厨灶’开饭啦。”近日,在起步镇上长治村村口,村民们调米浆、备食材、淋米糊,互相配合,忙得不亦乐乎。菌菇、排骨、海蛎等普通食材,在几名“大厨”的妙手下被制作成为鲜香美味的锅边糊。这些热腾腾的美食,被志愿者送到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高龄老人手中。

2008年,上长治村村民自发办起“流动厨灶”,不仅增进邻里感情,也让村里的留守老人多了一个吃饭的地方。16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流动厨灶”的队伍。定期举办的“流动厨灶”也采取众筹的方式:村里的企业提供菌菇,村民拿出自己种的蔬菜、家里的米面等,擅长做饭的村民轮流当大厨,手巧的妇女自发帮忙包包子、做番薯粿……“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仅能联络感情,还帮助了村里的老人。”村党支部书记说,“流动厨灶”已经成为增进邻里感情的“催化剂”、建设幸福家园的“助推剂”,上长治村也入选第二批福建省文明乡风联系点。

上长治村还成立乡贤促进会,积极探索“乡贤+”模式,以筹资、筹智、筹服务、筹治理等方式参与乡村建设。乡贤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广人居环境整治文明积分制,积极参与“护河爱水、清洁家园”“美丽庭院创建”等活动,带动村民从“一旁看”转向“一起干”、从“要我整治”转向“我要整治”。乡贤还主动参与村规民约制定,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文明积分制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乡贤促进会积极探索农文旅发展模式,筹备划船、风车走廊等娱乐项目,结合民俗表演、闽剧演出等,鼓励村民摆摊,带动增收。(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刘其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