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创建“两会一员”机制: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
【改革亮点】在更高起点上践行“三个如何”重要指示,鼓楼坚持党建引领,于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两会一员”(社会治理专家委员会、市民委员会以及法务特派员)机制,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样板,获评2023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年度十佳案例。通过组建建言献策的“专家学者库”、参政议事的“群众智囊团”、便民惠民的“法务特派员”,鼓楼全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生动实践】
到周边散散步,坐下来唠唠嗑,跳一跳广场舞……你以为只是在打发时间?一年多来,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社区的市民代表陈珠妹,就从这样的日常点滴中收集居民诉求。
看到社会治理市民委员会的招募,陈珠妹没有多想就报了名。成功上岗后,她与其他市民代表化身“大管家”,参与民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以及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作为一名党员,我想发挥余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在陈珠妹看来,这些平凡小事关系着社区和谐与居民幸福。
鼓屏路73号垃圾屋移址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正在进行老旧小区整治,有业主跟我们聊起垃圾屋的问题。”陈珠妹说,实地走访了解到,部分业主认为垃圾屋正对厨房,影响正常生活,也有部分业主认为原址方便投放垃圾,更换位置将占用活动场地。
市民代表们多次与各方沟通,也来到居民议事厅,将问题摆上桌。“我们与小区业主、社区商量出3个方案,又共同到实地逐一探讨可行性。”陈珠妹说,最终垃圾屋移到一旁,虽然位置变化不大,但对业主的影响大大降低。
“过去,这样的事都是由社区主导、协调多方,沟通成本很高。现在,越来越多事由居民主动提、主动议,为社区治理增添活力。”中山社区党委书记黄斌说,市民委员会围绕宜居家园、幸福康乐、志愿服务、文化融合、矛盾调解等领域组建,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
当社会治理市民委员会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法务特派员则用“法”为群众撑起一片天。家住金福新村的张依姆对此深有感触:“有法务特派员帮忙,我们倍感暖心,真的太感谢了!”
几个月前,年近九旬的张依姆一脸焦急地来到温泉街道金汤社区“法务特派员工作站”求助。法务特派员、福建合伦律师事务所律师林东厚一边安抚,一边了解情况。
“老人家没有收入,平日里要照顾残疾的儿子,突然收到法院传票,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应对。”林东厚介绍,张依姆所住的房子是她丈夫留下的,生前已公证遗嘱。不料,丈夫与其前妻的后代,因遗产继承将老人和儿女诉至法院。
林东厚当即决定为这个困难家庭提供法律援助,指导他们收集证据,撰写答辩状。多番沟通下,原告最终向法院申请撤诉。
鼓楼全面整合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官、法律志愿者力量,组建法务特派员队伍,为社会治理工作中涉及的专业性问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专业指导、实践支持和法务支撑。目前,69个社区均设立了“法务特派员工作站”,灵活采用“定点+上门”“定期+邀请”等模式,将法治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末梢。
除了2100人的市民委员会、500人的法务特派员外,鼓楼还组建了70人的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智库”作用,采取专题咨询、点题调研、荐题献策等方式开展决策咨询工作。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也要依靠人民。“我们探索‘两会一员’机制,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鼓楼区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两会一员”机制还持续推动“多治融合”。市民代表反映较集中、突出的问题,交由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调研;专家学者提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参考,及时向市民代表征询意见;遇到矛盾纠纷,法务特派员和市民代表联合开展调解。三者的有机融合,正不断拓展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发挥“1+1+1>3”的治理效能。
【获得感】
五凤街道凤仪社区市民代表欧国庆: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很高兴能加入社会治理市民委员会。市民委员会是政府与居民、高校与社区之间互动合作的桥梁,很好地推动了高校青年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展现责任担当。
洪山镇大凰山社区居民林榕:
法务特派员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家门口”法务服务,他们热情且耐心地为居民解决困难、提供建议,也通过以案说法、普法释法工作,让我们增长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